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幟+梁天堅+徐方明
摘要:輿情引導作為一種可以影響大眾思維,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前進的巨大力量,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面對當代大學生思想者政治水平與學歷不相符合的情況,采用輿情引導是十分有必要的。
關鍵詞:輿情;大學生;思想教育
生活在現實中的人們無時無刻不感覺到輿論的存在,體會到它的力量。從古至今,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一般小民,都不能漠視輿論的存在。許多時候,人們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按照輿論的指向,在輿論的影響和制約下生活。
一、引導大學生增強政治素質,早日實現中國夢
當今社會,網絡的廣泛普及使得大學生越來越頻繁的使用互聯網來獲取信息,通過輿情傳播政治理論和政治價值觀,幫助大學生建立起相應的政治信仰。同時我們還可以在網絡這個平臺上了解不同的網民們對這次召開的會議的看法,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這次召開的會議,進而豐富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階層的網民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意見,絕大部分真實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要求和愿望,體現了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和意志。有效地掌握這些網絡輿情,妥善處理各種利益矛盾,是促進我國民主建設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有利于幫助我們進一步建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以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保證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實施,為中國夢的早日實現打下基礎。
二、解放思想,開拓眼界
通過輿情我們可以了解更多的人不同的思想觀點以豐富自己的眼界。“井底之蛙”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常年生活在井底的青蛙對于自己的住所十分滿意雖然只有井底那般大小,但是遇到了來自東海的海龜它才認識到自己眼界的狹隘。如果我們和井底的青蛙一樣不與別人交流溝通,那么我們就只是生活自己的世界里,獲取不到外界的信息。當今的社會也是如此,國家與國家之間不進行來往,就違背了時代的潮流,不利于國家的獨立主權的維護。我們在獲取信息之后不與同學老師交流和溝通,那你所了解的就只是自己的,在交流之后你不但可以加深自己對這件事情的理解同時你還獲取了別人對這件事情的觀點和看法,進而豐富了你對這件事情的了解。在你深入了解之后你又和別人無意間閑聊時,對方不了解這件事你還起到了普及的作用,利于思想的傳播,文化的傳遞。
三、輿情的約束
通過輿情所包含的肯定,否定傾向,鼓舞維護公益的行為,約束制止損害公眾共同利益的行動。鼓舞公眾成員合乎社會公德的行為,約束制止損害社會公德的行為發生。社會公德是全體社會成員認同的共有的道德規范,任何符合公德的行為就會受到輿論的贊揚,促使更多的社會成員自覺效仿,例如舍己救人,見義勇為,在任何社會中都是符合社會公德,受到輿論贊揚的正義行動。相反,某些損害公眾利益,違背社會公德的消極行為,就會受到輿論的譴責,例如在圖書館大聲喧嘩,圖書館是個公共場所,是安靜學習的地方,一旦有人在圖書館里大聲說話,聲音干擾到其他人的學習。一旦有人違反,就會受到公眾的指責,在輿論或他人否定態度的壓力下,會促使其中止這一行為。多數情況下,人們都會服從輿論意見,修正自身行為。正是在這種循環往復的贊同和否定之中,輿論通過意見的作用力強化了社會公德,對社會成員的行為形成約束,提高了大學生們的道德規范意識。
四、輿情的反思
1、抵制錯誤的思想,選擇正確的思想。網絡是個大平臺,在這里人們可以暢所欲言的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但在這種情況下也會出現“意見領袖”,他們是在信息的交流中往往會提供很多的消息并且利用自己的優勢將自己的觀點在討論圈中形成一定的影響力,讓大家都以他的觀點為旗幟,從而引導每個人的看法,使得大家的想法都趨于這個主題,他們在信息的傳播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們將信息一級一級的的傳遞下去。我們在這個虛擬的世界里進行交流的同時會產生不規則的混沌現象,將好的信息與壞的信息混雜在一起吸收,這時就需要我們端正自己已有的觀點和看法,抵制錯誤的思想,選擇正確的思想,取其精華棄其糟粕[1]。
2、正確輿情引導。參與網絡熱評、傳播輿情的主要是我們這些年輕學生,我們比中老年人更容易、更習慣地使用網絡來表達自己的看法、態度和情緒。雖然我們在接受高等教育,有較為強烈的社會主人翁意識,樂于參與社會管理,但我們中的部分人也會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并不堅定,是最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潮影響的人。因此及時掌握網絡輿情,準確分析發帖人思想動態,制定適應行之有效的宣傳計劃,選取喜聞樂見的宣傳內容,采用貼近年輕人生活習慣的宣傳方法,引導我們的思想向著正確的方向變化,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堅定我們的理想信念,形成虛擬網絡中積極的網絡文化,也有助于在現實世界中促進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又好又快發展[2]。
3、建立正確的輿情監督機制。現有的傳播渠道和管理方式在構建良好的網絡輿情傳播環境中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校園網缺乏吸引力,主流網絡媒體公信力不高,甚至對輿情發展推波助瀾。而新興的“自媒體”由于“過于自由”造成了監管的難度,有可能成為新的輿情泛濫的來源地。此外,現有以“禁止”或“限制”等單一剛性手段為主的網絡監管機制,并沒有很好顧及到高校學生在輿情傳播中的心理活動和心態訴求,因而效果不佳。面對網絡信息的泛濫,我們需要建立起一個由高校網絡輿情傳播的參與者、監管者、意見領袖以及傳播渠道等多主體、多因素系統集成的、充分關注學生心理狀態與訴求的,剛柔并濟的新型網絡輿情監督管理機制,滿足大學生的輿情需求,進而發揮輿情在統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人心、振奮精神、促進發展、維護穩定的積極作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有利的輿論支持。
參考文獻
[1] 李娜.高校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其引導策略研究[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5):62-64.
[2] 唐弦.網絡傳播時代的受眾[J].聲屏世界,2002(0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