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毅超
愛因斯坦曾精辟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興趣則來源于對事物的愛好,可見,愛好是興趣的源泉與動力,更是學好各門學科的前提與基礎。小學科學是一門多學科的綜合體,其內容廣泛繁雜。可見,激發學生學習科學學科的興趣是學好學科學的重要一環。如何激發興趣,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根據不同課型,采用設疑、游戲、謎語、兒歌、故事等興趣方法進行生動有趣的講授,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提問設疑,激發興趣
學貴有疑,疑可激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地設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學習興趣。如教學《物體的熱脹的冷縮》一課時,教師一開始即用電熱棒和一滿壺水做燒開水的實驗,教師邊演示邊引導他們說出觀察到的現象,有的說:“有白氣冒出來了”,有的說:“發出了哨一樣的響聲”,還有的說:“水從壺里流出來了”,學生們猜測道 :“可能是被熱氣頂出來了”、“可能是水增多起來了”,教師抓住關鍵進一步提問:“我向壺里添水了嗎?”學生們頓悟,立即產生了想知道究竟的欲望,以極大的學習興趣投入到驗證水有熱脹冷縮性質的實驗中去。
二、結合游戲,調動興趣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師在授課時,一定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學習不是一個負擔,而是一個愉快的智力游戲活動。例如:在教《磁鐵》一課,認識磁鐵有磁性、能吸鐵這一性質時,教師設計了一個小游戲,將盒子里的大頭針全部橫七豎八地撒落在地上,此時,教師問道:“哪位同學有什么好辦法,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全部撿起這些大頭針?”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通過腦手并用,同學們都得出答案,教師對他們的答案逐一肯定后,亮出了磁鐵,朝大頭針撒落處一放(再稍加移動),大頭針就像聽到集合號一樣,齊刷刷地全部被吸在磁鐵上了,學生們學習興趣陡然高漲,對磁鐵有磁性、能吸鐵這一性質,印象特別深,寓教學于游戲之中,學生興趣高,教學效果好。
三、實驗操作,提高興趣
經驗告訴我們:由于學生實驗知識的貧乏和對事物變化所產生的各種現象及其原因知之甚微,因此,科學課堂教學中的演示實驗一般說來對他們都具有吸引力,令他們感興趣。根據這種情況,我在做《怎樣加快溶解》實驗時,把學生分成6個組,讓學生人人動手參與三個對比實驗。首先讓兩組同學用大小相等的杯子,在水溫、水量相同,溶質顆粒大小、數量相同及時間相同的情況下,一組攪拌,另一組不攪拌,學生們很快說出:“攪拌可以加快溶解;再指導其他兩組同學用大小相同的杯子、相同的溶質(顆粒數量大小相同)、相同的水量、在相同的時間內,攪拌的情況相同,一組用熱水,另一組用冷水,學生們很明顯發現,”熱水可以加快溶解“。找到了第二個加快溶解的方法后,教師再讓剩余的兩組同學作第三個對比實驗,讓一組同學把要溶解的物質碾成粉末,另一組則將整塊(堿)放下去,在溶質的數量相同,水溫、水量及時間相同,攪拌情況相同(或不攪拌)情況下,學生們又興奮地找到了第三個加快溶解的辦法:即,“把要溶解的物質碾成粉末”。此時,學生們對怎樣加快溶解的三個方法便牢記于心。
四、謎語導入,誘發興趣
實踐證明:當學生對所學知識感興趣,求知欲望強,就可以激發他們智慧的火花,使之牢固掌握所學知識。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導入新課前,可采用謎語激趣法,誘發學生興趣,如講授第二冊第一課《種大蒜》,教師先說一個謎語,讓學生們猜:“兄弟七八個,圍著柱子住,大家一分手,衣服就扯破。”學生們紛紛舉手,要求發言,學習興趣很高,猜出謎底后,余興末了,教師抓住有利時機,導入新課。
五、講述故事,引起興趣
小學生一般都喜愛聽故事,生動形象的故事,能引起小學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的最佳境界,獲取知識。例如:教學《水的浮力》這一課時,教師首先講了曹沖稱象的故事。引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再結合課文內容講述浮力現象,并通過實驗讓學生知道了什么是水的浮力,使學生明白了七歲的曹沖的是利用水的浮力稱出大象重量的。這節課,學生把“物體在水中受到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這一概念,在腦子里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六、編唱兒歌,保持興趣
遵循培養學生興趣的自覺、引發、實踐三大原則,讓學生在樂中學知識,玩中長才干。如教學《青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保持興趣,教師將青蛙的生長規律、形體特征及作用編成兒歌,生動有趣,學生們愿聽愿學。
科學學科的課堂教學要想獲得成功需諸多方面的努力,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創新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將是我們今后在小學科學教學需不斷探索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