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瑩
有沒有簡單的方法可以早期發現癌癥?答案是:現在還沒有
近日,“一滴血測癌癥”的新聞非常火爆,但正如一些臨床和檢驗專家指出的,這項研究成果被誤讀了。到目前為止,“一滴血測癌癥”還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
那么,有沒有簡單的方法可以早期發現癌癥?答案是:現在還沒有。

癌癥檢查很復雜
癌癥包含了幾百種疾病,幾乎能發生在人體的每個部位,癌癥的癥狀、臨床表現、在人體內出現的信號或變化各不相同,在從早期到晚期的不同階段也有很大差異。
要診斷一個人有沒有癌癥,醫師就像一個偵探,得先收集病人各種信息,判斷需要做怎樣的檢查,再根據檢查結果,作出診斷。患者到醫院看病,一般已經有一些癥狀了,這給醫生提供了重要的線索。醫生會根據病人介紹的情況,讓其去做一些檢查。
這些檢查一般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實驗室檢查,我們熟知的查血就在這一類里,通常還會包括尿和其他體液的檢查。
當癌癥在體內生長,會產生一些物質,或者刺激人體產生一些物質,或者讓人體的一些成分發生改變。通過檢測血、尿和體液內這些物質的水平,可以判斷有無癌癥發生,這些指標因此被稱為“腫瘤標志物”。
但是,炎癥、良性腫瘤甚至正常的組織也會引發“腫瘤標志物”升高的現象,因此醫生無法單獨通過這些指標的變化作出診斷,只能作為重要的參考。比如,只測流經身體各個部分的血液,無法得知血液中的異常物質是從哪個器官、哪個組織來的,也就是沒有特異性,就算知道有癌癥,也不知道在哪里。
第二類是影像學檢查,也就是用各種成像技術讓醫生看到癌癥。影像學檢查的方法非常多,包括CT掃描、核磁共振、X線攝影、B超,等等。
隨著技術進步,各種影像學的技術綜合應用,可以判斷有沒有腫塊,腫塊有多大,還可以發現腫塊的位置、形狀,讓醫生對癌癥的生長狀況作出清晰的診斷。
病理學檢查屬于第三類,這是診斷癌癥的“金標準”,因為通過病理學檢查才可以區分腫瘤的良惡性。由于癌癥細胞與正常細胞形態上顯著不同,通過病理學檢查直接觀察細胞的話,可以作出定性的判斷。
要進行病理學診斷,先要取到病變的組織細胞,這就需要進行活檢,即活組織檢查,最常規的手段是通過手術,切下患病的組織,送病理檢查。
如果不做手術,對于一些體表的腫瘤,比如乳腺癌,可以用細針穿刺抽取一部分組織送檢。還有一種重要的手段是內窺鏡檢查,比較適合對外界有開口的器官,比如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可直接通過內窺鏡進入到病變部位觀察,并取下組織送病理學檢查。
還需更詳細的信息
除了上述三類檢查,醫生還會了解病人的個人疾病史,包括有沒有得過癌癥,以及一些常見的癌前期病變等。
此外,醫生還會了解病人的家族史,就是有沒有親屬,特別是直系親屬,得過癌癥,得過什么癌癥,還會了解患者的經歷,從事過什么職業,是否有有毒有害或職業暴露,有沒有吸煙和被動吸煙,有沒有酗酒,等等。這些信息可以幫助醫生更有針對性地開具相關檢查,綜合判斷檢查結果,作出有無癌癥的診斷。
從癌癥的診斷過程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判斷有沒有癌癥,關鍵是能否看到腫塊,并對其性質作出判斷。
為了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案,除確認惡性外,完整的診斷還需要提供腫塊的大小、部位、具體位置、有無淋巴轉移、有無近處擴散、有無遠處轉移等詳細的信息。
以上種種,都是“一滴血測癌”無法做到的。
查沒有癥狀的癌癥,更難
如何做到盡可能早地發現癌癥,這比臨床上診斷有沒有癌癥難度更高。
早期癌癥,顧名思義,癌癥尚處在萌芽或初期階段,一般腫塊比較小,只發生在局部,而且基本上沒有什么癥狀。比起有癥狀來檢查,要查出沒有癥狀的癌癥顯然更為困難。
不知道癌癥在什么部位,那么能不能用影像學手段把全身都掃描一遍,去捕捉可能存在的癌癥?
理論上可以,但實際上很少會這樣做。這種手段非常貴,一次性檢查還不夠,需要每年定期檢查。此外,檢查帶來的輻射增加了患癌癥及其他疾病的風險。所以權衡利弊,對于沒有癥狀的健康人來說,醫生一般不會推薦這樣做。
早期發現癌癥,至今還沒有“一滴血測癌”這樣一招通吃的方法。但具體到某些常見癌癥,健康人可以通過常規體檢或參加人群篩查的方法,獲得早期發現的機會。
人群篩查都會采用經過證實的便宜、有效的方法,由政府組織、支付篩查費用,每個符合條件的健康人都能均等地得到篩查機會,對健康人來說機不可失。比較而言,常規體檢可以更為個性化,醫生通過評估個體的癌癥危險因素,給出具體的檢查建議,根據檢查結果提示是否應該做進一步的診斷檢查。
醫學科技的進步、醫療技術的普及已經幫助許多人獲得及早發現癌癥的機會。但即便如此,理解各種疾病診治手段的復雜性,不被美好的表象所迷惑,尋求專業、規范的指導,才是每個人實現遠離癌癥、保持健康愿望的合理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