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靜
診室進來一位學生打扮的女孩,瘦削的身材,肩上背著一個雙肩背包,頭上一頂漂亮的遮陽帽,秀氣的面容,大大的眼睛里流露出些不確定的神情。
“醫生,您好!嗯……是學校的心理咨詢老師讓我來這里看看的。”女孩開門見山地說。
“哦,那說說你的情況吧,看看我們今天能做點什么。”
女孩咬了咬嘴唇,猶豫了一下,伸手摘掉了自己頭頂上的遮陽帽。
女孩頭頂和耳周附近稀稀疏疏又短又黃的碎發讓我大吃一驚。
原來,女孩是一名大二的學生。早在六年前,女孩就有了一個很讓自己尷尬的怪癖,那就是控制不住地拔自己的頭發。
“第一次出現拔頭發的情況,是在初二期末時。有一天晚上做作業……好像是有一道物理題想不出來,我就把左手杵在額頭上想,把手指頭插進頭發里,捋頭頂的頭發,捋著捋著就有頭發掉下來,我就把掉下來的頭發放在桌子一角,繼續捋。后來,看著被我捋下來的頭發越來越多,我就把頭發搓成一個小球兒,覺得挺好玩兒的。
“慢慢地,我就形成了一個習慣,每次在看書、思考問題、看電視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用手捋頭頂的頭發。捋著捋著,就開始用力捻著往下拽。
“不知不覺,頭頂兩邊兒的頭發就有點稀疏了,梳頭時頭皮都露出來了。我也很擔心,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有時候,如果不拽頭發就神不守舍似的,心里像有只小兔子。但有時候當我意識到自己在拔頭發時,手中已經拽下了一團頭發了。
“一個女孩子,頭頂的頭發越來越少,甚至頭皮都露出來了,我也覺得挺難看的,都不好意思說是自己拽下來的。后來媽媽還帶我去看了很多醫生,帶回來許多藥膏涂在頭皮上。
“上大學開始住校了,上自習在自習室,周圍有很多人,我就能控制自己,不去拽頭發,但一個人的時候,就控制不住了。
“看著我天天戴帽子,別人問我是怎么回事,我也不好意思跟別人講我頭發的事情,只好撒謊說自己天生頭發就不好。
“我去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找心理老師,心理老師說可能跟我壓力大有關系,因為每次快考試時,我拽頭發的次數就多了,但也有很多時候拽頭發之前也沒有覺得心情有什么特別的。”
女孩的怪癖在醫學上稱為“拔毛癥”,屬于沖動控制障礙的一種,表現為經常無法抵擋地拔除頭發、睫毛、眉毛或身體其他部位的毛發的沖動,因為經常地拔毛,造成明顯的毛發缺少。同時,患者存在嘗試減少或停止拔毛的行為。
多在青春期起病,女性比男性的發病率高10倍。因為感到羞恥,患者一般不會在他人面前拔毛,大多也不會到精神或心理科就醫,到皮膚科就醫時一般會否認毛發缺少是人為導致。如本案例中的女孩,考試壓力大可能是致病的心理因素,當時因感到尷尬未向周圍人講述實際情況,也未曾就診,隨著時間的推移,拔毛行為逐漸成為一種習慣,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也不甚明顯,呈現慢性遷延的病程。患者的人際關系和社交功能會因拔毛受影響。
有些患者在拔毛發前會感到極大的壓力,對抗這種行為,也會產生很大的壓力,當拔除毛發時,患者會有愉快、滿足與放松,但又會感到失望與罪惡感,因此拔毛癥與強迫癥有著一定的同源性。治療也會采用與治療強迫癥類似的治療方案,即藥物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相結合的方式。藥物治療一般采用SSRI類抗抑郁藥;心理治療中,治療師需要教會患者用危害更小的行為來代替拔毛,如擠壓一個球、戴手套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