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摘 要:中俄兩國間經濟互補性很強,中俄自貿區的建立能有效加深兩國經濟合作的層級。在中俄自貿區開展的商事活動中必然會出現一些新型的法律糾紛,這些法律糾紛的解決有助于自貿區的高效運行。因此,針對這些新型法律糾紛提出創新性解決方案是必然選擇,對糾紛解決機制的探索也可以為中俄自貿區的良性運行提供法治保障。
關鍵詞:中俄自貿區;法律糾紛;糾紛解決;仲裁制度
中圖分類號:DF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9-0194-03
一、建立中俄自貿區法律糾紛解決機制的必要性
(一)建立中俄自貿區的必要性
黑龍江省是我國開展對俄經貿的大省,無論從商業歷史、區位資源、貿易地位等各個方面來衡量都是占有優勢的。在黑龍江省與俄接壤的近3 000公里邊境線上,開放口岸達到15個,對俄投資總額占全國對俄投資總額的1/3。截至2015年,黑龍江省對俄貿易出口總值達到108.5億美元,在俄投資的企業達到505家,投資總額99.2億美元。大力發展中俄貿易能夠改變黑龍江省現有的貿易發展模式,緩解發展中面臨的資源枯竭、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的狀況;能夠克服因歷史、現實等原因造成的現有中俄貿易中出現的貿易區位層次較低,缺乏深層次合作模式的局面。
目前俄方也在積極推動遠東地區的發展,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所以海參崴地區必將成為歐亞地區投資的新興熱點。而日本、韓國等國企業也希望通過中國打開此貿易通道。所以,現階段黑龍江省要借助我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戰略規劃集中實施期,推動中俄自貿區建設,從制度上與俄實現無縫對接。
(二)探尋中俄自貿區法律糾紛解決路徑的必然性
雖然中俄自貿區還在籌建過程中,但我們必須意識到良好的法治環境是保證自貿區良性運轉的必要條件。自貿區內經濟的運行方式和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革都對法治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的企業間隨著投資貿易活動的開展必然會有商業糾紛的產生,這些糾紛是否通過法律途徑能得到準確、高效的解決是衡量貿易環境的重要指標。根據以往我國已經建立的自貿區的運行管理經驗來看,公平公正的法制環境是企業在自貿區投資的首要衡量標準。想要使中俄自貿區呈現出國際化、法治化的環境,就必須預先建立起一個健全的法律糾紛解決機制。
對于中俄自貿區內部發生的貿易活動而言,其必然要比普通區域內的商業活動復雜程度高得多,所以相關創新模式也會層出不窮。這其中產生的法律糾紛也會呈現出專業性和復雜性。現有法律法規在解決這些糾紛上存有一定的不足之處,會對自貿區的高效運轉形成拖累。自貿區內高效運轉的經濟活動迫切需要效率性高、專業性強的法律機制來提供制度保障。
二、中俄自貿區法律糾紛解決路徑展望
為了凸顯中俄自貿區的國際公信力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建立法律糾紛解決機制。
(一)強化自貿區專屬審判機構的建設
對于自貿區法律糾紛的處理,首先依托的就是自貿區所在地法院,所以加強這些法院的自身建設就顯得刻不容緩。這些地區的法院可以適當適用靈活的司法管轄制度,對自貿區內發生的商事糾紛可以統一審理。例如,深圳市前海合作區人民法院、珠海市橫琴新區人民法院逐級經最高人民法院批準、授權,就可以直接就深圳市、珠海市第一審涉外、涉港澳臺民商事案件分別進行集中管轄。在形成對商事案件集中管轄的基礎上,自貿區各個法院間應建立暢通的溝通機制,針對案件審理過程中遇到的共性問題應及時的溝通。這樣一來就可以提高各個法院對出現的新類型的商事糾紛的研判能力和辦案效率。這樣一來同類案件的裁判標準就有了統一的標準,從而消除原被告所擔心的主場優勢問題,真正實現司法過程的公平公正。
除利用現有轄區法院來解決自貿區法律糾紛外,我們還可以探討設立針對自貿區的自貿區法院。這在我國的廣東自貿區和后設立的上海自貿區都有先例。經最高人民法院批準廣東自貿區于2015年12月設立了專屬自貿區的廣東自由貿易區南沙片區人民法院,這是我國首家自貿區法院。同樣,早在2013年11月上海自貿區就設立了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自由貿易區法庭,專門處理自貿區中的商事糾紛。
這些自貿區法院和自貿區法庭可以說都是針對自貿區的法律糾紛“量身打造”的專業審判機構。從人員配備角度來看,這些審判機構內從法官到書記員學歷層次都較高,專業方向也均是與商法、國際法、國際經濟法等相關的專業,熟悉對外貿易規則,且具有較強外語水平。這樣的高層次人才為案件的公正、準確審理提供了客觀要件。自貿區法院的成立是專門針對自貿區中發生的金融、商貿、投資等領域的糾紛進行審理。通過對案件的公開高效審理,對自貿區新模式帶來的新類型的法律問題研究,適度創新審判模式及司法公開方式來解決自貿區的法律糾紛。
