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興華
摘要:羊口瘡,又稱為羊傳染性膿皰,是由病毒引起的綿羊和山羊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羊口瘡病在春夏季發病較多,常呈群發性流行,人和貓也可感染。雖然該病的死亡率較低,但其容易影響成年羊進食和幼畜進食乳汁,會給養羊業帶來嚴重損失,因此,必須加強對羊口瘡病的防治。
關鍵詞:羊口瘡病;診斷;防治;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S85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6-3637(2017)05-0055-01
羊口瘡是傳染性膿瘡病病毒(ORFV)所致的人畜共患病。該病只危害山羊和綿羊,以3月齡~6月齡的幼羊和羊羔最為易感,常呈群發性流行;羔羊發病率可達100%,成年羊發病較少,多為散發。病羊和帶毒羊是主要傳染源,特別是病羊的痂皮帶毒時間較長,一旦接觸容易引起感染。ORFV病毒主要通過接觸傳染,健康羊因皮膚、黏膜擦傷處接觸到病源而感染發病。本病無明顯的季節性,但以春夏季發病較多。由于病毒的抵抗力強,羊群一旦被感染則不易清除,可持續危害羊群多年。
1羊口瘡病的臨床癥狀
羊口瘡病的特征為口唇、鼻孔等處皮膚和粘膜形成丘疹、膿皰、潰瘍和結成厚痂。該病若為良性時,這種痂垢逐漸擴大、加厚、干燥,1~2周內脫落而恢復正常。嚴重時,患部繼續發生丘疹、水皰、痂垢,有時波及整個口唇周圍及顏面,如不及時治療,可因繼發肺炎而死亡。
2羊口瘡病的診斷
2.1初步診斷 根據羊口瘡病的臨床癥狀進行初步診斷,但要注意與相似癥狀疾病的區別,例如羊痘和口蹄疫。羊口瘡病根據臨床癥狀的表現分為3型。
2.1.1唇型:以唇部感染為主要癥狀。初期在口角、嘴唇上發生散在的小紅斑點,后期逐漸變為丘疹和結節,進而形成水皰或膿皰,破潰后形成硬痂。
2.1.2蹄型:主要侵害綿羊,多單獨發生。在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膚上形成水皰、膿皰,破潰后形成潰瘍。病羊出現跛行,長期臥地。
2.1.3外陰型:較少見,母羊有粘性或膿性陰道分泌物,陰唇附近有潰瘍,乳頭附近皮膚有膿皰、爛斑、結痂;公羊陰鞘腫脹,陰莖上有小膿皰和潰瘍
2.2血清學診斷 采集病羊血清,利用瓊脂擴散試驗、補體結合試驗、間接ELISA試驗等血清學方法確定羊口瘡病毒的存在。
2.3病原學診斷 取病變組織上的細胞進行細胞培養,使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病毒細胞形態,一般細胞培養5代后開始呈現泡狀化,電鏡下觀察ORFV病毒細胞具有特殊形態;或者采集病變組織,進行病毒的分離培養,進而確定是否為ORFV病毒。
2.4病理解剖學診斷 對病死羊進行解剖,觀察病羊面部是否有結痂等病變;體內心臟、腸道、氣管等組織有沒有出血和其他病變;口腔內有無潰瘍、糜爛等。
2.5分子生物學診斷
根據ORFV主要的抗原基因B2L、FIL等進行PCR檢測方法。
3防治羊口瘡病
3.1引種 引種時必須進行檢疫,并注意不要到疫區引種;引種后對羊只進行隔離觀察,確認無病后繼續養殖。
3.2接種疫苗 在疫病流行區,應定期對轄內羊只免疫接種羊口瘡滅活苗或者弱毒苗,并定期對羊只進行簡單檢查,確認有沒有患病。
3.3加強飼養管理 定期對羊舍、活動場地進行打掃糞便、清理垃圾、消毒,一般可用干石灰粉、草木灰等進行消毒;保證羊舍通風良好、干燥、向陽、溫度適宜;每天定期讓羊只活動,保證一定的運動量;保證飼料營養豐富、安全、易消化;合理分群,注意養殖密度適中。
3.4治療
3.4.1如果發現患病羊只,應首先進行分群隔離,用干石灰粉或3%氫氧化鈉等對羊舍、飼料槽等進行徹底消毒,避免傳染;病羊接觸過的飼料及時進行焚燒處理;加強對病羊的飼養管理,供給充足的干凈飲水和飼料,若進食困難,則提供稀料。
3.4.2對唇型病羊進行治療時,先清理病羊面部的結痂,剝除干凈后用淡鹽水或0.1%高錳酸鉀溶液洗面,再涂抹適量的碘甘油或紫藥水,每日1~2次,直至痊愈。在接觸病羊以及處理剝除的痂皮時,要注意個人防護,避免感染。
3.4.3對蹄型病羊進行治療時,將病蹄放在5%~10%的福爾馬林溶液或10%~15%的硫酸銅溶液中浸泡2~3min,連泡3次。
3.4.4對病羊的藥物治療主要是采用肌肉注射抗生素,例如利巴韋林和復合維生素配合、青霉素和氨基比林配合、雙黃連注射液和長效土霉素配合等,根據病羊體重和患病輕重等情況,對藥物的用量、注射次數和時間等進行搭配使用。
4結語
羊口瘡病雖然致死率較低,但傳染性較強,容易感染整個羊群,而且持續感染時間較長,再加上是接觸性傳染,因此一旦發現有病羊出現,要及時進行隔離,避免患病范圍進一步擴大。對于感染初期羊只和病情嚴重羊只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而且因是人畜共患病,養殖人員在進行處理時要特別注意個人防護。另外因為羊口瘡病的易感羊群是羔羊和幼畜,在有患病羊母羊時要特別注意不要讓羔羊吸食患病母羊的乳汁。總之,羊口瘡病的易感性、長期性容易給羊場帶來損失,需要及時加以預防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