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剛
摘要:會計集中核算模式是我國建設新型公共財政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加強會計監督、防治貪污腐敗具有突出作用。文章結合某局會計集中核算中心成立解散這一案例,對行政單位會計集中核算模式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進行分析,以期從中得到有益啟發,為行政事業單位實行會計集中核算模式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某局:會計集中核算:會計監督
一、引言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中央政府為支持經濟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從1993年國務院開始對罰款、沒收、行政收費等采用“收支兩條線”的新管理方式開始,中國財政體制開始了新一輪的變革,對事業單位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會計相關工作變得更加復雜。為了適應這一復雜變化,會計集中核算模式作為解決方案之一應運而生,會計集中核算模式是指政府把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部門從行政事業單位中劃分出來組成一個新的會計機構:會計核算中心,會計人員編制由政府確定,由財政部門負責會計人員的考核、調遣、任免和日常管理,從而全面規范會計行為、規范政府預算和財務管理行為途徑的一種會計管理制度。某局屬于正廳級建制,是一個技術性很強的執法部門,其執法監督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依賴科學技術手段,某局下設了七個處級事業單位性質的檢測機構以及附屬的五家企業。當時某局非常重視會計集中核算建設工作,成立了會計核算中心來集中核算所轄事業單位和企業,兩年半后會計核算中心宣告解散,各企事業單位成立財務部獨立核算。筆者將結合某局會計核算中心成立與解散這一案例,從實際業務應用出發,對會計集中核算模式的缺點以及對策進行分析,希望能夠從中得到有益啟發,以期為行政事業單位選擇會計集中核算模式提供借鑒和參考。
二、某局會計核算中心運行情況
2008年12月份某局會計核算中心投入運行,下設綜合部、會計核算一部、會計核算二部、會計核算三部,會計核算中心成立之初,下轄七個處級事業單位,一家醫院,一個科學研究院,兩個行業協會,五家企業,資產規模超十億元。當時遵循“三個不變”的原則下成立了會計核算中心,“三個不變”是指各事業單位的預算管理體制不變,預算還是由各單位按照需要編報,會計核算中心負責“二上二下”的具體操作:事業單位資金、資金賬號、資產所有權和使用權限不變:事業單位會計主體不變,事業單位收支仍然由各單位負責人審批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會計集中核算的具體辦法是集中會計人員到核算中心按照統一的會計核算方法來核算各事業單位。各事業單位設立報賬員,由其統一收集事業單位審批后的原始憑證到會計核算中心辦理報銷手續。中心會計審核完后交由會計核算中心領導審批。審批完后進行付款,會計核算中心制作會計報表并交事業單位領導審核簽字,之后會計核算中心歸檔所有需歸檔的會計資料。2011年4月某局會計核算中心解散,各事業單位恢復財務部建制。為期兩年半的會計核算中心是某局對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模式改革的大膽嘗試。
三、某局會計核算中心運行問題分析
(一)會計核算中心內部問題
1.人員配備不足問題
某局事業編制人員1000余人,會計核算中心成立之初專職財務人員僅有17人,龐大的業務量和會計人員緊缺的矛盾充分體現出來,于是出現了一個會計核算兩個甚至三個單位的情況,事業單位會計人員的特點又是短時期難以培養成材,因而一直到核算中心解散這一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妥善解決。
2.工作不夠細致導致工作質量不高
由于人手緊缺和繁重的工作量,會計核算中心的工作不夠細致。會計人員對所核算單位的具體業務情況了解也不夠清楚,雖然制定了會計人員每星期都要到核算單位去學習業務一天的硬性規定,但是實際中可操作性不高,也導致了成效不明顯,最終對核算單位的幫助不大。
3.晉升空間有限導致干部隊伍建設難度大
會計核算中心這一模式也制約了財務人員的上升空間,職務崗位競爭較其他部門激烈,再加上相對較大的工作量,導致其它崗位工作人員對到會計核算中心工作有畏難情緒。嚴重阻礙了干部隊伍建設工作。
4.會計信息真實性難以保障
會計人員遠離部門單位一線,其所獲得的信息都是經報賬員反饋,收費員、報賬員會計以及相關部門負責人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容易導致整體會計信息失真。
(二)業務決策、審批、執行與會計監督管理脫節
