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票

流金歲月
一陣風吹來,塵土四處飛揚,風停之后,楚雄公路局的護路工人朱天勝用手抹了一把汗,灰塵與汗水混在一起,臉雖然臟了,但路變得平坦整潔了。
在車來車往的路途中,護路工人那身橘黃色的衣服,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楚雄公路局黨委書記普品高說:“護路工人有著同齡人一樣燦爛的青春和夢想,但他們的崗位在公路上,所以無論刮風下雨,都能在公路上見到他們繁忙的身影。”
《雨露陽光》是普品高以護路工人為原型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他在這本小說的后記中寫到,寫這本書就是要讓人們看到了一群群艱辛的公路人,一條條風雨中的道路,同時也能看到穿過烏云的陽光。文藝與寫實的結合,讓護路工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寧淌一身汗,不讓公路爛。”這不但是楚雄公路局的傳統,更是一種承諾。楚雄公路局工會主席馮建平說:“五十年代,楚雄公路局祿豐分局把砂石路養成了‘土柏油路,祿豐分局養護的公路達到了九十二萬車次無大修的記錄。”
正因為如此,在1959年全國群英會閉幕式上,周恩來總理親手給楚雄公路局祿豐分局授予了一面錦旗。
一晃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就過去了,在楚雄公路局的陳列室里,這面經過歲月洗禮的錦旗,仍激勵著楚雄公路人奮力前行。
在楚雄公路局的陳列室里,老式的電話機、撮箕、鐵鏟等護路工人的用品,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后,靜靜地臥在陳列室的柜臺里,把養路工人的辛苦歲月變成了一種永恒的記憶。
《永遠的滇緬公路》組畫是楚雄公路局機關工會主席趙興榮的作品,在這組油畫中,趙興榮以抗戰時期滇緬公路為起點,分兩部分描繪了這條路的歷史。
在第一部分中,主要描繪抗戰爆發時滇西各族群眾搶修滇緬公路時的各種情景。
在第二部分,趙興榮又把畫面轉向新中國成立后,以楚雄公路局為著力點,描繪了公路人發揮“鋪路石”精神的畫面。
在前后兩段油畫中,就是一部楚雄公路局的濃縮史。
開心農場
一邊是繁忙的公路養護工作,一邊是職工自己構建的樂園。
楚雄公路局工作人員利用閑暇時間,將站內伙房閑置土地充分利用,改造成現實版的“開心農場”,每一個站所就有一個綠色的新天地。
菜地里,茄子、西葫蘆、辣椒、西紅柿等蔬菜一行行、一垅垅,生機盎然。大家在這片田地里盡情享受著從開墾、翻地、施肥,孕育、生產到收獲的全過程。
“開心農場”不僅豐富了職工的“菜籃子”,節約了生活開支,更為職工打造了“綠色、環保、低碳、時尚”的健康生活。
在這片“開心農場”里,楚雄公路人在體驗勞動樂趣的同時,享受這個獨特天地帶來的歡樂,也感受到了同事之間情同手足的兄妹之情。
“吃著自己種的蔬菜,感覺好吃。”在楚雄公路局各分局的養護站,一名職工開心地說。
去年上半年,楚雄公路局養豬263頭,養牛7頭,雞、鴨、鵝數千只,開辟菜地60余畝。
一平浪站所養了一頭毛驢,去年,這頭毛驢產下幼崽,職工還在微信平臺上分享收獲的喜悅。
2016年上半年,楚雄公路局就補助下屬單位15萬元開辟開心菜園。
在楚雄公路人的眼里,同事間關系就像一家人一樣融洽。
有家人的地方就有溫暖,這話放在楚雄公路局恰如其分。
楊逢春是楚雄公路局的職工,1997年患尿毒癥,同年實施腎移植手術。手術后,一直服用抗排異藥物。
近年來,移植的腎慢性排異加重,病情持續惡化,目前已出現尿毒癥癥狀,加上高血壓、高血糖等綜合癥,從去年開始,楊逢春多次住院透析,個人承擔藥費近3萬元。他的妻子已經退休,兒子正在上學,面對楊逢春因病造成的經濟困難,楚雄公路局給他了無私的關愛,為他送去了5000元的幫扶金。
大姚分局的職工陳明旺,2014年因患病多次住院,檢查出患有膀胱癌,2015年做了切除手術,平均每個月他要1600元的藥費。
之后不久,他兒子又查出來患上白血病,父子倆每個月的費用就要4000多元,危難之際,楚雄公路局為他送去4000元的幫扶金。
