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純
摘要:為了強化制度建設,優化事業單位機構效能,近些年來,國家在事業單位推行內部控制制度,促進了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但是,從內控制度的具體實施來看,一定程度上還存在鬧形式、走過場等不切實際的成分,與機關事業單位深化改革的要求,還相差很遠:內部控制管理機制建設還有很大的完善和創新空間,需要不同的事業單位根據各自的工作需要,對內控機制進行不斷地優化和健全,方能取得良好效果。文章根據事業單位改革發展的實際需要闡明了實施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總結和概括了當前事業單位實施內控機制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問題。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關鍵詞:事業單位管理:內控機制:存在問題:改進措施
加強事業單位的管理需要堅持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堅持和完善積極地管理制度,從實際出發,及時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提高事業單位的工作效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因此,要對事業單位傳統的的組織構架進行脫胎換骨的深化改革,強化內控機制建設,促進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內控制度在事業單位實施的積極作用
(一)提高運行效率,強化運行效果
社會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是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保障,事業單位都是為企業和社會提供服務的辦事機構,良好的工作作風和工作狀態才能強化機關效能,提高服務質量。內部控制機制和管理體系能夠優化服務流程,簡化服務程序,實現內部分工協作、運轉高效,建立健全公開透明的辦事程序、措施和方法,嚴格崗位責任體系,杜絕減少推諉扯皮等不良現象,強化了辦事效果。
(二)防范和化解國有資產流失風險
事業單位在實施內部控制管理機制中,對單位的固定資產的增減和事業經費的流向都有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作用。確保了事業單位安全、高效的運轉,又能防范和化解國有資產流失風險。從根本上杜絕了“和尚吃廟”的不良情況,有助于事業的健康發展。
(三)確保經營信息可靠,財務報告準確
不同的事業單位根據自身的職能不同,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大多存在經營管理和財務管理的問題。通過統計信息和財務報告能夠充分了解單位運行能力相關的提升和下降:服務項目重點的增減和轉變:尤其是計算機網絡技術提供了更高的信息資源共享程序,財政部門加大了財政專項資金的監管體系,這些內容都與事業單位的內部管理機制相得益彰。
二、內控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和問題
(一)思想意識不到位
在實施內部控制制度的過程中,有的事業單位負責人認識不到內控制度的積極性,人為的妨礙了自己的權利和利益,不按《會計法》建章立制,規范會計行為,經費開支全憑領導“一支筆”。以致出現的各種問題,要么無章可循,要么違章難糾:有的單位只按制度建立規范文件和程序以及環節,在執行過程中,避重就輕,敷衍了事:還有的事業單位人為內部控制制度程序繁瑣,不利于辦事果斷,束之高閣,棄之不用。同時還存在財務人員與業務活動兩張皮現象,經濟業務得不到正確的監督。
(二)財務人員對內控制度了解不夠
制度是推行事業發展的保證,需要人人皆知,個個通曉。從目前事業單位會計的業務培訓中,知識和技能方面關于內控制度的內容很少,甚至沒有。作為參與單位內控機制執行的骨干,會計人員根本不了解和不認識內控制度,以致意識不到位,內控制度形同虛設,難以發揮作用。
(三)方法體系不完善,流程不合理
通過對近幾年事業單位推行內控制度的實施情況的摸底調查,發現大部分規模小的事業單位,由于資金流量不大,根本沒有建立相應的內控制度。還有一些事業單位,實施了內控制度,存在于表面現象,中看不中用。首先方法體系不適用、不完善、無實效、流程不合理。不能使內控制度實現全員覆蓋、全崗位覆蓋。單位的決策、執行過程缺少獨立和制約機制;其次,財會工作素質不高,核算不規范。財經制度和崗位職責對會計來說,形同虛設,充耳不聞,熟視無睹。造成業務執行監督乏力,隨意性較強,原始賬目憑證嚴重缺失和混亂。會計做賬不規范。科目設置不合理,制度意識淡漠。
(四)外部監督不夠,內部監督流于形式
事業單位沒有主動接受審計部門對財務狀況進行監督的,就是例行的年度審計,大部分單位也借故推脫,或者敷衍了事,根本不重視外部審計監督的重要性,因此,內控機制得不到外部監督,不能發揮積極的作用:對于內部的理財小組而言,內控機制更是無稽之談,一方面輕視看不起,認為沒有必要:另一方面做些表面文章,流于形式,使內部控制管理機制難以求得實效。
三、事業單位在推進內控制度中的優化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路線確定之后,干部是決定的因素。要全面推行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管理機制,首先要健全機構,加強領導,群策群力,共同提高。首先健全機構。高度重視內部機制管理在事業單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由單位主要領導和辦公室、財務處和相關業務部門組成的內部控制管理機制領導小組,作為專門機構承載單位的內部管理機制的責任落實和階段考核:其次,探索建立單位內部控制管理機制的專業科室,專門從事單位的內部控制管理機制的工作的實施、研究和創新;最后,邀請審計部門對實施內部控制管理機制的情況進行監督。
(二)建設高素質的財會人員隊伍
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管理機制能否發揮作用,作用發揮的好壞,都是由人來執行的。從實施內部控制管理機制的實際需要來看,大多數責任的落實還是單位的財會工作人員。事業單位的主要領導要高瞻遠矚,放眼新形勢,新要求,要有推行制度創新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根據內部管理控制機制的要求,一方面選聘高素質的財會人才;另一方面安排支持單位的財會人員積極參加內部控制管理機制的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其執行政策的責任能力。同時,強化財務公開和績效考核的量化管理,不斷為實施內部控制管理機制充電打氣。使單位的人才優勢變為推行內部控制管理的積極環境和氛圍,為全面推行內部管理控制機制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操作過程中,規范運作,要求財會人員持證上崗,完善相應的崗位責任,不斷提升業務的創新能力。
(三)完善各種內控制度,發揮各項監督作用
明確相應的控制目標,完善相應的控制程序,是事業單位推行內部控制管理機制的基礎工作和順利實現的保證。按照《會計法》等專業法規和部門的規范性文件要求,結合本單位的具體實際情況,完善會計的崗位職責和控制制度,引入制約機制。首先以崗位目標為責任主體,通過相互牽制、協作制約的制度,建立以防為主、防監結合的基礎防線。使制度、責任、權限相互關聯,牽一發而動全身;其次,強化監督作用。定期對不同崗位的業務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以會計核算為基礎,核查業務來往的規范性。形成以“堵”為主、堵監結合的控防體系;最后,強化外部監督的執行效果。充分利用好年度審計、離任審計和紀檢稽核、舉報查處等手段,有效控制內部控制管理“漏洞”完善以“查”為主,強力控制的防線。
(四)事業單位實施內控制度,提高職業道德水平
在事業單位推行實施內部控制管理制度,使崗位職責更加分明,辦事體系更加完善,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更加明顯,服務作風得到了優化和改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職業道德水平,改變了“門難進、事難辦、臉難看”的社會形象。
四、結語
事業單位推行內部控制管理機制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工作,不同單位和部門根據自身的特點,結合有關法規和規范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和辦法,在實施的過程中還會發現很多的缺陷和不足,這就需要各個部門和單位立足本職,勇于實踐,不斷創新務實,才能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