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政


“由于缺乏專業類人才,對具備條件的非遺項目合理進行開發利用效果并不理想。”省政協在開展今年的重點調研“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時發現,非遺人才培養不足是制約我省開展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的一大難題。
建議高校設置非遣專業
云南省文化廳非遺保護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省69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去世了11人,健在的58人中,80歲以上7人,70-80歲27人;1016名省級非遺傳承人去世239人,健在的777人中,45歲以下只有63人,非遺傳承人培養任務迫在眉睫。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是關鍵。
據調研組了解,現階段非遺人才培養存在著諸多困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的傳承,大都為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方式,主要靠口傳心授。
調研組提出,由于這種方式是隔離于高等教育體系之外的,對于年輕人來說,能學到技藝,但是拿不到文憑,缺乏日后發展必要的資質,即使個人很喜歡傳統技藝,也很難做到義無反顧地投入學習。
此外,在高校現有學科專業背景下,關于非遺保護傳承人才的培養主要集中在理論型人才上,對實踐技藝的培養與研究不深入,也不純粹。這些情況都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為此,調研組在調研報告中發出了鼓勵我省藝術類高職院校設置非遺專業,并呼吁有條件的高校搭建非遺理論研究平臺。
調研后,省政協專門就非遺調研的情況會同省文化廳等相關部門進行了專題協商,在協商會上,記者了解到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是我省為數不多的專門培養非遺人才的院校。
省文化廳副廳長楊德聰介紹,這是一所歷史悠久、成效顯著、特色鮮明的公辦高職學校,該校隸屬省文化廳,一直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擔,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基礎和諸多優勢,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非遺人才培養也面臨著重重困難。
生源地經濟水平低致捂生難
西山腳下,滇池之濱。位于省委黨校旁的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是一所美麗的校園,當記者去年11月10日下午走進這所學校,發現學校正在實施改擴建工程,學生食堂、中心劇場、圖書館等工程正在施工中,但教學井然有序。通過走訪學校,記者發現了不少制約非遺人才培養的困難。
根據省政協開展重點調研時了解的情況顯示,我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多活躍在少數民族聚居地方,而這些地方多為貧困山區。從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的生源看,大多數學生確實來自于偏遠的山區農村。
由于邊疆民族地區經濟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現有招生和升學體制極大地限制了貧困地區孩子進入藝術類院校學習的機會。從現實來看,表演藝術人才培養的成本也比較高,很多來自山區貧困家庭喜愛藝術的孩子并不能走進藝術類院校,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對我省非遺人才培養的制約。該校的老師提出,如果我省能夠針對偏遠山區的貧困學生實施專門的藝術扶貧工程項目,或擴大精準扶貧的范圍,就能夠培養出更多的非遺人才。
高成本低投入制約人才培養
記者通過走訪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的設計與傳媒學院、戲曲學院、舞蹈學院、雜技學院了解到,按照職業教育藝術人才成長規律,對于一個表演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從培養周期看,其人才形成的過程至少需要5-8年時間。
加之藝術教育的特殊性,有著“一對一”或是小課的形式專門授課、單獨配備生活老師、課程結構復雜等特殊要求,使得中專階段人才培養的成本往往高于大專學生甚至本科學生的培養成本。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文藝院團對表演藝術類人才有著“童子功”的特殊需要,讓該校領導認為必須保留中專教育。在該校就讀的中專學生大多為十四五歲以下,是表演藝術人才練就“童子功”的黃金時期。
但根據相關規定,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五年制大專前三年和八年制大專前六年均按中專生標準撥款,中專階段的生均撥款標準又過低。財政生均撥款標準過低難以滿足藝術類人才培養成本較高的實際需求,導致了該校目前培養經費困難的狀況。
“據我們的初步估算,培養一個藝術類中專生一年的成本最低約為1.6萬元,而實際上我們的生均補貼每個學生僅為每年3000元,造成了大專養中專的現象。”該校戲曲學院書記馬志堅說,為了人才培養學院不得不用大專的辦學經費來補貼中專辦學,這是導致學院長期以來辦學經費困難的主要因素。
一方面各級藝術院團表演藝術人才年齡老化、斷層斷代、后繼乏人趨勢嚴峻;另一方面人才培養成本過高,招生、培養處處受限。“要解決院校培養非遺人才的問題,提高大、中專藝術類表演專業的財政生均標準非常必要。”該校的老師們發出了這樣的呼吁。
生源萎縮致人才培養困難
省政協在調研中了解到,非遺現有傳承人隊伍高齡化現象突出,傳承斷層現象愈發嚴重,單純口傳心授的師徒傳承或家族傳承已經不能適應現有年輕群體的學習與生活,很多非遺項目面臨著人亡藝絕的危險。
為了激發非遺的活力,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設計與傳媒學院的師生們在不斷進行著一些新的嘗試,比如說將木頭和鐵結合,陶和木的結合,賦予非遺項目新的生命力。“在傳統學徒制的基礎上構建現代學徒制,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動手制作能力,還要能夠傳承匠人精神。”該院副院長張瓔琪說,要保護和傳承非遺項目,最好的方法就是激發其內生動力,讓其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讓更多的人去接受。
從2016年開始,中央財政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習活動補助標準將從每人每年1萬元提高到2萬元。這是一個好消息,但僅僅是以“補”來保護現有的傳承項目,非遺傳承人才的良性循環還需通過長期支持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來實現。
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基地”,是全國唯一能夠專業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滇劇、花燈表演人才的院校。該校的老師們非常希望省教育廳、文化廳積極支持,給該校加掛“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學院”牌子,挑起我省非遺人才培養的重擔,若能對專業設置、師資配備、資金支持上給予進一步支持,相信可以大大提升非遺人才培養的能力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