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后,各部門原財務部負責人及相關會計出納被統一整合到會計核算中心工作。各部門鑒于某局業務特點,領導班子成員沒有財務出身的干部,會計核算中心領導班子并未參與部門的具體管理。因此部門經濟業務從決策、審批到執行上與會計監督相互分離。再加上各部門具體業務情況千差萬別,面對如此復雜的經濟業務會計監督容易出現盲點,一旦出錯很難界定雙方的責任,容易出現互相推諉的情況,不利于部門整體發展建設。
(三)職責不清導致財務分析質量低下
成立會計核算中心后,并沒有對單位財務管理工作進行有效的厘清,以致于被核算單位里部分人存在一種思想,認為單位一切涉“財”事項都是會計核算中心的事情,因而將所有涉“財”工作全部推給會計核算中心的財務人員,這給財務人員增大了工作量和工作中無謂的溝通,同時也導致部分職責范圍內的工作沒有做到位,職責范圍外的工作卻做了不少。職責不清晰,再加上對核算單位的不了解以及時間和精力的限制導致財務分析普遍不到位,流于形式,達不到財務分析應有的作用,對事業單位領導班子難以形成財務支持,決策科學性大打折扣。
(四)雙方工作積極性都不高,制約部門發展
會計集中核算模式要求部門所有資金的收支都必須經過會計核算中心的審批,從而避免資金濫用,降低資金使用隨意性。但是,這樣會讓部分部門領導覺得資金調動難度加大,覺得喪失了資金掌控權,因而對集中模式比較抵觸。這種抵觸思想增加了會計核算中心在監督管理方面的工作難度,進而影響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放松了對相關項目立項的難度要求,轉而積極申報,以項目數量彌補資金審批帶來的差額,容易給部門帶來發展損失。會計核算中心人員一方面要為核算工作本身付出相當大的精力:另一方面又要做好與被核算單位的會計監督管理,中間的溝通不一定愉快,導致會計核算中心人員不是真正關心部門發展,只是走了形式。例如某局下屬某家企業在會計集中核算時期有銀行存款近兩個億,都是以活期形式存在,在會計核算中心解散后便開展了資金管理工作,以定期存款的形式進行管理,第一年便實現了600余萬利息收入,第二年更是達到了800余萬,工作積極性明顯不同。
四、完善會計集中核算的對策措施分析
(一)建立健全一套適合會計核算中心的規章制度,確保會計信息真實有效
以前會計核算中心成立時只是照搬了以前各部門財務部以及某局計財處的相關規章制度,但是這一套規章制度對核算中心來講不一定完全合適,最后某局會計核算中心解散也是因為會計信息失真導致。
(二)各部門單位建立并運行好內控制度體系
近幾年,國家大力加強了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尤其是2016年,相關部門明確要求要在2016年年底前建立完善內部控制體系。有了一個運行良好的內部控制體系,那么會計核算中心的運作和會計監督工作就有了依據,也不易越界,被核算單位的抵觸就沒有那么強烈,會計核算中心和被核算的單位都在內部控制體系中運行各自的權力,這樣會計核算中心才能發揮其原有的效能。
(三)報賬員角色需要重視并加以轉變
報賬員作為被核算單位和會計核算中心連接的紐帶和橋梁。不能被看成一個跑腿人員。實施會計集中核算后,各部門財務管理日趨弱化,雖然部門不用承擔具體核算工作,但是預算基礎數據編制、預算執行、年終決算、政府采購管理監督、資產管理監督等工作依然離不開部門的參與,但是這些工作涉及部門內部機構較多,需要有人集中指揮溝通。這些業務比較復雜,加之實行會計集中核算模式后再設置專職財務人員管理不合時宜。因此報賬員崗位就需加以重視,并委以勝任的人擔任才能比較好的解決這些復雜的問題。
(四)重視財務人員隊伍建設,積極調動工作熱情
當前會計核算工作日趨復雜,系統增多。財務人員需要不斷的學習來快速適應各種核算和管理工作要求的變化。這就需要重視財務人員隊伍的穩定和不斷的吐故納新。一個隊伍如果不能流動起來勢,必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財務隊伍當前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人手不足和升職空間狹窄的問題。人手不足主要是上級重視程度不足引起,這一點可以通過用實際財務工作取得成績與上級機關溝通,爭取支持。另外升職空間狹窄也將會隨著社會進步而取得突破,一方面可以走向社會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面隨著國家對紀檢監察隊伍專業性的重視不斷加強,以后紀檢組長等職位也將成為財務人員升職的渠道。有了一個比較好的前景,再輔以,必要的績效考核,工作人員的熱情不難調動。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會計集中核算這一模式是大有可為的,在打擊貪污腐敗越來越成為社會發展主流的前提下,從保護領導干部和加強事業單位管理等方面看都應該實行會計集中核算這一新模式。實行這一新模式還應吸取之前的經驗教訓,多向擁有會計核算中心并運行良好的單位學習,建立起合適的運行監督獎勵機制。確保會計核算中心這一核算模式能有效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