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鷹
摘 要:通過分析安徽省“十三五”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形勢,提出走服務業創新引領和科技創新支撐的工業轉型道路,找準滿足需求和服務轉型為導向的服務業突破口,闡述政府在服務業發展過程中應發揮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工業轉型;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9-0030-02
“十一五”以來,工業強省戰略有力支撐了安徽省跨越趕超。“十三五”時期,安徽省要想抓住重大戰略機遇,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既不能固守傳統發展模式,也不能盲目重復先發地區的發展思維,必須統籌處理好發展階段、發展形勢、發展趨勢的關系,把后發優勢與前瞻性思維充分結合起來,主動調整戰略思維,明確服務業發展在推動全面轉型、建設美好安徽中的戰略地位。
一、科學研判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一)工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面臨瓶頸制約
從運行態勢看,自2007年以來,安徽省開始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工業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規模迅速擴張,受2009年四萬億計劃影響,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21.86%,至2013年工業化率已達到46.9%,達到歷史最高。但自2011年開始,隨著刺激效應逐步淡化,在規模上工業增速開始大幅回落,2013年為13.3%,2015年回落到8.6%。
從行業結構看,安徽省冶金、電力、煤炭、建材、化工等傳統產業比重較大。但從2013年以來,全省規上工業中增加值總量居前10位行業中,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幅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以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等重點行業和企業生產下滑幅度較大。到2015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比由28.5%下降到26.2%,能源原材料行業增加值占比由37.3%下降到27.6%。安徽省工業產品的市場需求也逐漸趨弱,工業產品出廠價格已連續48個月同比下降。雖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增速加快,在工業中的比重上升,與2010年相比,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由13.6%提高到22.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由29%提高到36.9%,但也難以補上傳統工業下降的份額。
從發展條件看,隨著能源資源剛性需求持續上升,生態環境約束進一步加劇。雖然近年來安徽省加快工業結構調整,有序淘汰落后產能,工業能耗增勢放慢,但工業能耗仍然較大,2015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由1.33噸標準煤/萬元下降為0.88噸標準煤/萬元,但比單位GDP能耗0.6噸標準煤/萬元仍高0.22噸標煤。安徽省企業用工難矛盾仍較突出,2013年企業用工情況快速調查結果就顯示,超70%的企業反映用工成本增加,在用工成本增加的企業中超30%企業反映經營壓力明顯增加。統計調查顯示,2016年上半年與2015年下半年相比,調查企業招收普工的月底薪上漲的占43.2%。在月底薪上漲的企業中,上漲10%以下的占78.8%。從底薪上漲對企業的影響看,認為“沒有壓力”的占10.6%,認為“有壓力,但能消化”的占68.2%,認為“明顯增加”的占21.2%。安徽省用工成本已經基本接近沿海省份。
安徽省工業經濟在資源環境約束、市場需求不足等多重壓力下,傳統生產經營模式面臨邊際效益遞減,轉型升級力度不足,發展瓶頸和轉型升級壓力日益凸顯,持續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的難度較大。
(二)工業轉型升級需要服務業引領帶動
從國內外經濟發展規律看,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要提升產業競爭力和發展品質,就必須深化產業橫向和縱向分工,這將越來越多地依賴服務業,特別是金融、保險、物流、營銷、研發、軟件與信息服務、人才資源開發、財務法律中介等專業化生產服務和中介服務業的支撐。這些生產性服務業既源于傳統工業,也將直接支持工業制造環節的持續增長。可以說,工業到了一定階段,缺少現代服務業的支撐,則成為血脈不通的工業。
