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敏
【摘 要】本文闡述當前國內高校英語教學網絡化的創新嘗試包括教學時空的拓展、教學目標的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的綜合化等方面,針對網絡媒體環境下高校英語教學改革與創新的不足,從建立學生導向的英語教學體系、建立針對學生語言素養培養的跟蹤體系、建立科學的英語教學評估體系等方面探索高校英語教學網絡化的改革創新。
【關鍵詞】網絡媒體 英語教學 網絡化 創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C-0153-02
大學英語在高校通識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培養具有國際交流能力與國際視野的高水平人才的重要教學手段。2014年教育部高教司發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四項重點中,“改進大學英語教學方法”“建設優質教學資源共享體系”兩項重點對英語教學的教學模式創新以及教學資源拓展與共享提出了要求,這也是在當前互聯網環境中媒體高度發達、英語文化普及化背景下的中國化英語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必然要求。
一、國內高校英語教學網絡化的創新嘗試
(一)教學時空的拓展。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的英語教學通常是按照學生當前英語掌握水平、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指向性等不同指標來進行分類,比如在課程教學難度上分初級、中級、高級等不同等級,在學習目的指向性上分“專業英語”“商務英語”“綜合翻譯”“高級口語”等不同教學主體內容的課程,由教師對學生的能力評定以及學生自由選擇的綜合結果來進行分班,這在學生的因材施教與分類管理等教學進程的掌握上具備較好的效果。因此,國內許多高校鼓勵英語教師將英語教學進行線上延伸,即在課堂常規教學時間之外布置相應教學任務,讓學生通過互聯網媒體進行語言練習,以鞏固教學成果,且這種不受時空限制的教學模式更適合當前大學生“碎片化”處理生活與學習時間的習慣。
(二)教學目標的多元化。語言是一門工具,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學目標是相對單一的,即讓學生熟練掌握英語的使用方法并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但在網絡媒體環境中,學生學習英語的渠道與方式多元化了,教師不再是學習資源的唯一來源,甚至開始呈現教師作用越來越弱化的趨勢,在此基礎上,學生學習英語的目標也開始發生改變,從以完成教學任務通過測驗為目的開始向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轉移,學生對為什么要進行英語學習的理解也開始發散多元,教學的目標不僅在于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掌握情況,同時也看重學生對多元文化的審視與認知、國際視野的具備、國際生存與交流能力的掌握、包容開朗的個性人格養成等方面,英語教學不再是一門工具性的課程,而是成了人才培養過程中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教學評價體系的綜合化。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主要是依賴于學生對英語“聽、說、讀、寫”等四項基本能力的測驗,這一套評價體系有較強的客觀公正性,但對學生而言卻也有著一定的不良影響。一個人對一門語言的掌握,其內涵實際上是對一種文化的理解與融入,“聽、說、讀、寫”能力是對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掌握得好并不意味著能很好地融入多元國際文化,以分數作為檢測依據的結果論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學生相當一部分學習過程的否定,比如對英語國家歷史文化了解較深的學生也許并不能講一口流利的英文,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一名學生的英語學習就是失敗的,因此,通過社會性互聯網媒體,尤其是社交媒體能夠更加綜合全面地評價一名學生的英語學習成果。國內許多高校已經摒棄了單純以考試定結果的評價方式,而是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觀察,通過互聯網媒體了解學生與不同語境文化的人進行交流的狀況以及學生獲取多語言媒介產品并學習研究的成果、學生與學生之間日常交流語言的選擇等情況來進行綜合評定。
二、網絡媒體環境下高校英語教學改革與創新的不足
(一)對網絡多媒體資源的利用程度不夠。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以及高校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對網絡媒體資源的使用大多還是以直接引用資源的形式為主,如英語視頻、聽力材料等,但英語教學的網絡媒體化并不是指單純地將互聯網資源用于課堂上,更為重要的是使教學模式能夠互聯網多媒體化。許多高校在電子信息硬件與技術上具備充分條件來搭建網絡化的學習平臺,比如上海教育局所主導開發的“易班”系統實際上是一個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社區,學生可以將學習進度與心得在社區上進行討論與存儲,而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所反饋的信息來掌握學生學習進程以及興趣點的變化。相比其他專業的學習,英語學習更加需要一個日常化、寬松化的語言環境與交流空間,高校可以借鑒網絡社區的群聚效應搭建一個語言類的學習互聯網平臺,通過與語言學習相關的媒體資源來吸引學生,然后提供自由討論的網絡場所,教師則可以在網絡上對討論過程進行實時監控與引導,幫助學生在輕松自由的交流中不斷糾正自己的語言使用行為與習慣。
