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陽歷史悠久,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對南陽旅游業進行研究和探討,對于促進南陽旅游的發展,帶動南陽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研究發現,南陽旅游業存在缺乏整體規劃、開發深度不夠、資金投入不足、服務設施不配套等問題,可以通過科學規劃設計、實施旅游品牌戰略、創新旅游體制等措施進一步優化南陽市旅游業的發展。
關鍵詞:旅游業 問題 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3(c)-048-02
1 南陽旅游業發展優勢分析
1.1 區位優勢明顯
南陽市古稱“宛”,地處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陜三省交界處,北靠伏牛山,南臨漢水,唐河、白河及其支流穿境而過,是中原經濟重要主體區、河南省連南啟西的橋頭堡、中部地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焦柳、寧西鐵路交匯點,滬陜、二廣、日南、許平南、內鄧、焦桐、臨三等高速公路遍布南陽,312等四條國道及14條省道連接南陽各地,姜營機場為河南省三大民用機場之一,西峽旅游機場已在籌建之中,南陽已成為河南省重要的交通中心之一,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1.2 自然資源豐富
南北氣候過渡帶的優越條件,造就了南陽獨特的山水旅游資源,“世界地質公園”伏牛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內,“神州一絕”的萬丈石瀑所在地石人山、“中原第一峰”老君山所在地老界嶺、“物種基因庫”所在寶天曼生態旅游區[1]等眾多旅游勝地林立。“豫南第一高山”桐柏山主峰太白頂、佛教圣地云臺禪寺以及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水簾洞享譽中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是亞洲第一大水庫,生態優美、環境宜人,河南四大古剎之一的香嚴寺屹立庫邊,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優美景觀[2]。
1.3 人文資源深厚
南陽文化資源豐富,是中國楚漢文化資源富集區,有“南都”、“帝鄉”之雅稱,南陽漢畫石被譽為“漢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內鄉縣衙是中國四大古代官署之一,享有“北有故宮、南有縣衙”之美譽。社旗山陜會館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會館”。紫荊關古建筑全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鄉恐龍蛋化石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古文化遺址保護區”。武侯祠、百里奚故里、漢光武帝故里、張衡墓園、醫圣祠、彭雪楓故里、中原軍區舊址、宛東戰役紀念地等大量名人故居、墓祠遍布南陽。
南陽文化類型多樣。以南召、鄧州猿人遺址為代表的古文化,以彭雪楓將軍紀念館和桐柏革命紀念館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宛梆、越調、大調曲、三弦書、皮影等為代表的民間曲藝文化,以及中醫藥文化、玉文華文化、科技文化、軍事文化等文化類型豐富多樣。南陽板頭曲、內鄉宛梆、桐柏盤古集會、南陽大調曲目、三弦書、鎮平玉雕工藝等已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盤古神話、方城石猴等成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涌現出孫光生、周成順、程建坤人被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1.4 旅游業發展初具規模
南陽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充分利用獨特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境內共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省級以上森林公園13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2個;A級旅游景區38處,其中4A級以上景區17處;文物保護單位600余處,其中國家級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0余處;星級酒店80家,旅行社56家;玉器、烙畫、地毯、絲稠、繡品、骨雕、根雕、盆景、黃石硯等旅游產品揚名海內外。2015年接待游客4117.44萬人次,同比增長10.0%,其中國際游客1.8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0.0%。其中,國際游客1.8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14.80億元,增長10.1%。旅游業已成為支撐南陽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3]。
2 南陽旅游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
南陽地區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薈萃,獨具特色和魅力,旅游發展潛力巨大。但是南陽旅游業的產值不高,并沒有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相關消費的增長。研究發現還存在開發深度不夠、缺乏整體規劃、經營盲目、服務設施不配套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
2.1 旅游資源開發深度不夠
雖然南陽旅游業近年來已獲得長足發展,但資源優勢并沒有得到充分挖掘,與周邊西安、洛陽、開封等地的旅游業發展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產品單一。山水旅游品多以觀光為主,雖然擁有寶天曼、丹江口水庫等一大批環境優美、資源奇特的山水資源,但南陽該類資源多以顧客自行游覽的方式對外開放。對于擁有地理、生物或氣候學專業知識的游客來講,旅游變成了實地考察;對于沒有專業知識的游客來講,旅游變成了自然環境下的健身。與同類型景區相比,并沒有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景區的核心競爭力,難以吸引消費者多次消費。
人文景觀的一個重要作用是社會教化,游客被動的知識接受很難觸及心靈。南陽人文資源多以參觀、匯演等形式進行開發,消費者只能停留在古跡的表面、被動觀看演出或接受導游對歷史故事的講解,由于可參與性項目較少,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時代,這種文化產品很容易通過互聯網獲得,消費者甚至不需要到南陽旅游即可獲得此類產品的滿足,對游客的吸引力較差。
