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摘 要:一頓飯可以是一件藝術品嗎?吃和喝可以稱為“審美”的經驗嗎?如果是這樣,食品的藝術或審美方面有涉及的理論方面嗎?雖然關于吃的道德問題已經在哲學領域討論了很長時間,但在美學中的地位是最近的事情,處于道德和審美價值的關系存在爭議的食品,它也是藝術。這篇文章以食品角度出發,試著探尋藝術審美與食品的聯系。
關鍵詞:藝術;審美;食品
中圖分類號:TS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1-0008-01
一、引言
最初吃是生理上的需要和文化實踐。每個生物想要生存就必須養育自己,然而,有時候必要往往以一些其他生物的生命為代價。如果你認為吃另一種生物關乎道德人品,那么這一事實本身存在倫理問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反映出吃的習慣?——吃可以盡情或節制、?歡樂或孤獨,熱情或漫不經心。關于吃與倫理存在的問題,什么東西是適當吃,是否有潛在需要設為禁區,例如某些文化和宗教傳統的禁止吃說是滋養人體的食品。
除了生存所需,吃會產生強烈的享受。食品呼吁感官——立即反映的味覺和嗅覺也包括視覺,觸覺和甚至是聽覺。隨著不同菜系的發展,人們也發現市面上很多制劑質量的標準規范。這種因素表明,食物也具有審美價值,這一理論(排除了肉體上的滿足)就傳統的審美觀念得到抵制。同樣,食品的狀況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更復雜,比起它最初出現,一些有影響力的傳統哲學,以及產生美學理論和藝術的哲學都不歡迎美食納入其工作范圍。被拒的理由是食物、身體和進食的必要性與道德觀密切相關。
但最近哲學已經比過去更容易承認已經有審美價值的物質:食物和飲料。這種審美變化的角度來需要了解的自然美、?藝術背景。隨著時間推移這種變化受到不同的哲學家理論的影響,最初來自歐洲所謂的西方哲學,甚至可以追溯到傳統的古希臘。
二、審美哲學與食品
兩對西方哲學家的理論對食品持有矛盾的態度。眾所周知,柏拉圖在放縱隨性持強硬反對態度,認為任何沉溺于身體的東西會導致心靈停留在它的物質媒介上而不是抽象思維。他提出了特殊的二元論價值觀——世界有意識和物質兩個獨立本原的哲學學說,強調物質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人類的身體和物質世界是暫時的、不穩定的,對它們投入過多精力會有認知的危險,抑制人類掌握永恒真理的能力,所以觸覺和味覺的特殊力量在我們追求身體上的愉悅具有明顯誘導作用。
在柏拉圖年輕的時代里,亞里士多德,采取更適度地方式吃和享受。他對食物的態度也融入了他的理論,他建議人們與情感欲求保持適度狀態,從而呈現出適度的狀態。傳統希臘倫理學美德的核心是節制,即節制我們生活方式與樂趣。但亞里士多德不是苦行僧,他認為身體活動如吃飯是人類生活一部分。人類應該學會生活而不是僅僅活著,同時他擔心感官樂趣中的過度放縱會捕獲注意力,導致思想和行動脫離了理性的思考。所以人的適度美德是可以避免出現極端的情況如被剝奪地營養不良或過度放縱地暴飲暴食。
柏拉圖對待身體的態度在許多其他的傳統也可以看到。在許多規定禁食的宗教傳統中,可以看出類似的價值觀,短暫剝奪肉體上的感官滿足來找尋日常精神所需。而空腹會啟發人類思想,從承認脆弱的身體、身體的需求到明白快樂是轉瞬即逝的重要性思想。禁食的實踐表明,飲食價值總是歸因于我們身體上的自然需要。因此食物對人類而言是延續生命的寄托,而不是作為生靈的道德標準。
