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劉小燕



摘 要:“十二五”期間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業取得長足發展,然而結構不合理、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綠色優勢不顯著等因素正在困擾其持續發展。因此,在內蒙古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既要調整畜牧業內部結構,也要調整產業布局;既要千方百計降低成本,也要想方設法提升品牌效益;既要補齊基礎設施或現代化建設不足,也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同時繼續加大對畜牧業及草原生態的補貼力度,確保畜牧業發展基礎穩定,將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到邊疆牧民。
關鍵詞:畜牧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草原牧區優質畜產品產業帶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后一段時間我國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對內蒙古畜牧業,尤其對草原畜牧業而言,同樣面臨著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畜牧業發展新動能,提高畜牧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的問題。
一、“十二五”期間內蒙古畜牧業發展情況
“十二五”期間,內蒙古畜牧業各項事業取得突出成效,產業呈現出整體實力持續壯大、生產方式加快轉變、結構布局不斷優化、發展基礎不斷夯實的主要特點,乳、肉、絨等傳統優勢特色產業實現歷史性新的跨越。截至2015年牧業年度,全區牲畜存欄規模達到1.36億頭只,自2005年連續11年穩定在1億頭只以上,比“十一五”末增加2787萬頭只,增長25.8%,年均增長4.7%。
牛肉、羊肉、絨毛等優勢畜產品產能持續穩步增長,牛奶、羊肉、細羊毛、山羊絨等主要農畜產品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位,特別是綠色畜產品基地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優勢基地生產的牛奶、牛肉、羊肉已占全區總產量的89%、72%和83%。
相比而言,“十二五”期間,內蒙古畜牧業產值雖然連續增長,但在大農業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對農業產值增長的貢獻沒有因產量的增加而顯著提高。據統計,2015年內蒙古畜牧業產值達到1158.5億元,全國排名第9位,比“十一五”末增長40.9%,但其占大農業產值的比重由“十二五”初的45.3%下降至42.1%。
據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牧業年度,內蒙古全區牲畜存欄規模仍保持在1.36億頭只,同比增長0.09%,其中羊存欄10.7億只,連續3年超過1億只;2016年全年主要畜產品產量穩中有增增,全年肉類產量310萬噸,同比增長3.2%。其中豬肉產量115.2萬噸,同比增長2.7%;牛肉產量71.8萬噸,同比增長9.6%;羊肉產量96.9萬噸,同比增長2.8%。禽蛋產量68.6萬噸,同比增長5.8%;牛奶產量605.5萬噸,同比下降17.1%。
二、內蒙古畜牧業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受國際國內畜產品市場影響,國內畜產品價格持續低迷,不僅使養殖戶增收難度加大,也使內蒙古畜牧業發展深受影響。但就內蒙古畜牧業本身發展狀況而言,也存在一些繼續調整和改進的問題。
(一)畜牧業內部結構不合理,“一羊獨大”的結構性問題突出
自1998年,內蒙古羊存欄量超過全區牲畜存欄總量(羊單位)的50%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業內部結構中,羊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更是其絕對存欄數占到存欄總量的近80%(見圖3)。因此,從規避風險的角度看,內蒙古畜牧業相對單一的結構,更容易受制國際國內市場變動。2015-2016年羊肉市場價格走低,養殖戶利益受損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二)牲畜養殖成本居高不下,高成本低收益問題突出
近些年,內蒙古養殖成本不斷提高,牛羊肉牛奶等主要畜產品成本利潤率普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和部分畜牧業發展較快的省市。據相關研究分析,2014年內蒙古羊肉、牛肉、牛奶等主要畜產品成本利潤率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比如,2014年新疆每百頭牛的總成本低于內蒙古74.96%,凈利潤高于內蒙古137.5%,成本利潤本率高于內蒙古125.13個百分點;再如,2014年內蒙古本種綿羊、改良綿羊的生產成本分別是當年全國平均水平的1.53倍、1.85倍。
(三)畜產品優勢和特色仍未被挖掘,大宗產品、低端消費仍占主流
