云無心
既然是有毒有害物質,為什么不設立標準呢?是監管部門失職了嗎
在食品安全杯弓蛇影的當下,“某某食品中檢出XX有害成分”總能成為熱點,要是再加上“國家法規中尚未設立標準”,那輿論的口水都會被引向“監管不到位”了。
既然是有毒有害物質,那么為什么不設立標準呢?是監管部門失職了嗎?
食物中“可能產生危害”的物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人為添加的,比如食品添加劑和加工助劑;一類是食品以及食品原料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難以避免”地產生的,比如來自于自然環境中的污染物、細菌或者真菌產生的毒素、從生產加工設備中遷移出的污染物等。
人為添加的物質是必須建立標準的。而一種物質要獲得批準,從而添加到食品中,必須同時滿足幾個條件。
首先,它必須為食品帶來積極而且正當的好處,比如改善了食品的色香味、方便了加工、增加了保存時間等,而掩蓋劣質原料就不是正當的好處。僅僅“無害”并不能使其獲得批準。
其次,它必須有廣泛而完善的安全性評估數據。所謂“廣泛而完善”,是指安全性評估的研究質量高,涵蓋了各種可能的“危害”,并且能夠建立危害與攝入劑量之間的函數關系。在此基礎上,才可以去比較實現使用目的所需要的“有效劑量”跟不產生危害的“最大可接受劑量”之間有多大的差異。只有前者遠遠小于后者,才能獲得批準。
此外,還需要有成熟的方法可以準確地檢測它在食物中的含量。安全標準本質上是執法標準,如果無法準確地檢測含量,也就不會有執法的依據,標準也就毫無意義。
而對于第二類物質,即不是人們主動添加,而是食物中“天然”或者“不可避免”的存在,上面所說的第一條就不存在了——即便是沒有任何好處或還可能有壞處,我們也無法改變。這類物質的監管目標,只能是把其含量控制到“風險足夠低”。
要為這類物質設立標準,也需要上面的第二條和第三條。如果沒有這樣的數據,就無法得知在哪個含量之下,風險才“小到可以忽略”,也就無法設立有意義的標準。比如,食物中的稀土,涵蓋了17種元素,而在不同地區的土壤中,這些元素的含量不一致。要研究它們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難度很高,迄今為止,相關研究仍極為欠缺。因此,即便是負責評估各種污染物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并制定安全標準的國際權威機構JECFA,也沒有對稀土作出評估,更沒有設立“安全攝入標準”。
因為缺乏攝入量標準,所以就無法設定它們在具體食物中的含量標準。雖然中國的《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國家標準中,規定了稻谷、玉米和小麥的限量標準是2.0毫克/千克,除菠菜之外蔬菜和水果中的限量則為0.7毫克/千克,但也不清楚“超標”會帶來什么樣的風險,“合格”是不是就等于毫無問題。
盡管它的含量“越低越好”,但如果設立的標準很嚴,那么就會把許多本來可以食用的食品判定為“不合格”,從而造成很大的浪費;如果標準寬松,那么所有的食物都合格,也就不會有“執法”的機會,標準也就失去了意義。
也就是說,如果缺乏第二和第三條中的任何一條,設立標準也就沒有多大的意義,反而白白增加了監測成本,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有的物質,第二條和第三條都滿足,但如果增加健康風險所需要的量,遠遠高于它在食品中可能出現的量,所以也就沒有必要設立標準。即使為它們設立一個標準,現實中會發現所有的食品都合格,標準也就沒有意義。
有些時候,如果某種物質很受公眾關注,但第二條所要求的“風險”與“劑量”關系尚不明確,也有可能通過另一種思路來設立標準。也就是,測定它們在大量樣品中的含量,然后根據數據分布選擇一個點,把超過這個點的含量高的那部分判定為不合格,從而促使食品生產者進行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