當前,全國經濟正在由工業化中期向后期過渡,長三角地區正加速邁向科技創新和服務型經濟驅動的階段,為適應發展形勢和推動區域開放合作,要求安徽省在服務業發展領域、標準、機制、模式上充分對接。尤其是,當前以商業模式創新為引領的產業融合,正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亮點。例如,基于互聯網思維的服務模式大幅提升了家電產業鏈價值,小米、樂視等新型科技制造公司重新優化制造流程、垂直整合產業鏈,在短短幾年內就為手機、電視等傳統制造業打開一片新的藍海。物流、金融等領域也正在發生類似的商業模式創新。
(三)服務業發展滯后,但態勢良好、潛力巨大
從江蘇省的發展經驗看,從1975—2012年,工業始終保持高位上的循環波動,至2006年達到歷史最高51%,農業比重持續下降至6%—7%之間后穩定,服務業比重一直保持增長,至2013年超過工業。與江蘇省不同的是,安徽省“十一五”以來,在工業快速增長、農業穩步下降的同時,服務業比重也在大幅下降。2005年以來,工業年均增速達25.2%,服務業僅為15.1%,生產型服務業僅為14.8%。這反映出,在政策對工業高度傾向和傳統工業模式退出緩慢的情況下,安徽省服務業發展滯后,且一定程度上受到工業的擠壓。
從2003年以來,安徽省服務業占GDP比重一路下降,2011年下降到32.5 %。之后逐步提高,年均增速持續保持穩定,總體發展態勢良好,發展活力增強。 2015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由2010年的4 193.7億元增加到8 206.6億元,五年平均增長10.6%。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3.2%,比“十一五”時期提高1.9個百分點。占GDP比重達到37.3%,比2010年提高3.4個百分點;發展后勁增強。2015年,全省服務業投資完成投資為1.3萬億元,是2010年的2.1倍,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52.2%,比2010年提高1.4個百分點。從業人數也在增多,“十二五”時期服務業從業人員年均增長3.4%,高于全社會從業人員2個百分點;服務業占全部從業人員數量的比重為39.5%,比2010年提高3.7個百分點,服務業吸納新增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90.4%。
考慮到安徽省工業基礎相對較好,尤其是電子信息和家用電器、汽車和裝備制造、食品醫藥、輕工紡織等優勢產業與新型城鎮化、長江經濟帶建設和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關系密切,服務業發展具備極大創新發展空間。
二、服務業發展是工業轉型升級的新動力
(一)走服務業創新引領、科技創新支撐的工業轉型道路
產業結構的形成是一個有機演變過程,是一個在特定環境下動態體現的過程現象。科學研判發展形勢,評估區域產業結構是否合理,不是看簡單的靜態比例關系,而是取決于一定的客觀相對關系以及發展目標的選擇。當前,無論從增加值比重還是貢獻率來看,工業仍是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但不能因此忽視了服務業自身的發展機遇和它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作用。
發展經驗和新的經濟現象啟示我們,產業的發展必須要依賴創新。安徽省科技創新資源豐富,但是如果僅僅人為推動工業企業與科研機構對接,而忽視相關服務環節和市場機制的培育建設,缺少對市場消費群體的深入研究和定向服務,缺乏基于市場需求的精準定位和有機整合設計、生產、流通、消費體驗的服務模式,科技創新的戰略效應將大打折扣。因此,安徽省應提升服務業發展的戰略地位,把握以多元、跨界、融合等為特征的新經濟模式崛起的機遇,發揮服務業在孕育理念、整合資源、模式創新等方面的功能,走“服務業創新引領、科技創新支撐”的工業轉型升級之路。
(二)找準滿足需求、服務轉型為導向的服務業突破口
安徽省應總結好、利用好“工業強省”戰略推動工業大發展的成功經驗,研究制定以服務業增長帶動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戰略措施,著眼于正在啟動的全國內需市場和逐步復蘇的國外市場,像抓工業增長一樣抓服務業發展,推動服務業發展與科技創新和化解產能過剩相結合,與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和功能分布相結合,與政府職能轉變和公共服務效能提升相結合。要在分工、融合、互動中實現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雙贏,努力形成“四化”有機融合、制造與創造互促、科技文化人才互為支撐的產業發展態勢。
一是以推動企業剝離服務環節為抓手,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順應社會分工細化的趨勢,積極引導制造業企業將內部的設計、運輸、營銷、人力資源服務、法律服務等服務環節從企業剝離出來,實行業務外包。著力增強服務業對制造業的滲透和黏合作用,大力發展具有高融合度的研發、咨詢、物流、金融、服務外包等高端生產服務業,加快培植一批第三方專業化服務企業,打造一批為先進制造業服務的服務平臺和服務中心。
二是以改善民生福祉為根本,多層次、多樣化提升生活性服務業。面向城鄉居民生活,豐富服務產品類型,努力擴大服務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需求。積極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管理手段,提升商貿、餐飲、健康、醫療、養老、社區服務等生活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加快發展文化產業、體育產業和旅游業,采取品牌化、標準化、連鎖化、網絡化的發展模式,擴大生活服務業的規模。高度重視健康服務業和家政與養老服務業的發展,不斷豐富健康產業內涵,挖掘健康產業附加值,拓展健康產業鏈,努力將其培育成新興支柱服務產業。
