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玉
【摘要】 目的 探討和評價早期鎮痛聯合階梯康復訓練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關節功能的影響。方法 88例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 根據住院順序分為甲組(46例)和乙組(42例)。甲組患者進行早期鎮痛聯合階梯康復訓練, 乙組患者進行鎮痛和康復訓練(未作固定安排)。對比兩組患者不同時間內膝關節屈伸范圍以及疼痛和僵硬情況。結果 甲組患者術后1 d、1周、3個月膝關節屈伸范圍分別為(64.35±5.32)°、(91.35±9.38)°、(111.35±10.28)°, 乙組患者術后1 d、1周、3個月膝關節屈伸范圍分別為(44.87±5.18)°、(78.25±7.78)°、(91.28±6.28)°, 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周, 甲組患者疼痛發生率為2.17%, 低于乙組的19.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 甲組關節僵硬發生率為4.35%, 低于乙組的21.4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早期鎮痛聯合階梯康復訓練, 明顯改善了患者膝關節屈伸范圍, 減輕了患者疼痛感, 并且減少了關節僵硬發生的風險, 值得推廣。
【關鍵詞】 早期鎮痛;階梯康復訓練;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關節功能;影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1.124
目前, 假體設計的不斷完善, 以及人工關節材料的不斷改進, 使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能夠有效的緩解患者關節疼痛、矯正膝關節畸形以及改善膝關節活動[1]。但是, 如果術后的康復訓練不當則會影響手術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質量, 再加上該術的創傷比較大, 如不能控制疼痛, 便會影響患者術后的康復訓練[2]。為了探討和評價早期鎮痛聯合階梯康復訓練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關節功能的影響, 本次研究選取了本院收治的88例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作為研究主體, 現作如下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9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88例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 根據住院順序分為甲組(46例)和乙組(42例)。甲組患者中男25例, 女21例;年齡31~78歲, 平均年齡(53.94±8.03)歲。乙組患者中男23例, 女19例;年齡32~79歲, 平均年齡(54.28±8.2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乙組患者的鎮痛和康復訓練不作固定安排, 比較隨意, 完成度因人而異。甲組患者進行早期鎮痛聯合階梯康復訓練。具體如下。
1. 2. 1 鎮痛 在患者術后5 d內, 給予100 mg的氟比洛芬酯溶于100 ml的氯化鈉溶液(0.9%)中, 靜脈滴注, 2次/d。查房前和康復訓練前30 min需滴注完成, 訓練完成后患者口服50 mg的鹽酸曲馬多片。
1. 2. 2 階梯康復訓練 手術當天:患者手術完成后在病床上把患肢抬高, 麻醉清醒后按摩擠壓患者患肢的肌肉, 每2小時1次, 10 min/次。術后1~3 d:指導患者患肢進行工作屈伸活動, 每2小時10次, 3 s/次;踝關節轉動4次/d, 5遍/次;
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舒縮運動, 1次/h, 5 min/次;指導患者進行壓床運動, 每2小時30次, 15 s/次;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屈伸和支腿抬高的訓練, 取仰臥位, 患肢離開床面, 開始約為10°, 停留幾秒, 緩慢放下。術后4~7 d:指導患者進行站立和行走訓練, 通過助行器來協助患者站立, 10 min/次, 2次/d, 第1次走10 m, 之后逐漸增加。指導患者拄拐行走, 把身體重量放于雙手上, 時刻看護, 避免跌倒。術后8~14 d:指導患者加強肌肉力量的訓練, 在患者耐受范圍進行關節松動, 持續進行前幾天的訓練。術后14 d及以后:指導患者進行平衡、行走和步態訓練, 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不同時間(術后1 d、術后1周以及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膝關節屈伸范圍的情況、術后1周患者疼痛情況以及術后3個月關節僵硬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術后膝關節屈伸范圍的對比 術后1 d, 甲組患者膝關節屈伸范圍為(64.35±5.32)°, 乙組患者膝關節屈伸范圍為(44.87±5.18)°,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周, 甲組患者膝關節屈伸范圍為(91.35±9.38)°, 乙組患者膝關節屈伸范圍為(78.25±7.78)°,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 甲組患者膝關節屈伸范圍為(111.35± 10.28)°, 乙組患者膝關節屈伸范圍為(91.28±6.28)°,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和僵硬情況的對比 術后1周, 在甲組患者疼痛發生率為2.17%(1/46), 乙組患者疼痛發生率為19.05%(8/42),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 甲組關節僵硬發生率為4.35%(2/46), 乙組關節僵硬發生率為21.43%(9/42),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式在人工髖關節的成功應用后, 才發展起來的治療膝關節疾病的一種新技術, 可有效地根除膝關節(晚期)病痛,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3]。階梯康復能夠明顯的改善患肢的局部血液循環, 并增加了肌肉的力量, 是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膝關節康復的一個重要因素, 而早期鎮痛支持可保證康復訓練順利進行, 疼痛干預以及合適鍛煉與時機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康復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4, 5]。為了探討和評價早期鎮痛聯合階梯康復訓練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關節功能的影響, 本次研究選取了本院收治的88例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作為研究主體, 結果為:甲組患者膝關節屈伸范圍均明顯優于乙組, 疼痛發生率明顯少于乙組, 關節僵硬發生率明顯低于乙組, 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早期鎮痛聯合階梯康復訓練, 明顯改善了患者膝關節屈伸的范圍, 減輕了患者疼痛感, 并且減少了關節僵硬發生的風險,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梁曉燕, 陸皓, 蔣建芳, 等. 超前多模式聯合鎮痛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關節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 創傷外科雜志, 2015, 32(3):269-270.
[2] 方淑鶯, 康焱, 黃天雯, 等. 無痛病房模式在早期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的效果評價.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 2012, 33(2):
202-205.
[3] 褚友艾, 宋瑰琦, 洪曄, 等. 早期鎮痛聯合階梯康復訓練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病人關節功能的影響. 護理研究, 2014, 28(7):
793-796.
[4] 劉曉雅, 岳宗進, 孫永強, 等. 中西醫協同鎮痛方案在人工膝關節置換圍手術期的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2, 20(21):1953-1956.
[5] 王國軍, 張超, 沈計榮, 等. 延胡索粉劑聯合多模式鎮痛治療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疼痛20例臨床研究. 江蘇中醫藥, 2013,
28(11):26-27.
[收稿日期:2016-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