雖然內蒙古高自治區2013年就出臺政策支持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但農牧業龍頭企業,尤其是很多畜產品生產加工企業仍處在低水平、小規模發展階段。在農業部公布的第七次檢測合格的1131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名單中,內蒙古僅有34家,僅占3%左右。其中,除幾大乳業集團外,大部分畜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品識別度、品牌影響力較低。同時,多數畜產品生產企業所提供的產品面向大宗、低端消費市場,沒有形成優質優價的高端消費市場。雖然一些企業試圖去打破高端市場,但定位不準確、市場開拓能力不足、品質品牌保護缺位等原因,往往打不開高端市場。
三、推進內蒙古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應適度調整畜牧業區域布局,形成牧區、農區、半農半牧區和城市郊區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基于內蒙古自治區“穩羊增牛擴豬禽”戰略,一方面穩步發展草原畜牧業,建立草原牧區優質畜產品產業帶。內蒙古草原畜牧業有蘇尼特羊、烏珠穆沁羊、呼倫貝爾羊、鄂爾多斯山羊、科爾沁牛、烏珠穆沁牛、察哈爾牛、呼倫貝爾牛、阿拉善雙峰駝、烏拉特紅駝、蘇尼特雙峰駝、烏珠穆沁白馬、阿巴嘎黑馬、呼倫貝爾三河馬等全國知名的地方品種,由于獨特的自然草地生態和放牧方式,上述地方品種已具備了打造優質畜產品的品種基礎。要盡快完成上述地方優良品種的原產地注冊工作;要創建、推廣和保護統一的畜產品品牌;要從品種、品質上保證品牌競爭力,加強原產地標準和產品品質的推介、保證工作,樹立以品種、品質保障品牌競爭力的觀念;要進行目標市場的調查和優質畜產品分類、定位等工作,真正建立起草原牧區優質畜產品產業帶和特色優勢品牌。
另一方面通過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對半農半牧區、農區、城郊畜牧業采取“增牛、擴豬禽”戰略,大力發展舍飼畜牧業,建立大宗畜產品主產區。在半農半牧區可以采取“畜牧業+”模式,以畜牧業為主導,解決當地種植業結構調整、過剩產能消化、貧困群眾脫貧等問題。通過“北育南肥”、直接引進等模式,對高產能品種進行規?;藴驶?、集約化養殖,提高畜牧業養殖效益,實現從畜牧業大區向畜牧業強區的轉變。同時,依據主體功能區規劃,在農區、林區等適宜地區適度發展豬禽或其他特色養殖產業。做好前期產能規劃和區域協調,做到低成本、低污染、高產出,形成與全國豬禽市場的相對優勢。
(二)應注重體制機制創新,通過多途徑降成本、提效益
在草原畜牧業領域,一要加強新型職業牧民的培訓,重點推進專業大戶、家庭牧場培育,加大對專業合作社、專業經紀人等服務型組織的扶持;二要通過規范草牧場流轉機制,甚至可嘗試草牧場承包權有償退出等方式降低草牧場使用成本;三要通過扶持具有一定開拓市場、銷售推廣能力的地方企業,提高畜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增加畜產品全產業鏈效益。在農區(半農半牧區)畜牧業領域,一要通過大力發展養殖大戶、家庭農牧場,鼓勵其從兼業型轉為專業型養殖;二要通過建立區域性畜產品交易市場,甚至建立現代畜牧業產業園區等途徑,降低流通環節的成本;三要注重龍頭企業整合重組,促進區域性畜產品的精深加工,加長產業鏈條,增加畜產品附加值。
(三)應快速補齊畜牧業發展的短板,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
一要加強畜牧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包括主動防災能力和被動“躲災”能力的建設;二要著力提高牧草資源、水資源等資源利用效率。打開“南飼北調”通道,建立區內牧草資源的內部調劑機制。結合天然地表水與地下水的適度開發,最大限度提高水資源的有效利用;三要引導和扶持畜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并通過質量追溯系統等信息技術,做到優質畜產品與大宗畜產品有效分離。
(四)應繼續加大中央和自治區對惠牧強牧政策的力度
一要加強對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對經營主體難以完成的投資額度高、折舊時間長的設施設備適當予以補貼;二要繼續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等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加強工程項目實施過程和實施效果的監督、評價體系建設;三要參照中央對農業各類專項補貼政策,適當增加畜牧業生產方式補貼、生產者直接補貼等生產性補貼政策。
參考文獻:
[1]張志華.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16年[M].遠方出版社,2017.
[2]喬光華等.供給側改革視角下財政支牧政策研究[J].財政科學,2016, (10).
[3]馮軒.我區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走[J].實踐(黨的教育版),2016, (9).
[4]韓成福.對我區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J],實踐(理論思想版),2016,(5).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