白慧嫻母親是楚雄分局連汪壩監測站的職工,去年,白慧嫻考上西南民族大學,楚雄公路局給她4000元的獎勵。
“職工生病有人管,孩子上學不用操心。”在陳明旺的眼里,楚雄公路人在收獲快樂生活的同時,也享受著快樂工作。
安居之夢
2014年,楚雄公路局局長張文林到祿豐分局楊家莊調研示范所站建設時說:“一定要讓職工有自豪感和幸福感,要將示范所站建設得有模有樣、有形有質。”
2015年,隨著挖掘機鐵鏟一揮,南華分局的棚戶區改造危舊房拆除工作正式開始。
“建蓋了30多年的這幾幢老房子終于拆了,南華分局的面貌要徹底改變了!”退休職工劉光華喜上眉梢。
機遇隨時都有,關鍵看怎么把握。
面對站所基礎設施落后的局面,楚雄公路局抓住棚戶區改造的機遇,發揮后發優勢,一舉改變了雙柏、南華、祿豐三個分局的職工住房。
雙柏分局、祿豐分局、南華分局棚戶區改造項目建設住房569套,共計6.9萬平方米,這些新房的建成,圓了職工期盼已久的住房夢,被職工稱為最大的惠民工程。
牟定分局完成了小區停車位改造,楚雄分局對辦公樓、戶外文化長廊、庭院文化進行精心打造,永仁分局新建了羽毛球場。
各單位分別投入資金為所(站)、增配辦公家具和生活設施,為職工提供了舒適的工作、生活及娛樂環境。
在煥然一新的辦公樓前,永仁分局老職工姚國紅激動地說:“從沒想過我們的辦公環境有這么大的變化,工作之余還可以去球場運動一下,還能在花園里散散步,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中工作,工作起來勁頭十足!”
去年,楚雄公路局掛鉤扶貧兔街村委會的扶貧任務,公路局干部職工逐戶訪貧問苦,并為貧困農戶制定脫貧計劃。
在困難戶何開龍家里,發現何開龍家里竟然連基本的床鋪都沒有,一家人就睡在地上。
了解情況后,楚雄公路局為其購買了兩張鋼架床以及床上用品,讓何開龍一家告別了睡地鋪的日子。
之后,公路局又投入4萬元,為其建蓋了一幢磚混結構的小樓,總共3個房間,實現了何開龍一家的安居之夢。
在兔街村委會,29戶貧困戶中,其中有11戶貧困戶家在公路局的幫助下,像何開龍一樣住上了新房。剩下的貧困戶正按照脫貧方案穩步推進。
科技之美
在公路養護工作中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公路養護職工,有時為了查看一座橋的受損情況,要從很遠的地方調來專用的橋檢車,特別是在護坡檢查中,用人工檢查需要幾個小時,不僅存在安全隱患,而且成本很高。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讓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楚雄公路局從信息化建設著手運用新科技解決了這個問題。
楚雄公路局信息中心主任李云峰自己組裝無人機運用到公路養護管理中檢測橋梁及高邊坡,一般的橋梁的受損情況通過無人機就解決了,一些高邊坡人工上去要一個小時左右,無人機幾分鐘就上去了,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獲得了較好效果。
李云峰說,無人機在地質災害中還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在道路中斷的時候可以派無人機先進入災區檢查。
在實際運用中,李云峰和同事們還創新了無人機拍攝,他可以做到在行車中遙控無人機,不用停車就可以把一條路拍完。
他說,用無人機代替人工工作,既省時、省事,還很有樂趣。
在公路局信息中心的大屏幕上,李云峰指著幾處用無人機拍攝的圖片說:“你們看這座大橋,如果人工檢查需要幾天的時間才能完成,但用無人機之后,十多分鐘就可以檢查完畢。”
在信息中心的建設上,公路局先期投人300萬元,建立了信息化應急管理中心,并為公路局下屬各單位建立了分中心。
超限運輸管理綜合信息系統也是由李云峰開發,包含了超限運輸管理檢測系統、超限運輸黑名單聯網治理系統等內容。
按照原來人工采集數據,對一臺超限車進行檢測、處理,最快也要11分鐘,這個系統投入運用之后,只需要1分鐘就能檢測、處理完畢。
這套系統還能實現遠程監督和督查。
