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智
摘 要:水稻是中國主要糧食作物,其單產最高。我國人口密度較大,糧食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因此加大力度探討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創新與實踐是非常必要的,以促進水稻產量的提升。本文基于中國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出發,探討高產栽培技術創新與實踐的相關問題,僅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創新;實踐
近年來社會經濟不斷發展進步,農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農村勞動力逐漸向其他產業轉移,水稻生產面臨著復雜的形勢,水資源短缺且土壤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生產規模有限,嚴重制約了水稻高產高效發展。此種情況下,為全面提高中國水稻產量,促進糧食問題的妥善解決,加大力度探討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創新與實踐是非常必要的。
1 中國水稻高產栽培技術
1.1 矮桿品種配套高產栽培
隨著中國矮稈品種的選育與推廣,相配套的高產栽培技術以增密、增肥、增穗為主導。為保障糧食安全,擴大水稻種植面積,中國南方稻區大力發展雙季稻生產,提高稻田單位面積的產量,針對長江中下游雙季稻生長季節緊張等問題,創新了薄膜育秧等技術,利用薄膜覆蓋育秧,增溫保濕、防止爛秧、提高成秧率,實現早稻提早播種,緩解了雙季稻生產的季節緊張和品種搭配問題。同時,采用壯秧密植、增施化肥等技術,解決了雙季稻高產形成過程的穗數及粒數不足等問題,為促進雙季稻在中國南方稻區的推廣應用及高產打下了基礎。
1.2 雜交稻品種配套高產栽培
矮稈品種高產主要通過增大群體的辦法,來增加穗數,但群體搞得很大,成穗率不高、結實率較低、千粒重偏小、病害重、易倒伏,水稻不一定能增產,卻更耗費種子、肥料及農藥。隨著中國雜交水稻品種的選育及推廣應用,雜交稻需要通過少本稀植,充分擴大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長與生存空間,達到壯個體、促大穗、得高產的目的。該技術研發實現了品種與技術的配套,對雜交稻品種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
針對雙季稻生產晚稻育秧時間長,秧齡過大,不利于高產,研發創新了二段育秧方法,這是減少專用秧田,培育矮壯秧的好辦法。同時兩段育秧秧齡彈性大,有利于提早播種,早栽奪高產。二段育秧技術在雙季晚稻上應用,對促進雙季稻高產栽培起到了重要作用。水稻高產栽培強調群體與個體,穗數與粒數、粒重等因素的協調發展,雜交稻稀植大穗高產,需要適當控制群體數量、提高群體的質量,因此,需建立水稻群體質量指標體系,通過高產群體空間結構的指標合理診斷,優化群體結構。
1.3 超級稻品種配套高產栽培
水稻矮稈品種和雜交稻選育及栽培技術配套應用實現了中國水稻產量的二次飛躍,對水稻生產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為進一步提高水稻產量,實現第三次突破,20世紀末中國實施了超級稻研究與推廣計劃,超級稻品種推廣對中國水稻增產做出了重要貢獻。與普通稻相比,超級稻生長量大、穗大粒多、產量潛力大。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更新,水稻機插秧技術快速發展。水稻缽形毯狀秧苗機插技術,結合機插毯苗和拋秧缽苗的優勢,采用缽形毯狀秧盤,精量定位播種,培育具有上毯下缽壯苗,及定位定量按缽取秧機插,有效解決了傳統毯狀秧苗機插存在的機插定量定位性差、漏秧率高、及返青慢等問題,實現水稻缽苗機插,大幅提高水稻機插產量和效益。
2 中國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創新與實踐
2.1 水稻良種良法配套栽培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條件下,農業也不斷發展進步,中國水稻生產中,高稈品種、矮桿品種、雜交稻直至超級稻,都與良種良法配套栽培技術存在密切聯系,從而為水稻產量提供可靠保證。不同類型品種水稻的生長特性也存在一定差異,尤其是在中國水稻生產方式不斷轉變的條件下,應當對水稻良種良法配套栽培進行優化利用,結合水稻品種選取適宜的種植方式,將育種與栽培進行有機協調,依照實際需求對水稻品種進行選育,從而為水稻高產栽培打下良好的基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水稻生產逐步實現規模化和機械化作業,但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等因素的影響,自然災害貧乏,土壤結構發生一定變化,土壤肥力下降,水資源短缺,為加強水稻產量控制,應當通過育種與栽培的科學化聯合來促進上述問題的妥善解決。而在中國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創新與實踐的過程中,基于傳統高產高效優質出發,以水稻高產高效優質生態安全的綜合生產作為主要目標,以加強水稻產量控制,推進農業發展。
2.2 水稻生產機械化
現代社會經濟不斷發展進步,科學技術不斷優化,促使農業生產逐步實現機械化。當前我國以水稻為主要糧食,水稻生產機械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人力物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推進水稻規模化生產的順利實現,擴大水稻生產面積,促進水稻高產目標的順利實現。當前中國水稻生產中大多以插秧機作為主要生產機械設備,其在實際應用中主要依據實際水稻種植需求來調節水稻插秧距離和插秧深度,從而保證水稻插秧操作的規范化,提高水稻生產的高效化和規模化。水稻插秧對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要求較高,并且水稻機械實際應用中操作環節較多,成本較高,實際應用具有一定特殊性。為促進水稻產量的不斷提升,應當深化對水稻生產機械的研究,不斷創新水稻栽培技術,從而推進水稻機械化發展,全面提高水稻產量。
2.3 水稻肥水高效管理
在水稻高產栽培過程中,科學且合理的施肥方式能夠有效提高水稻產量,在水稻生產栽培過程中應當結合水稻品種等具體情況合理選用肥料,并保證施肥適量,以免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為水稻產量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創新與實踐過程中,應當對水稻肥水高效率開展深入研究,提出現代化的水稻實施氮肥管理技術,對水稻植株生長過程中的氮肥需求進行準確測試,并對土壤養分中的含氮量進行準確檢測,基于SPAD等方式對葉片氮含量指標進行科學化控制,進而采取可行措施加強水稻實地氮肥管理。此種條件下,能夠為水稻實時輸送氮肥,更好的滿足水稻對氮元素的需求,促進水稻植株的健康生長,從而全面提高水稻肥水高效率,促進水稻產量的不斷提升。
結束語
總而言之,現代社會經濟不斷發展進步,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加大力度探討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創新并積極投入到生產實踐中,能夠促進傳統水稻栽培方式的不斷優化,結合水稻品種的特點,改善土壤生理化特點,優化調整水稻密度,促進水稻植株的健康生長,促進水稻高產栽培目標的順利實現,為水稻產業的穩定持續發展奠定可靠的基礎。由此可知,加強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創新與實踐具有一定現實意義,在拉動國民經濟發展以及解決民生問題上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朱德峰,張玉屏,陳惠哲,向鏡,張義凱.中國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創新與實踐[J].中國農業科學,2015,48(17):3404-3414.
[2]嚴奎金.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創新與實踐[J].農家科技旬刊,2016(9).
[3]顧春煥.中國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創新與實踐[J].農業與技術,2016(6):1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