(二)注重立法活動的開展及法律之間的銜接
在討論自貿區法律適用銜接問題之前,首先應明確的是中俄自貿區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中俄自貿區的建立不僅僅只是作為貨物的轉運和簡單再加工的場所,更多的是在此區域內透過企業的入駐和金融投資行為來擴大境內外的投資,開展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進行金融服務領域的深度合作等諸多方面的商事活動。所以,根據中俄自貿區的這些活動特點就應該根據高標準的國際規則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服務活動相適應的法律體系。就現階段的中俄貿易往來的實際情況來看,中俄間在貨物貿易、投資服務領域的法律壁壘還是較多存在的。所以,針對這種現實情況,我們可以抓緊制定適用于中俄自貿區的投資負面清單和準入前國民待遇。這種規范的全面制定和實施能有效控制自貿區金融創新、服務業擴大等對國內經濟造成的風險沖擊。同時應注意的是,自貿區的法律法規雖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但在具體案件中區內區外法律適用的標準應統一。企業在區內和區外的民事法律行為,只要涉及的是橫向交易法,均應一視同仁,法律適用的尺度應一致,以免產生區內、區外注冊登記企業之間的不公平競爭。
中俄自貿區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過程會涉及到更廣泛的內容和范圍,除在對外貿易中涉及到的對外貿易法等相關法律外,還應包括在中俄自貿區內進行試點的投資、金融等法律制度。在這一過程中更應該考慮的問題是立法的整體性和層階性。就目前我國的自貿區建立情況而言,除已經建立的廣東自貿區和上海自貿區外,全國很多地區都在積極申報,這就必然需要具備“國家策略”特點的全國性的自貿區立法的出現。如果中俄自貿區的立法活動仍像現有立法活動一樣主要依賴于位階較低的規章,那么立法空白問題就會凸顯出來。如果適用判例來解決,而現有的糾紛解決多是基層法院做出的,以此判決作為判例權威性不強。所以,在自貿區解決糾紛過程中還要創新解決爭端糾紛的方式。
(三)探索仲裁糾紛解決機制
中俄自貿區建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為資本創造一個便利、自由、高監管、國際化、法治化的生存環境,以此促進區內區外貿易投資行為的良性運作。在這種運行模式下必然需要對商事糾紛進行快速、準確的化解和處理。而仲裁這一手段因其自身具備的契約自由、彈性機制等特點正適用于高效解決自貿區商事糾紛的需要。
1.仲裁的本質屬性契合自貿區糾紛化解的需求
仲裁自身具有較強的自主性,無論從管轄范圍、仲裁程序和規則,抑或是人員的組成都可以根據不同的糾紛情況進行選取,這就便于當事人在糾紛解決過程中體現自身意志。基于這種形式的出現,所以仲裁員更像是當事人的代理人,更便于保護當事人的權利,這是仲裁區別于訴訟的一大特點。與此同時,仲裁的靈活性決定了其可以針對自貿區內多變的糾紛形式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特別是自貿區內的糾紛大多涉及國際性、專業性的法律知識(雖說針對這一特點有些自貿區法院積極做出了人員上的調整,但絕大多數審判人員在這方面的知識還是有欠缺),仲裁機構就可以選任在這些方面有經驗的專家、學者作為仲裁員,高效準確地提出解決方案。
在仲裁過程中普遍適用的一裁終局原則更適用于快速解決法律糾紛的需要,且在仲裁過程中由于保密義務的存在,對于糾紛中涉及商業秘密的當事人而言,會減少或避免秘密泄露帶來的損失,從側面間接保護了當事人的權益。中俄自貿區建立后,區內的經貿活動規則的創新將是必然會出現的,這就使得據此出現的法律糾紛具有更新的特點,而現有法律法規的滯后性將無法馬上適應新糾紛的解決。而仲裁就可以根據適用規則方面的優勢,利用仲裁過程中以往形成的慣例及原則來高效解決糾紛。
除以上所提到的基于仲裁自身特點而便于解決自貿區法律糾紛的情形之外,最終的仲裁結果能夠得到當事人的認可和執行才是決定仲裁成為解決糾紛重要手段的關鍵因素。尤其是自貿區商事糾紛中常常有涉外因素,在糾紛解決過程中當事人最為關心的就是最終形成的解決方案能否得到雙方的有效執行,能否得到對方當事人的認可。對于一般法院做出的判決而言,由于與我國簽訂司法協助的國家較少,所以導致法院的判決僅在境內有效而在其他國家被執行的幾率不高。而對于仲裁而言,這種情況則少得多,也就是說相對于法院判決而言仲裁結果更容易被雙方當事人最終執行,從而根本解決糾紛。
2.現有自貿區仲裁規則顯現出優勢
