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要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借鑒歷史經驗和總結新鮮經驗,不斷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偨Y內蒙古自治區70年發展的經驗,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自治區黨委在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央各項決策部署過程中,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創造性開展工作,制定并實施一系列符合內蒙古實際的具體方針政策和措施辦法,使內蒙古的發展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和道路前進,始終保持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正確認識和把握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基本要求
一切從實際出發,首先要從內蒙古的民族、地區等特點出發。自治區成立之初,中共內蒙古工委注重分析研究內蒙古民族問題的特點以及與國內其他少數民族問題的區別,分析研究內蒙古地區蒙漢民族關系問題,分析研究內蒙古農業、牧業、半農半牧不同經濟形態的特點,并根據這些特點制定具體的方針政策。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烏蘭夫同志深刻指出:“自治區的主要特點是,這是蒙古民族的聚居區,在這個地區又住著大量的漢族人民和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回、滿、朝鮮等其他少數民族人民;這里既是民族地區,又是邊境地區。在自然條件上,地區遼闊,資源豐富,但是人口較少,交通比較不便;有工、農、牧、林、獵、漁等多種經濟,潛力很大,但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這就是當前各種工作中應注意的民族特點與地區特點?!痹诟母镩_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自治區黨委也始終注重從內蒙古的民族、地區等特點出發,針對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機遇新挑戰,提出一系列發展的思路和舉措。
一切從實際出發,要從基本國情和內蒙古基本區情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我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多、底子薄、發展很不平衡,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實際。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區經濟社會有了巨大發展,但欠發達仍是自治區的基本區情。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指出:“內蒙古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基本區情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自治區黨委推進改革發展,制定方針政策,始終立足于基本國情和區情,既對落后于客觀實際和時代發展,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觀念和做法堅決反對,又對超越現實、超越階段,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傾向和行為及時糾正。
一切從實際出發,要從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出發。自治區黨委注重深入實際了解事物的本來面貌,透過現象看本質,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例如,在牧業經濟中,牲畜既是生產資料、又是生活資料,牧業經濟比農業經濟更為分散脆弱。根據牧業經濟規律,自治區對牧區的民主改革和改革發展,制定了不同于農村、城鎮的具體政策。在“大躍進”中,自治區也曾一度提出過一些高指標,搞過大煉鋼鐵的群眾運動,倉促上馬了許多廠礦企業。但當發現這些違背客觀規律的危害后,頂住壓力及時糾正思想認識上的偏差以及決策中的失誤和工作中的缺點,把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從實際出發,最根本的就是堅持一切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自治區黨委把全心全意為各族人民服務,作為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對上級負責與對群眾負責緊密結合和統一起來,為了人民利益敢于堅持真理,勇于修正錯誤。近些年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強化富民優先的導向,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密集出臺惠及民生的政策舉措,連續實施民生工程,使各族人民的生活更紅火更幸福。
科學制定和實施符合內蒙古實際的具體方針政策
自治區成立初期,中共內蒙古工委根據《中國土地法大綱》和黨的土地改革總路線、總政策,從實際出發,對解放區農村實行土地改革,牧區、半農半牧區以及城鎮、廟倉實行民主改革,制定了不同政策。特別是對牧區民主改革創造性地提出“三不兩利”(不斗牧主、不分牲畜、不劃階級,牧工牧主兩利)政策,對半農半牧區民主改革提出了“以牧為主,照顧農業,保護牧場,禁止開荒”的政策,既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又保護和發展了生產力。
新中國成立后,自治區黨委在貫徹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過程中,總結完善解放戰爭時期內蒙古解放區的成功經驗,對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制定了不同的政策。對牧區社會主義改造提出“加強領導,全面規劃,典型示范,慎重穩進”的方針和“穩長寬”(政策要穩,辦法要寬,時間要長)原則,同時提出“人畜兩旺”的方針,實現了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和畜牧業都興旺發展。全區社會主義改造在1956年基本完成,畜牧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8年基本完成,順利實現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在改革開放初期,自治區黨委立足實際,較早地在農區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率先實行牧區“草畜雙承包”責任制,率先落實草原所有權、使用權和承包到戶“雙權一制”,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牧區生產力,并早于全國3年取消牧業稅,早于全國1年取消農業稅,實現了對農牧民由“取”到“予”的歷史性轉變。
進入新世紀以來,自治區黨委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等機遇,提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和思想觀念兩個轉變,強化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推進農牧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三化互動和生態、基礎設施兩項建設,提高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兩個水平”等發展思路,推動經濟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從2002年到2009年,全區經濟增速連續8年全國第一,經濟總量由后列進入中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進入前列。2009年8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內蒙古考察時指出: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些年來內蒙古的變化是巨大的,經濟社會發展成績是顯著的,可以用“快、大、好、和”四個字來概括???,就是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大,就是經濟總量不斷增大;好,就是經濟運行效益比較好;和,就是形成了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內蒙古各方面成績的取得,是黨中央正確決策和堅強領導的結果,也是內蒙古黨委一班人結合內蒙古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團結和帶領全區各級領導班子和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黨委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主動適應、把握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創造性地提出一系列符合內蒙古發展實際的戰略思路。201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內蒙古考察工作,對內蒙古“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創造性開展工作”所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殷切希望內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團結奮斗,把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自治區黨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提出努力建設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邊疆安寧、生態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麗風景線。2016年11月召開的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進一步提出,圍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建設現代化內蒙古新征程、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的總目標,切實抓好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和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堅決守住發展、生態、民生三條底線,強力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和綠色化協同發展,著力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基地、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和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當前,全區各族人民正在奮力譜寫決勝全面小康的嶄新篇章。
切實加強和深化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教育
內蒙古地域遼闊,少數民族眾多,各地區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各不相同。自治區黨委堅持在各級黨組織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中,切實加強和深化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教育,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自覺堅定實事求是的信念,增強實事求是的本領,時時處處把實事求是牢記于心,付諸于行。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烏蘭夫同志多次指出,全體干部都要努力學習黨的各項政策,特別是民族政策,切實研究并掌握自治區各項建設的特點,使中央的方針政策更能適合內蒙古的實際,使一切工作不走或少走彎路,使自治區的經濟建設和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并強調在理論學習中,必須執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把這些原理變成工作方法,變成行動的指南,具體運用來解決內蒙古工作的實際問題。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自治區黨委要求,貫徹執行正確的方針政策,必須緊密結合當地實際,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審時度勢,把握時機,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要不斷解放思想、開拓進取,把政策的因素、人的因素、精神的因素同客觀實際科學地結合起來,把實事求是同解放思想有機統一起來,積極穩妥地推進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和各項事業。
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進一步要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完善黨內教育制度機制和方式方法,增強思想政治建設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提高黨員干部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
由于自治區黨委堅持不懈地開展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教育,各地區、部門和單位黨組織在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黨委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時,普遍能夠結合各自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既在“求真”上下功夫,更在“務實”上做文章,做到講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共同推進了內蒙古的發展,共同把內蒙古這道祖國北疆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