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金鴻
摘要:高職院校主要為社會提供技能型人才,而現階段社會對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常注重人才的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因此,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中,應該加強學校和企業之間的互動合作,加強校企合作,構建“校企一體”的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國高職院校目前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闡述了開展“校企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基于“校企一體”的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途徑,旨在為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創新創業:“校企一體”
現階段,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了高職院校的重要目標,高職院校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為社會提供技能型人才,而我國目前對人才的創新和創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加強校企合作,以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為導向進行人才培養,進行創新創業教育,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
一、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
(一)教師和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不強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高職院校已經由學生數量的擴張轉變為了教學質量的提升,積極投入到教育改革中,無論是在課程改革、教學模式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提高教學質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雖然很多高職院校都積極改革傳統的課堂體系和教學模式,但是在創新和創業上卻缺乏重視,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都不強。在實際的教學教育過程中,由于學校缺乏創新創業的相關績效考核體系和配套的獎懲機制,因此大部分的教師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都缺乏主觀能動性,創新創業流于形式,教師在教學教育階段沒有融入自己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依然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模式,并且教學的內容受到教材的局限,學生由于缺乏主導,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失去了創新創業的興趣。
(二)注重理論教育忽視了實踐教育
高職院校本身就是為社會提供技能型的人才,其人才培養目標就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逐漸升高,要求學生不僅要充分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同時還要熟悉掌握各種技能,在進入企業之后可以直接應用所學的技能投入到工作中,并不斷創新。因此,高職院校的學生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教育。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在注重理論知識和知識應用的基礎上,更應該注重實踐,采用集理論和實踐為一體的綜合性教育模式,但是目前實際教育中。創新和創業教育還停留在課堂教育中,往往是通過教師講解,將創新和創業的理論灌輸給學生,并沒有積極讓學生參與到企業中,也缺乏開放式的社會實踐,采用校內學習對于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非常不利。
(三)企業沒有發揮主體作用
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是一個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實踐創新和創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掌握企業的運營模式,能夠針對企業的實際發展學習創新創業過程中要求的知識,高職院校的很多教師都是畢業之后直接教學,自身缺乏創業經驗,因此在創新創業教育中也不能將創新創業的實踐經驗傳輸給學生,因此要求企業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教育。但是從實際的情況來看,企業對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不高,由于企業和高職院校缺乏交流和溝通,企業沒有真正理解和了解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目的、意義和實施途徑,因此不能從中發掘實在的價值,因此參與度極低,對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非常不利,沒有為學生的創業創新提供良好的平臺。
二、高職院校“校企一體”創新創業教育的可行性
(一)創新創業是高職院校學生的發展趨勢
據相關部門的數據統計,現在我國普通高校的畢業生數量在逐年增多,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問題非常嚴峻,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就業問題非常突出,很多畢業生找工作非常困難,并且找到工作的同學也面臨著專業不對口、工作缺少穩定性、薪資待遇差和社區福利得不到保障等問題。在高職院校就業困難的這種背景下,高職院校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創業,幫助畢業生走上自主創業和合作創業的道路。
有學者對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調查,隨機抽取畢業班的學生,其中表示想自己創業的學生比例達到25%。畢業班的學生之中,有80%以上的人數都有過創業的念頭,并且很多學生在校期間都有過兼職的經驗。另外,有學者對某市創業的情況進行調查,創業主要以規模較小的微小型企業為主,從事的人員一般在10個人以下,這些微小型的企業中,年經營收入在50萬以下的占80%以上。從創業的企業來看,大多數企業的人數都維持在10人以下。這說明,對于高職院校的畢業生來說,進行微小型企業的創業具有較大的優勢。在有創業意向的學生之中。大部分學生打算投入的資金都在10萬元以下,只有少數學生打算投入的資金在10萬~50萬之間,極少數學生打算投入的資金在50萬以上,說明,微小型企業創業項目在高職院校學生之后非常受歡迎。對社會的民眾進行調查,70%以上的人員都認為高職院校應該開展創業教育,很多家長都表示在行動上愿意支持自己的兒女創業,
因此,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應該積極探索創新創業教育。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應該加強和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避免在認識上出現偏差,不能將平時學生的擺小攤、開小店這種短暫性的工作認為是嚴格意義上的創業。創新創業教育應該建立在創新教育的基礎上。
(二)創新創業教育必須要有企業的深度參與
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最突出的就是為了要解決高職院校具備創業經驗和教育經驗的雙重素質師資問題,高職院校的很多教師都是畢業之后直接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自身并沒有創業經驗,雖然一些教師具備相關的工作經驗,但是有創業經驗的非常少。因此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會出現停留在仿真和打散工的狀態,并沒有真正進行創業教育和創新教育,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很難掌握創業公司經營者需要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對于促進學生的創新創業意義不大。另外,一些學校在創業基地的建設方面,也是停留在仿真的水平,并沒有真正進入到生產經營性質的訓練過程中。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過程中一定要建立創業基地,而創業基地是否能夠長期良性運作是保證創業地基生產經營性的重要基礎,可以有效解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學內容和企業市場難以接軌的問題,同時也能夠解決資金問題,做好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工作。學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設備、人才和技術上的優勢,吸引更多的校外企業參與創新創業教育中,實現校企合作,通過高職院校和企業的共同合作開發出新的科研項目,進行人才的培養,為學生提供配套的設施,讓學生掌握全套的企業真實生產經營業務,實現高職院校和企業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三)“校企一體”是利用企業資源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途徑
高職院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一定要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配套的設施和真實的環境。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很多企業都不愿意參與到校企合作中,這主要是由于如果直接將學生推向企業,會為企業增加很多負擔,因此,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不應該將其轉嫁到企業。很多企業的核心技術具有保密性,通過實習學生并不能獲得這些核心技術。受到業務重點和企業的經營范圍等因素的限制,企業為學生提供的實習崗位非常有限,導致校企合作教學模式面臨著各種問題。因此,學校為學生提供功能健全的校內生產性的創業實訓基地對于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更有利,其可以滿足實踐教學內容的靈活性,專業理論知識含量非常大,業務上也比較全面。因此,校企深度融合的校內生產性創業實訓基地對于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更為有利,是高職院校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要求。在校企雙方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校企一體”是最有利的形式,對于創業人才的培養,不需要受到企業核心技術保密性的限制,同時還能夠規避合作企業對市場業務份額被侵蝕的疑慮。通過“校企一體”的培養模式,可以讓學生接觸到全面的企業客戶資源、經營管理和經營渠道等業務,為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結語
目前我國的教育部門和高職院校本身,都對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給予了更高的重視,加強了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研究。創新創業是高職院校學生的發展趨勢,可以借鑒高職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需要企業的深度參與,通過開展“校企一體”的合作模式,就可以實現企業的深度參與,同時還能夠利用企業資源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從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