2.2 缺乏整體發展觀念
旅游業是一個關聯度較高的產業,與交通、商貿、住宿餐飲、休閑娛樂等產業具有較強的前后關聯性,旅游業對經社會促進作用的發揮不僅需要較大的人流量,更需要游客有較長的自愿滯留期,只有如此,才能通過旅游業發展帶動相關產業。以南陽文化旅游的名片——內鄉縣衙為例,內鄉縣衙規劃單日最大承載量10000人,最佳承載量4000人,而2017年2月22日的結果顯示,進客574人,滯留107人,滯留比例僅為18.64%,如果能讓剩余的81.36%的游客在內鄉滯留一天,其額外消費將遠超過內鄉縣衙的門票收入。南陽旅游業目前多數景區都是單獨開發,一日游的形式較多,而且景區配套消費品價格普遍高于市場價,對于短途游客來講,多數自帶消費品,對于中長途游客來講,配套設施不合理的性價比嚴重影響消費者對南陽旅游產業的整體印象。另外,管理體系的條塊分割制約旅游業的整體發展,目前南陽森林公園、名勝古跡、自然保護區等旅游資源分屬不同部門管理,部門間統籌協調難度較大,嚴重阻礙了南陽旅游業發展。
2.3 基礎設施不完善
旅游業發展需要住宿、餐飲、交通、商貿、娛樂等產業的配套支持,南陽作為中原經濟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雖然各景點都具有可達性,但旅游景點之間互聯互通的旅游專線建設嚴重滯后,對于假期出游的游客來講,在有限的時間內很難全面了解南陽的生態人文景觀,對消費者的整體震撼力較差。另外,星級賓館數量較少,服務層次較低,旅游景區的商貿、餐飲、休閑娛樂配套設施不足。很多景區內的路標指引、衛生設施、休憩設施也都需要進一步完善。
2.4 品牌影響力較弱
劉長運等(2010)的研究結果發現,南陽主要景區游客結構中,本市游客占36.7%,省內市外有課占51.8%,省外游客占11.5%,海外游客數量極少[4];2015南陽市游客總量中,外國游客僅占0.045%,從海外游客數量結構來看,南陽旅游業游客數量的空間結構并沒有發生本質改變,來宛游客仍以省內為主,另外,這些客源中高端顧客比例較低,隨團出游的比例約為33%,散客約為67%,游客整體消費能力較弱[5]。從游客結構來看,南陽旅游業國際國內影響力與其資源優勢嚴重不匹配,品牌影響力較弱。
3 南陽旅游業發展優化策略分析
3.1 豐富旅游產品,增加旅游產品的文化含量
南陽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價值的體現不僅僅局限在雕塑、遺址中,更重要的是要挖掘歷史文化的現代價值,旅游業無疑是挖掘歷史文化價值的一種重要方式。南陽旅游業要以歷史文化名城這一國字號招牌為基礎,將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充分展示出來,將文化主線貫穿旅游業的各個環節,讓消費者在南陽旅游得到物質、文化、享受等多重滿足,在旅游市場形成“游楚漢,去南陽”的核心競爭力。
注重旅游產品的現代性和游客的可參與性。以文化資源為核心的景點,除了開發演藝、展覽等傳統形式的旅游產品外,應盡可能多地開發角色扮演類的文化產品,使游客能夠充分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以張衡為代表的的科技文化、以張仲景為代表的中醫藥文化、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軍事文化可以充分開發情景模擬類及體驗類產品,讓歷史積淀的文化資源重新演繹其形成過程,增強游客對南陽文化底蘊的理解,而不是僅停留在文化知識的接受層面。
3.2 樹立大旅游理念,加強資源的統籌開發
政府要樹立“大區域”意識,應充分發揮在旅游業宏觀發展中的調控作用,協調旅游業發展的跨區域協作,以三國文化為例,南陽市政府應充分協調方城、南陽市、新野等三國文化資源富集區,打造南陽三國文化旅游走廊,以開放發展的理念,加強與襄陽等三國文化重點區域的合作,建設跨區域三國文化旅游綜合體,使得南陽三國文化資源在更大的舞臺上綻放異彩。
政府部門還需要樹立“大旅游”意識,要從區域發展的角度看待旅游業在區域經濟社會中的地位,充分認識旅游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關聯關系,進一步提升旅游業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精確測算旅游業發展與全市經濟發展之間的數量關系,可以考慮部分景點降低門票甚至免門票,以吸引消費者來宛旅游,通過消費者在其他產業的消費來彌補旅游業門票收入下降的損失,盡可能獲得最大整體收益。
3.3 完善旅游業基礎設施建設
旅游發展,交通為先,協調南陽機場、南陽火車站及汽車站資源,優化來宛旅游專線,改善沿途交通設施條件,優化景區之間互聯互通交通網。豐富食宿產品類型,旅游賓館要形成多層次、多樣化產品體系,滿足不同類型游客的需要;景區飲食服務要突出景區特色,充分挖掘景區資源,實現一個招牌景區、一類招牌飲食。加強景區市場秩序建設,堅決杜絕欺客、宰客的不良現象。加強景區內部供水、供電、通信網絡、停車場、醫療服務等便民服務設施建設,為游客營造賓至如歸的消費氛圍。
3.4 加快南陽旅游大數據開發應用,提高營銷精準度
加快南陽各景區的無線網絡、物聯網和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建立覆蓋南陽所有旅游景區的南陽旅游大數據庫,通過數據挖掘探索來宛游客的消費行為和旅游產品供給的不足,一方面為旅游業供給側改革服務,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現代媒體,把南陽旅游產業的特色進行全方位宣傳,促進旅游業不斷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宋言松,張桂賓.南陽市旅游資源開發與整合對策[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08).
[2] 李瑞,劉長運.南陽市旅游業發展研究[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4(12).
[3] 2015年南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 http://www.nytjj.gov.cn/index.php?m=content&c=ind ex&a=show&catid=6&id=1104.
[4] 劉長運,靳軍.南陽市旅游發展動力模型分析[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07).
[5] 劉長運,劉曄.景點客源市場游客行為及需求特征分析—以南陽市為例[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03).
[6] 薛寶琪.南陽市旅游人才資源現狀與思考[J].南都學壇, 2013(7).
①基金項目:南陽戰略發展研究院項目(nyzl201528)。
作者簡介:田冬曉(1981-),女,漢族,河南南陽人,本科,南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經濟地理和旅游地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