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艷濱 盧倩怡
年輕的媽媽敏儀痛苦地說:“我不敢接近我的孩子,更不敢把他帶到高處,因為每次一到高臺我就總有一個要把孩子從高臺摔下去的想法。”敏儀的姐姐補充說,盡管她非常關心她的孩子,也從不希望她的孩子受傷,但她就是沒有辦法停止這種想法。
敏儀被診斷為強迫癥,這是一種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特征的心理疾病,在美國年患病率為1.2%,在全球患病率為1.1~1.8%。
強迫思維是指反復進入頭腦中的不需要的或闖入性的想法、懷疑、表象或沖動,它往往跟患者的想法、價值觀相反,患者想要制止,卻又無能為力,因此它的出現令人痛苦、矛盾和焦慮不安。強迫行為是指重復的行為,一般受強迫思維所驅使,多為非自愿的,但又很難被克制。
如果不治療,強迫癥會緩慢加重,病程越久治愈越困難。可惜的是,很多患者都選擇獨自忍受,很少尋求醫療幫助。且研究發現,強迫癥常常共病焦慮障礙(76%)、抑郁或雙相情感障礙(63%),高達1/4的強迫癥患者報告他們有自殺企圖。強迫癥縱使可怕,但經過治療,多數患者的強迫癥狀都會顯著減輕,社會功能基本恢復。
其實,目前對強迫癥的治療方法已經比較成熟。針對強迫思維的心理治療,目前應用最多的是認知行為療法(CBT),許多研究結果都顯示CBT能顯著改善強迫癥狀。也有研究推測,藥物治療聯合CBT優于單純藥物治療。
根據CBT的理論模型,想法(強迫思維)、情緒(焦慮,煩躁等)和行為(強迫行為)三者會相互影響,形成一個惡性循環。CBT治療可以讓患者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一方面,醫生會指導患者有效識別自己的強迫思維,矯正闖入性思維中的歪曲認知,發展出可以替換的、功能適應良好的想法,另一方面,醫生可以協同患者改變其強迫性的應對策略,在行為這一環上進行阻斷。敏儀接受了醫生的建議,在服藥的同時積極配合CBT治療。
除了接受系統的心理治療外,研究者發現的一些小技巧可供選擇。
1延遲相見
當強迫思維出現時,與自己約定,現在先不管它,5分鐘之后再來專心想這個問題。5分鐘之后,再做下一個決定:花一小段時間專心想這個問題,或者再與自己約定5分鐘之后再來想。在等待的時間里,做一些能引起你強烈興趣的事情,而非消極等待。同時,你拖得越久,強迫想法就會越弱。所以,只要有可能,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
2想象
例如,敏儀可以想象5年前的今天,她坐在家里,聽到自己和孩子悅耳的笑聲,健康的話語,并且看到孩子臉上的微笑。這一幕已經過去5年了,她的孩子仍是健康而快樂的。
3記錄想法
隨身帶著一支筆和一個小本子,當你出現強迫思維的時候,寫下你確切的想法或幾個描述你想法的短語。你會覺得逐字的記錄所有的強迫想法很繁瑣,而這種結果將阻止你繼續強迫。
4唱出想法
找出一句可以概括你的強迫想法的短句,不考慮它的意思,套上一段簡單的旋律。唱出強迫想法的同時,你會難以體驗不安。保持這個狀態哼上幾分鐘,當困擾減少的時候,停止哼唱。
5轉換圖像
有意識地將你的強迫思維轉換成另一幅相反的圖畫。例如,敏儀可以想象她正微笑著,和孩子一起愉快生活的畫面。
6設置憂慮時間
設置10~15分鐘的憂慮時間,每天兩次。這些時間全部用來擔心、思考強迫的內容,不做任何積極的轉換。如果有必要,一遍遍地重復相同的憂慮,直到憂慮時間用盡。在憂慮的時間里,試著最大程度的感受痛苦。持續這個練習至少一周,盡管你的強迫想法已經不再困擾你。
經過系統的CBT治療和藥物治療,敏儀逐漸地可以和孩子一起了。她高興地說:“盡管那些想法還是會困擾我,但我知道有這些想法不代表我真的就會這么做,我相信我的孩子也知道我非常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