三是以服務農業現代化為導向,積極發展農業服務業。通過構建和完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系,培育發展發達的農業服務產業,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圍繞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大力發展農村金融、農業科技、良種繁育、農村勞動力培訓、農業生產資料供應等產前服務,積極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機租賃、機械化耕作、育秧、栽插、病蟲害防治、灌溉、施肥、收割等產中服務,還要大力發展農產品運輸、儲藏、烘干、加工、營銷等產后服務。
四是大力發展附加值高、資源依賴度低的新興服務業。將新興服務業和服務業新興業態培育成帶動經濟發展,吸納勞動力就業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引進培育為新的市場需求服務的服務業,如節能服務業、文化創意業、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游戲、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等;大力發展在傳統服務業基礎上由于運用新資源、新技術或新方法發展起來的新興服務業,如電子商務、網絡購物、連鎖經營、電子銀行業、電子論證等;大力發展由新的服務模式所形成的新興服務業,如遠程教育、遠程醫療、地理信息服務系統等。
三、更好發揮政府對服務業發展的引導作用
(一)加強戰略謀劃和組織推動
應組建專門研究班子,組織開展安徽省服務業發展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的研究和規劃,立足安徽省傳統產業轉型和主導產業升級,注重當前產業發展中跨界、融合等新趨勢,深入研究一些苗頭性、趨勢性的問題,比如,三網融合對家電產業的影響、節能環保對材料產業的影響、電子商務對貿易流通行業的影響、城鎮化對汽車產業的影響等。推動建設適應融合趨勢的要素支撐體系和基礎平臺建設,構建適應跨領域發展的人才配置機制,吸引綜合素質高、專業性強的人才進入謀劃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因此,建議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出臺文件,把服務業發展放在促進轉型發展、建設美好安徽的高度統籌謀劃中,統一思想,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二)發揮考核的導向作用
建立適應產業轉型升級要求的考核體系,將加快服務業發展放在各級領導班子目標責任制考核的重要位置,引導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實際的服務業發展重點,統籌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引導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互相促進,實現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三)出臺強有力的扶持政策
各地、各部門要在市場準入、人才配套、政策扶持、法律保護等方面下足工夫,營造服務業發展的寬松環境,真正把服務業擺在突出戰略位置。深入研究國務院近期出臺的有關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意見,全面梳理、評估安徽省已出臺的服務業政策,推動相關主管部門有針對性地制定符合更高戰略要求的推進措施,進一步在市場準入、土地供應、稅收優惠、科技創新、園區建設、人才扶持等領域加大支持和協作,切實推動重點行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裴長洪.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與服務業發展[J].財經問題研究,2012,(8):5-11.
[2] 江波,李江帆.政府規模、勞動——資源密集型產業與生產服務業發展滯后:機理與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3,(1):66-78.
[3] 魏君英.我國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經緯,2014,(5):81-86.
[4] 程霞珍.安徽服務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企業經濟,2011,(4):123-125.
[5] 馮曉蕓.“十三五”期間傳統服務業轉型發展路徑探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7):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