所以飲食的倫理和認識上的缺陷為審美奠定了基礎。現在有各式各樣具有吸引力的形容詞來呈現食物,諸如“美麗”通常被用于描述自然或藝術中我們看到或聽到的對象。因為吃滿足了身體的需要,身體產生了快樂。后人便慢慢重視到視覺和聽覺,甚至味覺帶來的愉悅,而且其美學上的區別在歐洲啟蒙哲學中出現的品味哲學中得到更充分的解釋。
三、審美觀與食品
探索人類發展歷史長河,遠古時期的人類在餓的意識下,只能通過狩獵和采集的方式填飽肚子,他們茹毛飲血沒有工序而言。直到發現火的存在,學會利用火將生肉烤熟,逐漸食物開始有了加工的程序。在隨后漫長的歲月里,人類研制出各種口味的佐料,為美食錦上添花。
文化差異促使世界上各民族國家擁有自家傳統美食,對美食的追求也體現了各國人民的審美傾向。著名畫家張大千先生曾說過:“吃是人生最高藝術”。眾所周知,中國人在飲食方面講究“色香味俱佳”。
具體上,聞起來香氣撲鼻,吃起來津津有味,外觀追求形式美感,講究色彩搭配。
例如,煙臺的面塑藝術歷史悠久,至今不衰。每臨近過年家家戶戶都要發上幾鍋香噴噴的大棗餑餑,通常用精白面粉捏造龍鳳、刺猬、蟠桃等祥瑞造型,祈盼來年的豐收吉慶、幸福長壽。等到要出鍋的時候,還要用刻章蘸著特制的顏料在面食中心蓋上蓮花圖案。鄰國日本的飲食代表?——壽司,他們追求自然,喜食生鮮。對待原材料刀工清爽利落,不求繁復的形式美。十分注重細節,每個肉片的擺放,厚薄,紋理都是很挑剔的。不僅如此,餐具方面也有細究,壽司大小與餐具尺寸甚至花紋相搭配。所以現代日本設計的總體風格是簡潔中往往流露出細節之美。
而歐洲現代美食的興起培育了一批注重品味哲學發展的文學家。美食文學家相對我們是美食中精英階層。他們專注于在足夠休閑時間的節日里,花時間品嘗一系列食物。如美食作家布里亞和雷尼爾寫了關于餐桌上辨別美食味道的樂趣和精細準備飯菜重要性的發展。這些優雅的食物不僅僅是消除饑餓,是藝術世界入口的想法。
四、結語
在現代美學理論中,味覺扮演著一個的概念角色,人們可能會認為食物很容易被自動地賦予審美價值。然而,味覺阻礙了哲學中重要的目標制定。
特別是他們很難找出一個“標準”的味道,一個必要的規范性指標。味道和氣味經常被認為是高度的“主觀”感官,視覺和聽覺提供周圍的信息,以確保人們經歷是現實而不是幻覺。但味道和氣味似乎提供了很少的信息,除了個別對物質的反應。理論家們力圖逃避,并阻止為實現字面的標準味道而破壞了主觀主義。
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對美食的品嘗,味覺上審美是可以與視覺審美分開的。比如說,“分子料理”是近年在歐美地區新興的一個廚藝概念,它不僅成為世界頂級餐廳的招牌菜而且是歐洲烹飪的一個藝術流派。與傳統的料理不同,分子料理是指在食物烹飪過程中,加入不同的物質,制造出各種奇特形狀的食物,挖掘美食的無限可能。其科學原理是將食物的味覺以分子為單位進行處理,依靠現代化的儀器打破食材原有的物理結構、重組和塑形,顛覆傳統廚藝,嘗非所視。這是一種超越了我們的認知和想象的食物,其外表可以欺騙食客們的視覺,然而吃下去口腔卻彌漫著別出心裁的味道。
美學的概念在過去幾十年中無論是在哲學世界還是在藝術世界經歷了許多修改。這恰好證明了時代在發展,人類的審美改變了我們對食品的看法。最初進食僅是人們本能地滿足生理上需求,到最近注重享用高品質的食物。也許在不久的未來,食品還會涌現各色各樣的新型美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