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婉藝
摘 要:藝術歌曲是西方音樂中的重要體裁之一,它是詩與樂的完美結合,而作為藝術歌曲的伴奏處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因為它是連接歌曲與演唱者的重要環節,不僅能襯托出演唱者的歌唱技巧與情感,還能把歌曲所蘊含的深層內涵表現出來。筆者主要從西方藝術歌曲伴奏的風格與特點進行探討。
關鍵詞:西方藝術歌曲;伴奏;風格;藝術指導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2-0056-01
一、西方藝術歌曲流派
藝術歌曲是將音樂結合詩歌的形式,一起完成的一種音樂載體表現形式,其代表人物是西方浪漫注意音樂大師舒伯特,甚者藝術歌曲已經成為了一種獨立類型的歌曲種類,其特點就是通過優美的音律加上人聲部分,讓兩種獨具魅力和感染力的聲音有機結合,使藝術表現力和戲劇張力得到更大的擴展。
西方藝術音樂流派眾多,可分如下幾種:
1.古希臘羅馬時期的音樂,時間約為公元前3200年~公元400年從殘存下來的雕塑等諸多文化遺產可以看出曾經存在過的輝煌與成就被后人視為西方音樂之源;
2.中世紀時期的音樂,西元476年,這時期的音樂活動受到基督教影響很大,音樂多以宗教儀式或歌唱頌歌為主,以功能為重,例如格雷果圣歌。 歌詞多是采自圣經;
3.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約為公元1450-1600年,在中世紀“新藝術”的基礎上,更加追求人性的解放與對人的內心情感的抒發與表達;
4.巴洛克音樂,從1600到1750年之間的150年,特點是極盡奢華,加入大量裝飾性的音符。節奏強烈、短促而律動,旋律精致;
5.古典主。音樂,是1730-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此樂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
6.浪漫主義音樂,1830—1900年間,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現,相對來說看輕形式和結構方面的考慮。代表人物舒伯特、肖邦;
7.現代音樂,1900年起至今,繼承歐洲古典音樂而來的一個音樂紀元,音樂門派繁多,風格多樣。
二、西方藝術歌曲的伴奏風格
伴奏是音樂術語,為了襯托音樂歌曲的魅力,伴奏基本上和歌曲曲調一致,對于人聲音樂而言,人聲以外的部分都可以叫伴奏。西方藝術歌曲咋18~19世紀的德國非常流行,當時已經進入了浪漫主義風格時期,而舒伯特作為當時藝術歌曲的代表,通過《野玫瑰》《慕春》《到哪里去》《最后的愿望》等藝術歌曲奠定了其大師的地位,而在這些作品中鋼琴的伴奏,讓藝術品具備了豐滿的“肉體”。在法國藝術歌曲中,音樂風格通常都是非常浪漫的,其獨有的浪漫、含蓄、唯美的氣質在其作品中尤為凸顯,為了表現這些內容,伴奏就成為了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法國的演奏家C.德彪西就是一位伴奏大師,他非常善于在歌曲中插入細膩的節奏變化和運用巧妙的旋律襯托歌曲,讓整只作品蘊含這瀟灑飄逸的感覺。另外,俄羅斯的藝術歌曲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像柴可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等都是當時最優秀的作曲家,他們喜歡用灰紅的氣勢去提升作品的高度,給人一種勢不可擋的感覺。
三、西方藝術歌曲的伴奏特點
幾乎每一曲西方藝術歌曲中都離不開歌詞、旋律和伴奏三個部分,當其融為一體時,往往能夠達到至真至美的意境。
還是用舒伯特的鋼琴伴奏舉例,《魔王》是其浪漫主義抒情歌曲代表作,其中鋼琴伴奏來模仿歌曲中的實際事物,拋開演奏者的水平不說,但是這樣的演奏創意就令人信服,像人物的情緒起伏,也都能用鋼琴的節奏來非常到位的表現,運用這樣的手段來將藝術歌曲的內涵,進行深度挖掘,大大增添了藝術的非凡魅力。
就西方藝術歌曲伴奏的特點來說,首先,其非常重視生活中音樂素材的積累和表現,比如,模擬聲音、描寫情緒、轉調補充等等,都是對生活場景式的再現,這樣可以非常容易得將觀眾帶入到音樂故事中去,即使沒有畫面,觀眾也能身臨其境般的感受音樂所表達的主題;其次,在西方藝術歌曲中并不會參入太多民間曲調去填充音樂作品本身,而是用創作者自身的音樂感悟去創造作者主觀意識強烈的作品風格,所以,西方藝術歌曲的表現形式大都過于復雜,是一種清晰明確的呈現方式,尤其是其伴奏曲調轉曲和離調的情況極少;最后,由于西方藝術歌曲的伴奏基本是有鋼琴完成的,所以,伴奏時可以充分運用鋼琴的演奏優勢,運用柱式和弦支撐、旋律聲部扣合等形式,與歌曲演唱者的聲音曲調合為一處,從而能較為輕松的使歌曲演唱達到高潮,并且不會因為樂器音色過高而顯得突兀。
四、總結
藝術歌曲的曲調和演唱部分的伴奏一般都為鋼琴,正是因為鋼琴的音域表現寬廣,所以,能夠將演奏伴奏藝術與演唱藝術及其和諧的融匯在一起。西方藝術歌曲歷史悠久,其歌曲風格從委婉到浪漫再到豪邁,都有卓越的藝術大師涉足,因此,西方藝術歌曲和伴奏的風格非常靈活,同時涉及領域及其廣闊,可以根據不同的題材和內容,隨意的表現出人物內心、世間事件和背景氣質等。歌曲伴奏的特點是,曲調清晰直接、速度可快可慢、可以銜接不同的音色,能夠讓作品的藝術表現力達到一種極致。
參考文獻:
[1]韓斌.藝術歌曲欣賞十八講[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