在信息開發過程中,李云峰還研發了黑名單制度。
只要出現惡意沖卡的現象,車牌號會被列入“黑名單”,下次再進入聯網的公路治超網點,系統就會提前預警,這輛車因什么原因被列入黑名單,只有接受處罰后才能恢復正常。
黑名單的推行,讓治超工作中出現的惡意沖卡、聚眾鬧事等突出問題得到了遏制。
這套信息化建設系統,就是李云峰和兩名同事自己開發出來的,從購置產品到安裝調試全部自主完成。
如果讓外面的公司承包完成,這套信息化系統要上千萬元的資金,但在李云峰的鼓搗下,300萬元就完成了。
去年5月,云南省交通工會專門設立了“李云峰職工創新工作室”。
責任之重
“石頭下來了,快跑!”伴隨著安全員楊城的一聲大喊,大大小小的落石從高邊坡上滾落下來……這是楚雄公路局副局長蔣立軍與指揮部人員檢查雙新線水毀現場時發生的一幕。
雖然人員撤離及時,但落石還是砸中了一輛項目部的保通車,保通車的后窗砸出了一個巨洞。
去年7月,雙柏縣境內突降暴雨,導致省道國道227線雙柏至新平水塘公路改建工程沿線發生不同程度的水毀險情。暴雨還造成路基缺口20余處,塌方量合計8700方。
當天晚上,由于河水暴漲,導致底馬橋、大岔河橋的拆除重建或加固工程而臨時搭建的施工便道2道被全部沖毀,損毀長約60米,新修橋梁還未完工,還不能滿足車輛通行要求,致使交通中斷。
由于雙新公路沿線地質破碎,公路路基、邊坡等受連續強降雨侵蝕,山體滑坡、邊坡塌方等情況繼續發生,水毀造成的路基缺口增加到79余處,塌方量增加到了12500方。
災情發生后,楚雄公路局、雙新公路指揮部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水毀值班領導小組立即趕赴現場組織搶險工作,召開現場會議對搶險保通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并調集保通人員和保通機械迅速趕赴現場進行搶險保通,實施24小時交通封閉,對社會過往車輛實施勸返或繞行。
在封閉道路的第一天,20多張車輛被堵在了易雙線交叉路口,雙新指揮部立即安排工作人員對被堵車輛進行解釋,并勸導讓其繞行;但已經等待了10多個小時的駕駛員情緒激動,工作人員只能再次耐心解釋,并拿出手機上拍攝的現場圖片、視頻給駕駛員看。
通過耐心勸導最終還是成功勸返了許多車輛,在南布河料廠,洪水來勢洶涌,由于石料廠地勢較低,為避免12萬方石料被沖走,保通人員把石料廠原來的便道改為排洪溝,及時把洪水從排洪溝里排出,挽回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由于底馬橋、大岔河橋的臨時便道完全被沖毀,已經無法修復,保通人員盡快對橋頭搭背進行回填,為放行后車輛安全通行做準備。
與此同時,公路局信息中心還派出兩架無人機對7個大型災毀現場進行評估測繪,特別是在災害路段,水毀塌方路段,協助保通人員全面觀察險情,排查出現的和即將出現的安全隱患,同時采用三維建模技術對每個災毀現場進行三維模型建設。
同樣是去年9月,受持續強降雨的影響,安楚高速公路K114+600處發生嚴重塌方,通往昆明方向交通中斷。
楚雄公路局每天投入挖掘機6臺、裝載機9臺、施工車輛12輛,保通人員60人,民工70人,“白加黑”“人歇機不歇”地連續奮戰了三天三夜,及時處理各種突發性事件,全力保障公路的暢通。
阿開燕和郭雯雯兩位女同志高燒39度時仍堅守崗位,直到安楚高速公路通車,G320線保通壓力減輕后,才到醫院檢查治療。問起為何不請假,她們笑著說,這么大的車流量,這么重的保通任務,我們怎么能離開?
這樣的搶修鏡頭,楚雄公路局的干部職工隨時能遇到。
在這樣的精神氛圍下,楚雄公路局機關連續兩屆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連續4年被中交企協表彰為“全國交通運輸行業文化建設卓越單位”。之后,云南省文明委授予其“學雷鋒活動示范單位”的榮譽稱號。
楚雄公路局精神文明建設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文明之花在莽莽彝山中絢麗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