由于仲裁這一形式所具有的解決糾紛的優勢,針對上海自貿區上海國際仲裁中心制定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仲裁規則》。從這一規則的內容中我們就能看到“仲裁”這一手段在解決法律糾紛過程中顯現出的優勢。首先在仲裁制度的實體法規定上能體現出當事人的自由性。比如,對于仲裁員的選任,一般情況下都是依照當事人的意愿選任出來的,除非當時人未能指定,為了保證仲裁順利進行仲裁委員會主任才會參與指定仲裁員程序。在證據的適用上雙方當事人也可做出約定。不僅如此,在雙方當事人均同意的情況下,可以選用友好仲裁程序。這就為仲裁過程中當事人選擇法律提供了余地。其次,在仲裁制度的程序法規定上也充分體現了便捷、高效的原則。比如,規則中特別規定了“臨時措施”適用的情形,增設了“緊急仲裁庭”的規定,在最新修訂中加入了案件合并程序、其他協議方加入仲裁程序和案外人加入仲裁程序。這些程序都從一定程度上為糾紛的快速、一致解決提供了保證。
3.中俄自貿區仲裁糾紛解決機制應解決的問題
中俄自貿區設立更趨向于利用中俄兩國的地緣特點整合兩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形成優勢互補,從而帶動東亞地域與俄及周邊國家的經濟整合,形成區域經濟發展效應。所以,針對這樣的發展特點,我們在制定仲裁糾紛解決機制時就要注意國際間的投資爭議解決,注意解決在投資過程中如何正確化解投資者與東道國之間因投資管理、準入、負面清單標準等方面而產生的糾紛,如何使我國仲裁機構在處理這些爭議糾紛過程中發揮主導地位,推動仲裁規則國際化等問題。
同時,在仲裁過程中應減少政府對仲裁的干預,保持仲裁機構的獨立性。在建立自貿區仲裁機構時,其自身的獨立性是最應該保證的。我國現有的仲裁機構大多為事業單位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帶來的問題是仲裁結果有時要體現決策層的意愿,這就會造成當事人因顧忌仲裁結果的公正性而不愿選用國內的仲裁機構。所以,在建立中俄自貿區仲裁機構時應嘗試適用法人治理模式的仲裁機構,以此來保證仲裁結果的獨立性。
參考文獻:
[1] 黃炎.“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中國自貿區仲裁糾紛解決機制創新研究[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57-59.
[2] 王建平.廣東自貿區的司法機制建設[J].人民司法,2016,(16):11.
[3] 黃巍.黑龍江省建立中俄自由貿易區的優勢、問題及對策建議[J].商業經濟,2016,(5):11
[4] 袁杜娟.上海自貿區仲裁糾紛解決機制的探索與創新[J].法學,2014,(9):29-30.
The legal dispute resolution path of China Russia Free Trade Zon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NG Jia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political and law management cadre,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The economic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is very strong,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TA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level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In the business activities to carry out the free trade area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will appear some new legal disputes,efficient operation to solve these disputes contribute to the FTA.Therefore,for these new legal disputes put forward solu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provide legal guarantee benign operation can also be a free trade area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on th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exploration.
Key words:Sino-Russian free trade zone;legal dispute;dispute settlement;arbitra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