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在北京蘇寧聯想橋云店紅河館內,展示著蒙自石榴、石屏火龍果等云南特色農副產品,這里每天都會迎來體驗購買的首都顧客。而在滇南最大的石榴鮮果集散地蒙自市新安所鎮石榴交易市場,顧客網購的蒙自甜石榴正經過挑選分裝及時運往全國各地。
互聯網,改變的不僅是生活。對貧困面大的云南來說,它為精準扶貧插上“翅膀”,引領千家萬戶早日脫貧致富。
找準方向
打響高原特色農業品牌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2015年成為阿里巴巴農村電子商務“千縣萬村”試點縣和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在那一年,賓川電商發展速度從2014年的年均增長180%飆升到800%,電商從業人數突破2000人。
賓川縣具有很多優質的高原特色農產品,紅提葡萄是其中之一。在大城市售價印元每公斤的紅提,在當地的收購價僅為6元每公斤,存在巨大的價差。為解決農戶與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2015年6月,賓川縣牽手阿里巴巴開設了農村淘寶“特色中國賓川館”。截至目前,實現上線企業27家,入館企業20家,建立農產品銷售店鋪近30余個,上線銷售農特產品近百種,有效解決了農產品有產量沒有銷路的難題,給貧困戶吃了一顆安心專于生產的定心丸,為精準脫貧引領了方向。
目前,云南省正積極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建設,首批80家追溯試點企業上線試點工作;在尋甸縣10個鄉鎮實施蔬菜生產及質量安全全覆蓋網格化監管試點,探索生產過程全程監控;在賓川縣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現代化管理平臺建設項目,將農田地編號,形成溯源碼,全力培育打造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品牌。
找準切入點
走出去也引進來
對于云南省昆明市來說,位于烏蒙山區的東川地區因地理位置偏僻、土地貧瘠,雖然經過歷次扶貧,多年來卻一直屬于連片特困地區。
家住東川區花溝村的張開權和大多世代居住在烏蒙山里的鄉親們一樣,原本靠著賣幾毛錢一斤的農作物過日子。2000年,張開權偶然間發現了家鄉紅土地這一瑰麗風貌上的商機,義無反顧地開起了小客棧,一躍成為當地的致富能手。
在他的帶動和引領下,紅土地區域內的鄉村越來越多的鄉親開始效仿張開權的做法,一間又一間的客棧在紅土地上遍地開花。然而新的矛盾又出現了——來拍紅土地的攝影愛好者數量有限,客棧一多,客源就不夠了,而這個矛盾也成為了張開權和鄉親們致富最大的瓶頸。盡管做了種種嘗試,均收效甚微。
本地豐富的農產品需要走出去,美麗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又需要外面的游客走進來。如何找到切合點在“走出去、引進來”之間建立起紐帶?引發了昆明市對扶貧新思路的思考。
網絡是連接世界的最好紐帶。昆明市依托網絡媒體這一平臺優勢,積極為包括花溝村在內的昆明倘甸產業園區和轎子山旅游開發區聯合鄉等地搭建起了一條探索“互聯網+電商”、“互聯網+旅游”的信息橋梁和宣傳平臺。
昆明市請來電商和電商推廣的相關專業人士,為鄉親們做電商培訓,甚至與村民們進行具體的產品對接。一方面是提升村民們對電商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看能不能把這些產品帶出去,嫁接到已經發展成熟的平臺上。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互聯網+脫貧”模式正一點點改變著這個原本貧困的地區。一方面,當地幾家初具規模的企業目前已經將企業生產的苦蕎茶、火腿等土特產通過電商的形式進行銷售,收入穩步增加,產品逐漸打出了名氣;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游客也通過自駕的形式來到這里。眼下張開權已經和云南的一家旅游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他和鄉親們都攢足了勁兒,做好準備,迎接今年開春又一個旅游高峰的到來。
找準短板
狠抓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云南省貧困地區往往存在交通以及通信基礎設施落后、產業基礎薄弱、市場化程度低、物流配送成本高等一系列不利的因素。
云南省圍繞“培育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加快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高農村電子商務應用水平、健全農村電子商務物流體系、推進實施重點工程、營造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環境”等6個方面的具體工作,明確了各項任務的牽頭部門和分工協助單位。
