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平
摘要:在我國西部農村地區,由于長時間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導致當地經濟非常落后,多數在貧困線上徘徊。因此,若要緩解西部地區農村貧困問題,各級政府必須增加扶貧力度,合理規劃扶貧措施。此研究針對我國西部地區農村反貧困問題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西部地區;農村;反貧困
我國政府經過幾十年的農村反貧困治理,取得了輝煌成績,逐漸改善農村地區貧困現象。但是,在一些地理位置偏遠、自然條件惡劣的西部地區,農村貧困問題依舊比較嚴峻,可以說解決西部地區農村反貧困問題,十分艱巨,意義重大。在中國貧困問題中,西部農村貧困問題位居首位,合理規劃和開展西部地區農村反貧困對策,對于新時期的扶貧工作來講非常具有典型意義。
一、西部地區農村貧困產生的根源
(一)自然環境原因
西部地區農村貧困的根本原因,在于惡劣的自然環境,其對西部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嚴重的制約作用。我國西部農村貧困地區,具體分布在沙漠荒漠地帶、高原山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等等,上述地區生態環境非常脆弱,地形地貌比較復雜,常會發生自然災害。很多地區,已經被專家學者認為是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區。在四川省中,全省土地面積大約是48萬平方千米,但是比較富庶的成都平原面積,僅僅只有1.4萬平方千米左右:并且川西高原和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的盆周山地,則多達44萬平方千米,占全省總面積的90%左右。在2008年發生的汶川大地震中,造成近七萬人遇害,同時造成近四萬人受傷,2萬左右人群失蹤,直接導致經濟損失八干億元左右。在2010年發生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中,導致一千多人遇難,失蹤人群三百左右,直接導致經濟損失2億人民幣。
(二)文化教育原因
我國西部農村貧困地區,受到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當地區的農村經濟得到了有效發展,但是在一些偏遠山區中,由于農民思想比較傳統,沒有及時轉變生活生產方式,并且受教育程度和農業技術應用意識比較薄弱,普遍文化程度低。如果想要切實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改善貧困農村一窮二白的現狀,必須加強當地區文化教育投入力度。根據近些年的實際效果分析,在西部地區的減貧過程中,文化教育所發揮的作用并不明顯,西部地區平均受教育的教育支出的減貧彈性、以及受教育年限,均遠遠不足全國的平均水平。
(三)機制原因
機制原因可以從下面三點內容展開探討:1.貧困治理的機制性障礙。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針對扶貧開發工作加強了力度,在多年的扶貧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直到如今,我國也沒有建立完善一部反貧困法律。盡管在我國西部地區,比如說四川地區的各級政府,均已經成立了扶貧開發辦公室,也制定了一些相關條例,但是很多方面還不夠完善,比如說扶貧開發政策之間存在矛盾、扶貧機構職責不清、出現重疊機構、扶貧缺乏監督等等:2.扶貧開發資金投入受到約束。西部農村地區的扶貧開發工作,西部地區政府將中央政府下發的扶貧資金,集中由于國家確定的貧困地區。并且,西部地方政府在財政方面、以及行政方面,具有較大的費用支出,但是其中很少投入到貧困農村地區的各項設施建設中。而當地區的經濟比例中,傳統農業經濟占有主導作用,尤其是普遍存在的家庭式的生產方式,規模較小,導致扶貧資金無法滿足機械化要求:3.農村基層社會組織作用虛化。在西部地區農村反貧困過程中,比如說四川省的一些基層黨組織,存在著領導班子邊緣化、派性化等問題,甚至存在無錢辦事和無章理事的問題,種種問題均會對黨的公信力產生影響,致使基層黨組織無法充分發揮作用。
二、西部地區農村反貧困的具體策略
(一)建立和完善扶貧開發相關政策與法規
我國西部地區農村的反貧困,需要相關政策和法規的大力支持,以此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西部農村貧困地區必須探尋出新的政策和法規,但我國還沒有完善具體扶貧方面的反貧困法律。盡管存在一些政策,比如說《四川省農村扶貧開發條例》,但是依舊不能夠實現西部地區農村人口脫貧的目標,所以有必要對《反貧困法》進行進一步完善。考慮到我國西部貧困農村地區,具有人口數量多、返貧壓力大等問題,因此在制定和完善扶貧政策時,必須根據現如今的社會發展情況,對貧困線進行適當提高:并進一步擴大扶貧范圍;制定符合西部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貧困補償衡策,以此加快當地區農村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充分結合將當地區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和扶貧開發政策,使農村社會救助保障體系得到充分的完善。通過國家政策的財政的有效扶持,有效的推動西部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利于西部農村地區貧困人口數量的下降。
(二)加強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人口素質
在我國西部農村貧困地區,有必要實施有效的文化教育,以此解決當地區經濟落后狀況。比如說四川省農村貧困地區,由于長時間受到歷史、文化、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當地人力資源和勞動力素質存在一些問題,對經濟的發展產生明顯的制約。所以,在扶貧工作中,必須強化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訓,切實提升農村貧困人群的文化水平和素質技能。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1.實現均衡發展基礎教育,保證文化教育質量,確保當地區的勞動力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以此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從根本上改變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2.構建科學可行的技能培訓機構和體系,聘請社會上專業的人員,對農村貧困地區展開技術培訓,以提高農民的謀生能力:3.國家可以完善相關的補助政策,鼓勵更多的知識人員、農業技術人員加入到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活動中,并且召喚社會各級力量,對西部貧困農村地區給與足夠的幫助,進而構建良好的全社會扶貧環境。
(三)優化產業結構增強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首先,大力發展旅游業。充分利用和開發貧困地區的資源,發揮出其旅游資源的性質,同時采取多種措施,切實實現西部農村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從而實現當地區人民經濟水平的提升。推動當地區經濟的持續發展。在四川省農村貧困地區,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旅游資源,不僅具有壯觀美麗的風景,還有歷史悠久的古跡,同時還有絢麗的民族風情。基于此發展旅游業,一方面能夠實現農村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優化,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還能夠吸引外資來此解決基礎設施問題。考慮到四川省具有較多的少數民族,開發旅游產業實施反貧困策略,可以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傳承和發揚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其次,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利用當地區特色農業進行扶貧,也就是結合當地區的市場發展情況,加強對科學技術的運用,將農產品作為原料,利用當地區具有特色的產業,實施品牌帶動基地建設的途徑,以此從整體上提高西部地區農村經濟條件,提升農戶的自我發展能力。所以,在西部農村貧困地區,需要貫徹落實協調發展、因地制宜的發展理念,加強對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的發展,充分突出優勢農產品,開辟全新的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發展特色農業的過程中,需要對下面三項內容提高注意程度:1.落實各種優惠政策,以此為特色農業的發展奠定基礎:2.推進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的產業化進程,實現農產品生產、供給、銷售一體化體系:3.合理規劃和布局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同時鼓勵企業進行自主創新,形成龍頭企業,以此提升自身的抵抗市場風險能力。
三、總結
總而言之,我國西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數量依舊眾多,反貧困工作可謂是任重而道遠。為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政府對反貧困工作提高了重視程度,進一步增加政策支持和財政支持,同時鼓勵西部農村地區大力開展特色農業產業和旅游產業,雙管齊下,切實提高農村地區經濟水平,改善人們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