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黎
摘 要 “互聯網+”這一新興業態為我國圖書出版行業的發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對于改善我國圖書編輯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文章在研究的過程中以“互聯網+”為背景,探討了在新興業態之下圖書編輯工作應該具備互聯網思維、用戶思維、社會化思維、價值思維等多種思維,實現工作的開拓進?。煌瑫r,圖書編輯工作者還應該在這些思維的引導下促進聯系讀者、借助平臺、改善服務等具體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 “互聯網+”;圖書編輯;思維;讀者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8-0171-02
“互聯網+”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這里的相加并不是簡單的整合,而是指通過信息通信技術、互聯網絡技術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之間開展深度的合作,對于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生產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我國財政部與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于2015年4月頒布了《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在該意見中主要結合“互聯網+”的新業態,提出出版業應該將“互聯網+出版”作為未來工作推進的核心,將“內容+”作為未來發展的方向。在此背景下,圖書出版編輯工作必須把握“互聯網+”的現實需求,對原有的工作內容、工作事項進行進一步的改進,這樣才能提高圖書編輯工作的整體水平。本文在研究上就從“互聯網+”的背景入手,探討在這一背景下圖書編輯工作應該重點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1 “互聯網+”背景下圖書編輯工作的思維創新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資源的共享,“互聯網+”時代已經成為了圖書編輯與出版工作的未來發展趨向,這就預示著圖書編輯工作者不僅應該提高自身對信息技術、互聯網絡的運用能力,同時還應該在思維意識上進行創新,為迎合“互聯網+”背景下的圖書編輯工作做好積極充分的準備。對此,圖書編輯工作應該從以下思維的創新入手,為編輯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穩定的根基。
1.1 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思維不僅是一種商業思維模式,更是指“互聯網+”背景下人們應該具備的基本思維模式。對此,圖書編輯工作者應該樹立全面的互聯網思維:當一本圖書出版后,可以通過自媒體發布圖文消息來進行推廣工作;應該充分利用各種互聯網平臺,通過話題推送等多種形式實現推廣的廣泛性,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應該學會運用互聯網思維做圖書、做推廣、做服務,將自己打造成為一名合格的復合型編輯。
1.2 用戶思維
用戶思維指的是對圖書閱讀用戶的尊重,將自己的圖書編輯工作作為持續性的升級服務,在此基礎上應該注重用戶的高度參與,充分挖掘讀者的同情感、參與感、體驗感等多種感官。另外,圖書編輯工作者的用戶思維還體現在對用戶的經營上,對此可以采用互聯網免費閱讀的特點促進服務的深入人心,并借此開展依靠圖書產品凝聚用戶、通過多種服務模式獲得收益的工作。
1.3 社會化思維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圖書編輯工作者應該具備社會化思維。社會化思維的形成首先應該靈活發揮互聯網配置資源的優勢,在廣泛的網絡社會中吸納和匯聚優秀的作者資源、版權資源;另外,社會化思維還應該注重社交與口碑,讓每一個讀者都成為圖書的宣傳者,實現信息的充分共享與傳遞,不再將閱讀作為孤立的愛好,而要開發評論、分享、發酵等不同的閱讀模式。
1.4 價值思維
在“互聯網+”背景下,要想讓圖書作品引起讀者的充分關注,不僅應該發揮圖書的閱讀價值、人文價值,同時還應該提供商品之外的社交價值、情感價值。因此,圖書編輯在工作中不僅應該注重與產品相關的商業化運作,同時不能違背自己的價值立場,否則會影響企業的形象,對讀者忠誠度的維護也容易產生消極的作用。另外,為了滿足不同讀者的個體價值期待,圖書編輯在工作中應該加強對用戶意見表達、個性化需求的重視程度,即放大讀者的權益。
