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摘 要:“嵊州小籠包”是嵊州市特色小吃,其生產和經營直接關系到嵊州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本文結合筆者自己鄉鎮“成校”的工作實際,總結和探討了“嵊州小籠包”制作技術的培訓中的若干做法。
關鍵詞:鄉鎮成校 培訓做法 嵊州小籠包 惠民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5-0286-01
為適應學習型社會的需要,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以下簡稱“成校”)應開展終身教育、培訓勞動者的實用技能。“嵊州小籠包”是嵊州市著名的的特色小吃,近五萬名嵊州青壯年勞動力奔赴全國各地,生產和經營嵊州市的這道舌尖美味。近幾年來,“嵊州小籠包”的生意越來越好,整個“嵊州小籠包”行業的年銷售額近十億,各種利稅收入近四億。因此,“嵊州小籠包”的經營情況直接關系到嵊州市社會經濟發展。甘霖鎮成校本著“服務當地,關注民生”的惠民理念,積極探索“嵊州小籠包” 制作技術的培訓模式,獲得了社會的好評。
1 廣泛開展調查,了解農民需求
開展培訓的前提是了解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情況和需求,了解農民需不需要培訓以及需要什么樣的培訓。我們通過電話訪問和查找資料等渠道了解到:甘霖鎮是嵊州市第一大鎮,18—60周歲的勞動力人口五點七萬多人,這些勞動力中從事農業、商業、工業的人口不到四萬,約二萬左右的勞動力常處于“半休半做”狀態,導致這種情況的直接原因是這些勞動力缺少一技之長。要實現“富鎮、富民”的目標,成校就必須培訓他們的一技之長,“嵊州小籠包”等服務業就成了一個良好的選擇。通過電話等抽樣調查,我們還了解到:本鎮農民有外出經營“嵊州小籠包”的愿望非常強烈,有意向者占勞動力總數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困擾他們外出經營的最大因素是“嵊州小籠包”的制作技術。正因為如此,我校本著“立足甘霖、服務三農”的原則,多次開展了“嵊州小籠包”制作技術培訓,努力滿足農村居民具有一技之長的愿望,積極拓寬他們的就業渠道。
2 貼近學員需求,培訓制作技術
“嵊州小籠包”源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它的制作談不上“高精尖”,但也絕非“低粗下”。“嵊州小籠包”最大的特點是“皮薄餡鮮料全”,未經培訓者很難做出具備上述特點的“嵊州小籠包”。同時,許多人已具備一定的“嵊州小籠包”制作基礎,部分年輕人則基礎較差。學情的復雜多樣性促使我們下定決心,開展貼近實際需求的“三照一研”培訓。所謂的“三照”培訓指的是“照單”培訓、“照樣”培訓和“照人”培訓。“照單”培訓的目的是嚴把材料采購關,它是指受培訓學員根據培訓師開列的材料采購清單選購食材;嵊州“小籠包”的食材包括新鮮豬肉、小蔥、醬油、味精、面粉等,這些食材都有一定的品牌和部位要求,如豬肉必須是新鮮夾心肉才能保證“小籠包”有鮮味等。“照樣”培訓首先指學員在培訓師的指導下,模仿 “樣品”完成自己的小籠包制作;其次是學員在培訓師的指導下,完成形狀修飾、速度練習等步驟。“照人”培訓是培訓師根據學員的具體情況和要求,因人施教,指導學員熟練掌握餡料配制、面皮加工等制作技術。“一研”就是幫助學員研究制作方式的改進,包括餡料制作、面皮加工、制作工具等的改進。“三照一研”培訓開展以來,本校投入五萬多元購置了蒸籠、操作臺、蒸汽爐等工具,為培訓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 體現服務原則,開展“培訓到家”活動
為方便受訓學員,我校創新培訓方式,在2016年開展了“培訓到家”活動。“培訓到家”活動是把培訓送到農村、送到家門口的一種載體,其最終目標是點燃農民心田里的掌握實用技術之火。開展“培訓到家”活動的經費(含交通費、材料費等)均由成校負擔,活動的地點則主要考慮學員的相對集中和交通便利,真正將培訓送到大多數學員的家門口;2016年2月的培訓地點在蒼巖進行,而2016年8月份的活動地點則在博濟進行。活動的對象是離鎮上五公里以上的學員,活動的培訓師仍然聘請“冠軍”牌小籠包制作者沈紅萍,活動的內容是小籠包制作技術的某一部分或全部,活動的目標是使學員在自己的家門口掌握小籠包制作技術。整個“培訓到家”活動過程堅持利民而不擾民的原則,自帶茶水與飲料,決不打擾人家生活。之所以選在2、8月份,是因為考慮到春節和九月份是本鎮居民外出做小籠包的旺季。“培訓到家”活動還注重質量,經常就一些疑難問題如“怎樣使皮子更薄”、“攪拌肉餡時為什么要順著同一方向”等開展指導。 4 開啟“互聯”模式,加強合作培訓
資源緊缺是開展社區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難題。我校樹立大社區、大協作意識,積極探索,勇于創新,整合村(企業)社區學校的培訓資源,延長農民培訓鏈。“互聯”模式有“校校合作”、“校企合作” 、“校政合作”等方式。
“校校合作”培訓是指社區成校充分利用現有的自身條件,整合成校的教學資源,借助其它學校的師資、場地等優勢,合力開展培訓的一種方式。本成校現有一支精干的教師隊伍,五名專任教師中四名具有中高級職稱,他們都具有開展培訓的基礎。但“人有所長,業有專攻”,發揮各方優勢才能更好地提高培訓效果。2014年5月起,我校聯合嵊州市農民培訓學校,聘請它們的優秀教師沈老師、郭老師舉辦了八期 “嵊州小籠包”制作技術培訓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2015年9月起,我校聯合嵊州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嵊州市社區學院,利用它們的優秀師資和場地舉辦了三期農村家宴中心廚師培訓班。
“校企合作”是指社區成校充分利用現有的自身條件,積極整合成校的人力資源、教學設備等資源,聯合培訓企業員工、提高員工素養的的一種培訓方式。2016年2月,我校聯合嵊州市三鼎集團、國商賓館,結合“雙證制”教育和工會活動,開展“嵊州小籠包”的制作培訓和比賽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校政合作”培訓是指我校與相關政府部門合作開展的培
訓。目前,為落實“惠民”理念,各級政府正在通過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簡稱“人社”)、農業、民政等部門尋找農村勞動力培訓的載體 ,我校的“嵊州小籠包”制作技術培訓項目幸運入選。在整個培訓活動中,我校負責培訓學員的確定、培訓師的聘請、培訓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及培訓質量的保證、轉移就業的安排等,而考核鑒定、培訓經費等由“人社”部門全額負責,至今已支付二萬多元,形成了“成校培訓,政府買單”的格局,真正落實了政府的惠民理念。
人類生存離不開勞動技能,掌握實用技術是人生的最大福利,培訓實用技術也是落實黨的民生政策的具體表現。實踐證明:“三照一研”等培訓方式符合了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教育原理,而“培訓到家”活動則打動了學員們的心靈、點燃了學員們勤勞致富的心底之火,這些都是培訓“嵊州小籠包” 制作技術行之有效的方式。 “嵊州小籠包” 制作等實用技術的培訓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居民的就業創業,為地方的社會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