目前,云南省正加快貧困地區信息化建設,將逐步解決市場與供給間的信息脫節問題。2016年,實現光纖覆蓋省內所有州市、鄉鎮,100%行政村通光纜及寬帶互聯網;實現4G網絡覆蓋省內所有州市、鄉鎮及所有行政村,50%以上自然村有4G網絡覆蓋。
昭通市鎮雄縣雨河鎮樂利村過去由于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信息較為閉塞,是出了名的貧困村。2015年,整村推進項目啟動后,當地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改善。“進村的路修通后,對我們出行、發展產業都很有好處。”樂利村村支書王順書表示,全村建起了一個500多畝的苗圃,發展太子參、當歸等中藥材種植,網絡的普及使當地農戶利用淘寶網賣貨成為可能。“有了互聯網后,酒好也不怕巷子深了。”
賓川縣電商的發展壯大也離不開當地不斷改善的交通條件。目前,全縣10個鄉鎮已全部實現通油路,90個村(居)委會已全部實現道路硬化,825個自然村已通路808個,17個未通路自然村通過PPP項目的實施將全部實現通路。此外,賓川縣加大物流體系建設力度,共建立63個村級服務站,累計下單23萬單,交易額達2550萬余元,促進全縣物流配送速度加快近40%,為農產品線上銷售奠定了基礎。
為促進云南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降低物流成本,云南省鼓勵各類市場資源加強合作,積極發展共同配送,構建日用消費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城鄉一體化綜合配送體系。下一步,云南省交通運輸、扶貧、郵政等部門將通力合作,加快推進村郵站建設,實施快遞下鄉工程,推動快遞業與傳統郵政深入合作,完善農村快遞服務網絡,促進城鄉物資的雙向流通,推動農村農民脫貧工作。
找準難點
授之以漁培養新型農民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云南省農村電商發展的主力軍歸根到底是當地懂技術、會經營、善用網、能服務的“新農民”。
每年7月是昭通市巧家縣芒果成熟季。在巧家縣白鶴灘鎮庫著村,一群大學生村官們正忙著摘芒果。他們把每個芒果都擦干凈,然后再挑選個頭大、完好元損的芒果裝箱,裝箱時,還附上一封信,信的內容包含了把青芒果變成黃芒果的方法等。通過快遞公司,一箱箱封好的芒果將在一周內送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過去庫著村芒果銷售渠道少、范圍狹小、價格不均,很多貧困戶一籌奠展。村里的大學生村官謝旖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立即發動白鶴灘鎮的其他村官于2016年6月底建立了一個創業團隊,利用互聯網幫助庫著村的貧困戶賣芒果,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讓庫著村芒果搭上了網絡銷售“快車”。短短4天時間,他們就賣出去了300余公斤芒果,全國各地的訂單也接踵而至。
謝旖的團隊只是全省大學生村官們利用電商平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一個縮影。目前,云南省一大批大學生村官駐扎農村運用互聯網技術搞產銷,帶領農民增收致富;還有一些外出務工人員帶著新知識、新技術返鄉創業,用實際行動帶動貧困村發展。
2015年10月,阿里巴巴集團“千縣萬村”農村淘寶項目合伙人招募項目,吸引了曲靖市沾益區一大批年輕人重新回到農村創業。如今當地直接從事電商的已達700多人,僅農村淘寶項目就直接吸納100多人就業。項目合伙人月均收入達3000元左右,盤江鎮興源社區服務站合伙人孫東花平均月收入甚至高達2.5萬元。
與全國很多地方一樣,人才短缺是當前云南省電商扶貧面臨的困難之一,為加快培養農村電商帶頭人,云南省多部門聯手推進電商人才隊伍建設。云南省制定出臺農村電商帶頭人實施計劃,重點培養大學畢業生、大學生村官、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鄉鎮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信息員,發揮他們在電子商務進農村的優勢和骨干引領作用。
加強貧困地區農村電商人才培訓,也成為云南省與多個電商平臺合作內容的重點。2016年4月,阿里巴巴集團啟動阿里巴巴“百縣千村萬名英才”項目,助推農村青年電商培育工程,從構建合作體系、培養電商人才、開展農村金融服務、共同舉辦創業賽事等角度,共同推動云南省農村青年電子商務創業。另一方面,蘇寧控股集團也將依托云南科教資源和蘇寧在020領域的培訓師資和課程優勢,開展電商培訓,打造眾創空間。
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在未來云南農業發展、農村改革和脫貧攻堅中的作用,將日益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