2 “互聯網+”背景下圖書編輯工作的改善對策
為了迎合“互聯網+”思維,做好圖書編輯工作,必須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讓出版與編輯工作能夠順應這一機遇,形成良好的傳播優勢。
2.1 關注讀者,提高讀者參與度
在傳統圖書出版時代,圖書編輯工作中只能依靠銷量來了解讀者對于圖書的接受程度、滿意程度,造成編輯與讀者之間的溝通受阻,不僅編輯無法直接獲取讀者的閱讀反饋,同時讀者的意見也受到了表達渠道的局限。而在“互聯網+”背景下,技術水平與信息資源的迅速革新為讀者深度參與圖書編輯工作提供了良好的途徑。
在此背景下,圖書編輯應該認識到互聯網扁平網狀、開放參與、互動快速、數據化、社會化等多個方面的特點,靈活運用多種互聯網平臺,加強與讀者之間的溝通聯系與意見分享,這樣才能實現個性化、體驗化的閱讀,讓讀者有想法闡述的便捷渠道。另外,為了增強對讀者意見的關注程度,編輯還應該廣泛利用新浪、微信等新興媒體,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組織豐富的在線活動,讓讀者能夠廣泛參與到圖書內容討論之中,并且積極鼓勵讀者參與圖書內容的再創造,這樣才能構建起讀者與作者、讀者與編輯之間的橋梁,為圖書編輯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2 借助平臺,挖掘豐富信息資源
傳統圖書的編輯與出版工作都是將實體化的圖書作為唯一載體,通過圖書編輯工作,將作者與讀者聯系在一起,采用的是“作者—編輯—出版—讀者”的整體流程。而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網絡成為了圖書編輯工作的中心,原來的直線形流程轉化為環狀互動的流程,使得大量的信息資源涌入到了圖書編輯的過程中。
對此,圖書編輯工作應該一改過去的封閉形式,以營造一個互聯網平臺或者是借助第三方平臺傳播優質內容,集中具有共同興趣愛好的讀者作為工作的方向。在平臺建立的基礎上,編輯還應該構建一個無障礙溝通的環境,借此來對讀者的需求、新的選題、合適的作者、新的內容進行收集、挖掘與策劃。
2.3 改善內容,促進知識服務轉型
在“互聯網+”背景之下,圖書編輯工作不能僅傳播書本上的內容,這樣往往會造成讀者的流失。
對此,應該樹立知識服務意識,根據“互聯網+”的發展要求,對編輯傳播的內容、知識進行梳理,將傳統紙質載體中的書籍內容通過處理“搬運”到云上,實現方便閱讀的初層次服務;隨后,圖書編輯應該加強不同圖書在內容上的內部關聯性,進一步擴大云上書籍內容的融匯與儲備,為讀者的知識獲取提供一定的便利;最后,在“互聯網+”背景下,知識信息本來就是充分共享的,因此圖書編輯工作不僅應該局限于出版物,同時還應該積極開展在線知識獲取、疑問解答、研討交流、培訓等多項工作,這樣才能提高知識內容的應用性,增強“互聯網+”背景下圖書編輯行業的活力。
除了上述對策以外,在“互聯網+”背景下圖書版權工作受到了多重挑戰,出現了內容剽竊、版權喪失等情況,作者是圖書內容的創造者,如果失去了優秀的作者、不能加強對圖書版權的保護,那么就會直接影響圖書編輯出版工作的順利開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圖書編輯工作中,工作者應該持續鞏固、拓展作者資源,學會通過互聯網尋找到、挖掘到新的作者資源;另外,為了保護每一位作者的權利,編輯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積極拓展版權使用的領域、使用的價值,這樣才能實現版權效益的最大化。
3 結論
總而言之,“互聯網+”為圖書編輯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也帶來了諸多的挑戰。為了迎接這些挑戰,圖書編輯工作者應該對原有的工作思維進行全面的改善,不僅應該注重互聯網思維的融入,同時還要提高自身工作的價值,加強與讀者之間的聯系。在互聯網思維的引導下,圖書編輯工作應該加強對各類互聯網平臺的高效利用,在肯定讀者價值、作者權益的基礎上,對原有的、單純性的書籍內容提供服務并加以改善,注重服務的增值與升級,這樣才能滿足不同讀者的個性化閱讀要求,提高自身在編輯工作上的整體水準。
參考文獻
[1]劉京梁.淺析圖書編輯的互聯網思維[J].傳播與版權,2015(6):40-41.
[2]徐平,倪明.“互聯網+”時代:傳統圖書編輯工作的新思考[J].編輯學刊,2015(6):74-77.
[3]周鵬.“互聯網+”時代傳統圖書編輯的轉型[J].現代出版,2016(2):44-45.
[4]高云松.“互聯網+”時代的傳統圖書編輯融合創新[J].編輯學刊,2016(2):17-22.
[5]龐元.圖書編輯應對“互聯網+”初探[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6-06-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