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 要:發展旅游是當今城市謀求發展的新的突破口。如何在旅游規劃編制的過程中,體現城市特色、避免千篇一律是值得關注的問題。以泗洪縣通湖大道地區旅游發展規劃為例,基于地域特色的深入挖掘和凝練提升,探討旅游發展規劃編制方法,以展現該地區的個性,推動該地區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旅游發展;地域特色;旅游規劃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9-0097-02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鮮明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新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探討謀求發展的新理念、新策略仍然是未來城鎮建設的主題。而發展旅游,是當前許多城市謀求發展的新的突破口。怎樣避免千城一面,做好旅游規劃,發展特色旅游,走出自己的獨特之路?本文以泗洪縣通湖大道地區旅游發展規劃為例,探討了基于城市地域特色的深入挖掘和研究編制旅游發展規劃方法,試圖以此體現城市特色,展現城市的個性,打好城市的品牌形象,從而真正推動城市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泗洪縣位于江蘇西北部宿遷市,東臨洪澤湖。通湖大道東臨汴河,是泗洪南部新城通往洪澤湖濕地的快速通道。自青陽鎮245省道起,通湖大道途徑縣城(青陽鎮)、石集鄉、城頭鄉、陳圩鄉,及至臨淮鎮,總長24公里,建成通車后可實現20分鐘到達濕地保護區。
一、地域特色構成
所謂地域特色是城市的特色所在,是地區區別于其他地區的重要表征。城市所在的地理位置是城市發展的根源,獨特的城市區位是城市地域特色的根本;城市的自然環境風貌、歷史風俗文化與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是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構成要素;產業的發展轉型也是城市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色,特色產業是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支撐。不同的地區都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
通過對泗洪通湖大道地區的深度調查,其地域特色可以從特色區位、特色文化、特色風貌以及特色產業四個方面來進行研究。
(一)特色區位
泗洪是南京、徐州兩大都市圈的輻射主要交融地區,是蘇北水鄉濕地重點點狀發展地區,更是洪澤湖環湖旅游經濟圈旅游經濟發展的領軍者。洪澤湖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泗洪居其北大門,而通湖大道由泗洪城區直指洪澤湖,快速銜接城區和湖區。
根據泗洪縣總體規劃,濕地大道位于總體規劃中的城市旅游發展次軸,屬于東南旅游業發展片區,是縣城與洪澤湖的聯系通道,更是重要的旅游通道。
(二)特色文化
泗洪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境內雙溝地區是人類祖先的發源地之一,西周時為徐國中心,構成古徐國文化的主體。近代是全國十九大抗日民主根據地之一、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中心,目前留存有大量的遺跡。
這樣的歷史發展,造就了通湖大道地區豐富而多樣的歷史文化及自然資源。根據資源的性質,可分為古河道類文化遺址、古遺跡類文化遺址、革命紀念類文化遺址、自然風景區4類12處歷史文化及自然資源。
(三)特色風貌
通湖大道地區現狀風貌特色鮮明,主要以河道、稻田、樹林以及湖泊等自然景觀為主,臨近縣城處為城市建設景觀。其中,河道風貌為傳承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古汴河,稻田風貌為沿線城頭鄉、石集鄉成片種植的水稻種植基地,樹林風貌為陳圩鄉高大茂密的林場,湖泊風貌為洪澤湖一望無際的濕地。
(四)特色產業
依托洪澤湖優勢資源,各鄉鎮通湖大道地區的產業主要為優質稻米、家禽養殖以及大閘蟹養殖等生態高效農業,有結合洪澤湖發展的泗洪特色農業基地與洪澤湖風景旅游區。
城頭鄉、石集鄉以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種植為主,有水稻、小麥、西瓜果等作物,以及漁業、水產品養殖、反季蔬菜等產業。陳圩鄉有蔬菜種植基地、林業種植、水產養殖、水稻種植等特色農業。臨淮鎮則是泗洪縣傳統的水產型鄉鎮,以螃蟹養殖為主,水產養殖面積全縣居首。
二、特色目標定位
根據泗洪地域特色的分析,可以說,泗洪是“大湖濕地千古城”,通湖大道更是“水韻泗洪第一道”。通湖大道沿線規劃正是旅游發展的強有力支撐,對于地區旅游發展具有獨一無二的重要性。
