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芬 葉玲玲



[摘 要]幼兒離開家庭進入幼兒園是他們走向社會生活的第一步。每個幼兒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會出現這樣那樣的不適應,幼兒入園不適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通過調查法對蕭山區小班幼兒入園適應情況進行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對現狀進行了原因分析,并進一步提出各種應對措施。
[關鍵詞]小班幼兒;入園適應
一、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觀察法,以問卷調查法為主。了解蕭山區托班幼兒入園適應情況,分析影響托班幼兒入園適應的因素,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然后隨機抽取了蕭山區城廂幼兒園和機關幼兒園的小班幼兒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200份問卷,收回165份,實際有效問卷165份,有效率100%。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3%的幼兒會不喜歡老師,不愿意聽老師的要求,41.8%的幼兒中等程度適應,這部分幼兒只聽他們自己感興趣的活動,都以自我為中心,而有55.2%的幼兒能完全適應,喜歡老師,愿意聽老師的要求。
從表2可以看出49.1%的幼兒能友好的對待同伴,比較合群,48.5%的幼兒能中等程度適應,主要是那些孤僻、自卑的幼兒不能很合群,他們只喜歡一個人自己玩自己的,而有2.4%的幼兒不能友好的對待同伴,有時故意攻擊他人,對同伴不友好,這是幼兒不適應的表現。
從表3中可以看出56.4%的幼兒能順利進餐,開心地吃午餐和點心,39.4%的幼兒能中等程度適應,這部分幼兒主要是吃飯吃的很慢,遇到自己喜歡吃的就吃的很快,不是自己喜歡吃的就吃的很慢,甚至還有些幼兒是看到老師了,就要讓老師喂了。而有4.2%的幼兒進餐困難,不愿吃飯。
從表4中可以看出50.9%的幼兒能完全適應,大小便正常,無尿褲子現象,47.9%的幼兒中等程度適應,這部分幼兒偶爾會尿濕褲子,但他會向老師或阿姨示意。而有1.2%的幼兒大小便不示意,尿濕褲子。
三、 討論與建議
(一) 討論
1.對于幼兒在園人際關系情況的討論:
從表1、表2的調查數據顯示有一半的幼兒能完全適應;還有一半的幼兒會產生不適應的現象。造成這些不適應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跟幼兒本身的性格特點有關,有些幼兒自身性格比較內向,喜歡獨處,不喜歡跟老師或同伴講話。也有可能是幼兒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或遇到挫折易產生攻擊情緒。
2.對于幼兒在園行為表現情況的討論:
從表2、表3的調查數據顯示來看,不適應現象主要是幼兒進餐困難、不愿吃飯、大小便不示意、尿濕褲子、不愿午休、難以入睡和排斥集體活動等。這樣的不適應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在集體生活中受到其他幼兒的嘲笑,導致幼兒產生自卑和膽怯的心理,再加上分離焦慮帶來的負面情緒,最終使幼兒不愿入園。
(二)建議
通過對小班幼兒入園困難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我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對教師
(1)入園前進行家訪,建立孩子對教師最初步的親切感
新生的家訪,教師不妨帶上一些小禮物,像朋友拜訪似的來到幼兒家中,一方面在談話中向家長了解孩子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家庭環境、父母教育方式以及他們對待幼兒教育問題上所持的觀點等。
(2)教師運用表格收集孩子與家長資料,為今后工作開展奠定基礎
請家長填寫教師設計的表格,幫助教師更細致、詳細地了解、記錄幼兒的基本情況、特殊病史、家庭背景及幼兒的發展情況等,并對家長的接送情況、興趣愛好、聯系方式及提供幫助情況等方面進行了一些基本的摸底。
2、對家長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
在入園后,幼兒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因為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勇于面對困難,敢于戰勝挫折。幼兒擁有的自信狀態能積極的幫助她們克服入園適應性的問題。所以,在幼兒入園前,家長要積極給予幼兒生活技能上的指導。
(2)擴充與他人交往的范圍,學會與他人分享。
孩子兩歲以后家長就要放手讓他與其他小朋友接觸,共同玩耍,分享玩具、事物等,創造一切機會讓孩子接觸陌生環境,使他們能建立初步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說,新入園幼兒適應問題是一個較漫長的過程,是從陌生到熟悉,從緊張到放松。因此,要想縮短這一過程,這還需要我們家長、教師、幼兒園齊心協力從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出發,針對不同幼兒不同的特點采取相應的策略,使幼兒盡快地適應幼兒園生活,以促進幼兒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蓓凌.兒童入園適應心理分析[J].幼兒教育,2007,Z1:38~39.
(作者單位杭州市蕭山區戴村鎮中心幼兒園 31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