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平+吳銀燕+王菲
摘 要:如何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過程,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合力,一直是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現實課題。因此,分析了新媒體時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存在的問題與面臨的挑戰,從創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與載體入手,提出了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合力的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9-0162-02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而教育是一個體系,學校教育僅僅是教育的一個部分,社會則是一個更大的課堂,要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日常化、大眾化。核心價值是意識形態的主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而意識形態的生命力不僅僅在于它是一種居于主導地位的文化價值,更重要的是它只有真正成為一種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意識才是有效的,只有成為一種存在于生活政治中的思想意識才能發揮作用。日常生活是人的最直接、最普遍的存在方式,我們主張核心價值觀培育要面向日常生活世界,關注廣大群眾的生活情境與生活經驗積累,從而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發生作用的社會基礎。
一、意識形態的現代化轉型與日常空間的價值認同
湯普森認為,現代意識形態已經從信仰的模式變成了行為模式,這意味著不是再到人們的觀點或謬誤、世界觀或思想概念體系中去尋找意識形態的東西,而是在日常生活經驗本身中去尋找,因為意識形態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下運作的。因此,現代社會的發展使政治正在由解放政治向生活政治發展,這就要求我們要日益關注生活空間中人們的思想狀態,要特別注重對社會風尚的引領和塑造。因為,一定時期的社會風尚反映和體現著生活狀態中人們的物質和精神追求,它反映了一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也就是說,意識形態不僅僅是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是國家建構,更重要的是要有社會認同的基礎。意識形態建構只有具有深厚的社會根基和社會認同,才能鞏固,否則就是形而上的空中樓閣。
日常生活空間的價值認同對于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更具有基礎性意義。特別是在多元文化時代,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作用受到諸多因素的挑戰;而在當前的日常生活領域,物資主義、享樂主義成為有些人日常生活價值的主流,成為對時尚的追求、對流行的追捧。特別是近年來,外來低俗文化的沖擊,將公眾置于一個靈魂缺失的文化氛圍之中,到處充斥著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價值空虛。這種文化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核心價值觀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使國家的核心價值理念逐漸失去現實生活的支撐。而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恰恰是是植根于對生活世界的引領,沒有在現實世界中發揮作用的核心價值觀,不是一個社會真正的核心價值觀。法國著名思想家托克維爾認為,美國之所以迅速崛起并領導世界,就是因為美國的國家觀念和社會觀念的吻合。因此,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引領社會風尚,使核心價值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僅在移風易俗中、在價值選擇中啟發人們的思維、引導人們的行為,確立良好的道德標準和行為習慣,而且形成核心價值觀與日常生活秩序相互需要的良性互動關系,從而使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真正植根于社會生活,植根于人們的思想活動,實現核心價值觀與人們的觀念和行動的協調一致,真正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揮出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二、在理論的實踐性中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理論只有同實踐相結合才具有生命力。一種價值體系只有得到大多數人接受、理解和掌握,才能轉化為一種社會意識,才能為人們所自覺遵守和奉行。“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因此,只有在現實生活中彰顯價值觀的實踐功能,才能更好地增強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雖然核心價值觀來源于社會實踐,是一種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屬于上層建筑,但反過來說,它必須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發揮作用,才能得到更廣泛的認同。因為,思想價值體系只有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才能增強認同,才具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離不開人們的實踐活動,離不開社會生產和生活。因此,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不僅僅是一個思想傳播過程,更是一個實踐過程。特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更應當關注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實踐。人們只有在生活實踐中獲得切身的實際利益,才會進一步認同核心價值觀。在這一點上,依然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物質決定意識的唯物史觀。因為“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只有使核心價值觀切實貼近人們的利益需求,有利于人們的利益滿足,它才成為現實生活的規范,才能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和認同。因為,只有融入生活實踐中的規范才會真正獲得生命力和影響力,所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僅僅停留在宣傳的層面,而是需要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人們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的實踐功能,有效實現核心價值和社會實踐的對接,使人們在利益滿足的基礎上真正認同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在日常文化的生產中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承載
理論的力量不僅取決于自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深度和廣度。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本質屬性的核心價值觀的傳播,除了政府的主導宣傳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使之作為一種日常化形態滲入人們的生活。而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價值觀念、思想意識、行為方式,只有通過大規模的文化產業運作,才能向全世界傳播和擴散,并且滲透到千百萬人的生活中去。特別是在大眾文化流行的今天,如何創設大眾文化的價值承載,已成為每一個參與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大眾文化所具有的世俗性、流行性、消遣性等特征使之成為民眾樂于接受的文化形式,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性、崇高性、規范性等特征如何通過文化的生產滲透到大眾文化,使之成為社會流行價值觀的核心要素,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而言至關重要。
文化產品總是承載著一定的觀念和價值。在文化產業日益受到青睞和追捧的背景下,我國電影、電視、動漫等行業正以驚人的速度創造出海量產品,改變了傳統文化市場的供需矛盾,影響著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們看到,美國公司和廣告業的經營者、好萊塢電影公司的老板們,就不僅向世界其他國家銷售它們的產品,而且也推銷美國的文化和價值觀。我們知道,文化產業在創造經濟產品的同時,也傳承著社會文明,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就是要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重視公共文化發展,以更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發揮文化教育人、培養人、塑造人的功能。一定程度上講,公眾的日常生活特別是精神文化生活就是由文化生產來創設的,無論是大眾文化還是高雅文化,對于多數人來說都是一種被動接受。所以,在中國綜合國力躍居世界第二的背景下,強化文化生產中的價值傳承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文化生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日常傳播的意義不言而喻。我們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體現在各種文化產品的生產過程,使文化產品在滿足公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實現核心價值觀的自然傳播,實現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對民眾潛移默化的情操陶冶和價值引領,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四、在大眾傳播中營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氛圍
一種價值觀的生命力在于它被踐行的程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就必須具有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在新媒體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之中,都自覺不自覺地接受者各種思想觀念的影響。特別是在網絡化時代,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佳狀態就是實現人的自覺意識和無意識的結合,也就是把自覺地內在信仰轉化為無意識的習慣性行為。這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自然地轉化為人的自覺行動,成為人們自覺踐行的行為準則和價值標桿。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所具有的世界影響力,并不是某種嚴厲的意識形態的教化誘使人們贊同它,而恰恰是媒體和消費文化所帶來的娛樂使然,意識形態的這些因素無一不是滲透于各種媒體文化之中的。可見,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充斥著社會的每個角落,正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世界和生活方式,特別是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便捷,使媒體傳播成為掌控人們日常生活價值的重要手段。在某種意義上說,誰控制了傳媒,誰就掌握了日常生活空間的話語權,誰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就得以廣泛傳播,影響力就會日益擴大。當今世界,西方國家之所以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掌握了世界大部分的媒體力量,擁有強大的輿論傳播能力。為此,我們要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就要借助先進的傳播手段來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特別是要善于運用現代傳播手段,借鑒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傳播形式,讓民眾在精神的愉悅中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熏陶,讓人們生活在積極向上的文化生活之中。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并特別強調指出,堅持正面宣傳為主,關鍵是要提高質量和水平,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我們在日常生活空間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就是要結合公眾的社會需求,運用現代化的手段,以多樣化的載體、多樣化的形式不斷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增強其表現力、傳播力和吸引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眾文化有機結合起來,讓公眾在娛樂中享受崇高,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認同,真正在日常生活空間創設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社會生活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