因此,通湖大道沿線概念規劃將通湖大道地區規劃成為集門戶窗口樞紐區、歷史文化新絲路、景觀生態水綠廊、大眾游憩休閑帶為一體的城市標志,尊重泗洪的自然和人文,融合時代和創新意識,滿足健康養生的現代生活方式,是泗洪水韻城市特色的展示窗口,是泗洪生態城市發展的強力載體,更是環湖旅游經濟圈的重要構成。
三、旅游發展規劃
(一)旅游發展結構
規劃形成“一軸三廊、五心多點”的發展結構。通過一條汴河旅游軸緊密聯系青陽鎮、石集鄉、城頭鄉、二河閘、臨淮鎮五大旅游節點,同時通過穿越節點的S245、柳鷺旅游線、S330聯系溧河風景道與青穆旅游線,形成拉動整個縣域旅游的網絡骨架。
(二)旅游發展策略
抓住古汴河唯一遺存地的獨特條件,以古汴河作為時代發展的記錄冊,結合運河文化載體、地方田園風光和水韻濕地特色,以通湖大道改造為契機,以古汴河文化底蘊為優勢,以大湖時代來臨為機遇,合力打造古汴河文化(“運河文化”、“田園文化”、“水韻文化”)的特色文化長廊。沿線打造五大迎客景區(主景區)、三大留客景區(次景區)。五大迎客景區(主景區)分別為青陽古汴隋風景區、石集田園人家景區、城頭林韻農莊景區、二河古閘半島景區、臨淮水韻蟹鄉景區;三大留客景區(次景區)分別為湖光阡陌體驗區、林野匯秀體驗區、森林鳥語體驗區。
(三)旅游項目策劃
充分利用航道河和沿河風光帶的有力資源,結合五大迎客主景區、三大留客次景區設置項目,主景區項目以為主線游客提供休憩、食宿等配套服務功能為主,次景區以獨特生態休閑體驗為吸引力進行橫向拉動。
規劃1條旅游主線、1條旅游次線、3條外聯游線。分別為依托通湖大道的汴河旅游主線,依托主要鄉村道路貫穿三大次景區的田園旅游次線,依托S245、柳鷺旅游線、S330的外聯游線。
(四)特色城鎮布局
城鎮建設應尊重自然,結合地形地貌、地質水文等自然條件,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同時,加強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打造“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特色。另外,在村莊建設布局中應強調
四、特色產業引導
規劃分為三個層次進行控制。通湖大道廊道空間為產業控制區;兩側1公里范圍內為產業引導區;外圍為產業提升區。
其中,青陽鎮(城區)提升其蘇皖邊界區域性商貿中心地位,打造古汴河歷史文化門戶,規劃古運河文化體驗區、綜合旅游服務中心特色產業項目;石集鄉重點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提升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產業層次,形成集種植、加工、貿易于一體的綜合型現代化農貿基地,規劃有機稻米現代化種植基地、玉米酒糟蛋白飼料(DDGS)生產加工基地、有機蔬菜種植基地、文化古跡遺址特色產業項目;城頭鄉重點發展經濟型、特色型、專業型現代農業,突破提升傳統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規劃特用玉米規模種植基地、反季節蔬菜水果種植基地、水產養殖基地、觀鳥園、植物園、旅游服務基地特色產業項目;陳圩鄉重點發展立體化林果經濟和體驗型都市農場經濟,加快一三產業聯動,擴大農產發展的附加值,規劃經濟林木套種基地、都市DIY認種農場果園、水產養殖基地等特色產業項目;臨淮鎮重點發展多元化“螃蟹經濟”,建設綜合型生態休閑旅游中心,完善濱水生態旅游產業鏈體系,規劃綜合型水產養殖基地(立體化、可規化、體驗型)、濱水生態旅游服務區等特色產業項目。
結語
特色旅游規劃需要在對當地的地域特色深入挖掘和理解基礎之上,進行系統梳理和凝練提升,找出最佳的表現形式。在泗洪縣通湖大道地區的旅游發展規劃編制過程中,通過特色區位、特色文化、特色風貌、特色產業等方面進行地域特色的研究分析,旅游發展規劃緊扣地域特色這一主題,將其充分融入到特色目標定位、旅游發展結構、旅游項目策劃、特色城鎮布局、特色產業引導等規劃各系統中去,以打造一個獨一無二的城市地區,從而推動城市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毛瑞紅.城市旅游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9,(17).
[2] 吳正強.基于地域特色化的區域概念規劃設計中的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11).
[3] 羅衛濤.新農村文化發展視域下旅游與經濟結合發展模式的調查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33).
[4] 劉廣寧.具有地域特色的濱海道路景觀設計[J].中國城市林業,2014,(12).
[5] 任向鵬.城市規劃與地域特色[J].科學時代,2012,(3).
[6] 鄭松華.淺談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在規劃設計中的利用[J].小城鎮建設,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