(二)線上與線下的聯動不足。線上教學是對線下課堂教學時間不足、師生互動不足以及學生自主學習不足的有效補充,學生依賴多種互聯網媒體以及互聯網工具,通過各種網絡社交形式進行語言交流,從而達到語言聽說能力的鍛煉效果。目前,各高校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受限制于常規教學時間,教師很難充分對學生開展聽說訓練;同時,教師被教材固定在講臺上,與學生的互動較少;而在線下的學生自學環節中,由于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時間不盡相同,教師很難實現對每一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過程管控;再者,高校英語課程班級學生大多來自不同院系專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課外交流并不緊密,交流與互動較少,對英語學習語境與語伴形成造成負面影響。
(三)教師對網絡媒體環境的適應滯后于學生。盡管在互聯網媒體環境下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加強,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的作用被弱化,反而,正因為學生利用網絡媒體進行課外學習是在課堂掌控之外的,教師對教學進程的把握以及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掌握更加重要。但是,目前仍有相當一部分高校英語教師還沒有意識到網絡媒體對語言教育的沖擊,仍將課堂上按教案進行教學作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教學手段,忽視了互聯網工具能夠發揮的積極作用,對學生的線下學習沒有進行跟蹤;同時,高校對英語教師網絡技能的培訓目前也嚴重匱乏,不少教師對網絡教學資源的認識仍片面地停留在影音資源上,對學生的上網用網習慣仍不了解,這就造成了學生對學習工具的使用要超前于教師,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產生了分離,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代溝日益增大。
三、對英語教學網絡化改革創新的建議與對策
(一)建立學生導向的英語教學體系。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的英語教學都是以教師為導向的,即教師通過課堂教學來引導學生按照教學計劃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但在網絡媒體環境中,學生對教學信息和教學資源的獲取與掌握往往并不滯后于教師,這就使得學生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越來越趨于平等,甚至容易出現教師所講授內容學生早就掌握或者不感興趣的現象。在互聯網媒體環境中,個體的概念得到放大,多元文化與國際化思維成為學生思想主流,高校應該在合理引導的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與興趣的不斷轉移,真正以學生為本,教師與教案都應服務于學生,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與話語自由,在校內形成開放包容的國際化校園文化環境,不再以學分、測試來約束學生,而是以興趣開發與綜合能力培養來引導學生。
(二)建立針對學生語言素養培養的跟蹤體系。語言素養指的是通過對一門語言的掌握而具備對語系文化的理解以及在對應文化環境中的交際能力,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在國際通用語言環境中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包容以及與跨文化人群進行交流的基本素質。一門語言的學習不僅僅是掌握該語言聽說讀寫的技能,更為重要的是能夠融入語言所在文化環境中進行社會活動,這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英語教育的傳統課堂教學只能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進行檢測,而學生是否具備國際交流能力與視野則需要通過長期的跟蹤觀察才能得出結論,而網絡媒體則是能夠進行這項觀察的良好媒介,高校英語教學工作者應該不僅是課堂上的老師,更應該通過各種網絡媒體與軟件和學生結成課堂外的關系,從而對學生語言素養的形成進行觀察并根據觀察結果靈活調整因材施教方案。
(三)建立科學的英語教學評估體系。網絡媒體環境下的英語教學評估應該盡可能避免以結果論的測驗,而是基于長期跟蹤觀察、注重英語學習過程的系統評估工程,依靠網絡技術,對學生使用課外教學資源以及其學習結果的情況進行記錄,創新教學模式與評估方法,真正將課外的學習作為重要的學習環節納入整體考核中來,甚至好的課外資源與學習體會可以在第一課堂上再進行充分交流與深度加工,在對學生的口語、聽力、寫作、翻譯等硬指標進行測試的同時,也要對學生對于英語文化的理解、跨國交流的嘗試與結果進行評估,真正鼓勵學生學習英語不是為了通過測驗,而是為了交流。
網絡媒體給高等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英語教學對教學環境與教學工具的依賴性更使其成為在網絡媒體環境中進行教學創新改革的前沿陣地,高校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媒體工具,改變理念,轉變思想,探索并勇于嘗試創新性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構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與評估體系,讓英語真正從一門大學生的語言工具變為大學生理解認識國際多元文化的重要媒介。
【參考文獻】
[1]趙亮.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較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5)
[2]劉建華.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討[J].綏化學院學報,2009(5)
[3]陳諷,劉霞光.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3(3)
[4]向于峰.美國教師信息技術教育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2
[5]楊奮.教育信息化評價方法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
【作者簡介】韋 敏(1973— ),女,廣西欽州人,欽州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育教學。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