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達
撫今追昔,鑒往知來。關于內蒙古70年的啟示,可以從以下方面去思考。
必須堅定不移地走民族區域自治的中國特色之路
這是一條開創之路、光明之路、成功之路。內蒙古自治區的成立,為確立我國四項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民族區域自治,作出了成功的實踐。全面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歷史上不平等的民族關系。中國特色的民族區域自治道路,對其他多民族國家面對和正確處理好國家與民族的關系,提供了成功的“中國方案”。實踐證明,我國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僅是中國歷史上解決民族問題最好的制度,也是迄今為止世界多民族國家中解決民族問題最好的制度。
內蒙古7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我們黨正確解決民族問題的一塊重要根基不容置疑,作為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動搖,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充分發揮的一大政治優勢不容削弱,作為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和制度保障不容更改。
必須把民族地區的發展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之中
民族地區的發展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聯系一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實踐證明,內蒙古自治區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模范大區的示范帶頭作用不斷凸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工程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內蒙古7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必須堅持把國家、民族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只有把中央的精神和內蒙古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做出符合實際的正確決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只有把各民族共同發展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之中,才能成為凝聚人心的“最大公約數”和各民族團結奮進的磅礴力量,成為家國富強的壯闊實踐。
必須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轉化為提升民族地區治理能力之要
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既要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又要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到實處。全面落實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既要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又要不斷把各族人民主體地位真正體現在社會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既要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自治權或地方區域,又要努力提升各級組織和領導干部法治思維和依法治理能力。
內蒙古7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必須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作為內蒙古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和重要法寶。各族人民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會有光明的前途;只有生活在社會主義大家庭中,才會有真正的溫暖;只有著眼于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性做好制度設計,才能依法妥善處理影響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問題,堅決維護祖國統一,邊疆穩定。
必須把堅持先進文化引領與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凝聚為營建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園之魂
先進文化順應歷史潮流,反映時代精神,代表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方向,體現各族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當今中國,作為文化的主流,社會主義文化居于核心地位,代表和引領著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而任何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文化傳承,都是在既有文化傳統基礎上進行變革、創新與發展。扎根于內蒙古大地的草原文化,以其“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的核心理念,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實踐證明,內蒙古之所以能夠長期保持和諧發展的局面,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方向,并大力傳承和弘揚了優秀傳統民族文化。
內蒙古7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必須把堅持先進文化引領與弘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作為實現內蒙古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以先進文化為引領,必須充分認識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弘揚先進文化的過程,也是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實現新的升華的過程。
必須把堅守發展、生態、民生底線作為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之基
從發展、民生、生態的關系來看,民生問題說到底還是發展問題,生態問題本質上也是發展中的問題。自治區將“守住三條底線”作為建設現代化內蒙古的基本要求,這是立足欠于發達的西部地區和地域廣闊的邊疆民族地區區情實際、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基礎上做出的統攬發展全局、契合民生意愿、關注生態前景的戰略部署。實踐證明,守住發展底線,就是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決不能讓經濟增長滑出底線;守住民生底線,就是堅持富民優先,決不讓一個困難群眾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隊;守住生態底線,就是堅持美麗與發展雙贏,決不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內蒙古7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必須把發展、生態、民生作為堅守底線。在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時刻把民生工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把滿足各族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資源環境相協調,讓綠色成為內蒙古經濟發展的主色調,作為實現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70年前的內蒙古,民不聊生,生靈涂炭;70年后的內蒙古,民族團結,生活幸福。讓我們守望相助,團結奮斗,一往無前,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