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麗娟?杜欣?張瑞
摘要:“互聯網+”的概念一經提出就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教育領域也隨之興起了“互聯網+教育”的風潮。本文在闡述“互聯網+”內涵的基礎上,將高校教育教學的各項因素和“互聯網+”相結合,從而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關鍵詞:“互聯網+”;互聯網+教育;改革
2015年,李克強總理將“互聯網+”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并制定了全國全行業的“互聯網+”的工作計劃;而科教興國作為我國固有的方針,“互聯網+教育”一時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一直飽受非議卻又一直在不斷改革前進中的我國教育,是否能借助“互聯網+”這一大背景,完成一場顛覆性的變革,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
一、“互聯網+”的思考
(一)“互聯網+”的內涵
“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種傳統行業”。這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即在傳統行業生產要素配置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和優勢,從而達到傳統產業的互聯網化、新模式化和資源共享化,從根本上提高行業活力和競爭力,進而提升全社會的生產力和創新力,為國家改革、發展和創新提供全新的戰略視角和廣闊的發展平臺。
(二)“互聯網+”與“+互聯網”
在“互聯網+”提出之前,“+互聯網”實質上已經對對整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仍然還是表層的、局部的、階段性的,互聯網只是輔助的一種工具;而真正的“互聯網+”則是從深處進行全面、長期的改造,互聯網是基礎、是平臺。因此,我們只有將“互聯網+”轉變成一種工作思路和思考方式,才能真正完成這項轉變和改革。
二、“互聯網+”教育
“互聯網+教育”和傳統教育相比,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不同,更是教育思想、認知、理念、技術應用等方式的轉變。
(一)互聯網+教育管理
“互聯網+教育管理”目前還處在將傳統的紙上信息變為電腦加工的低等階段;而“互聯網+教育管理”則是將相關人員、資源等各項資源,與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平臺,共同構成教育管理的基礎平臺,進而建立管理體系。
(二)互聯網+教師
“互聯網+教師”,就是在互聯網的環境下,教師運用互聯網思維、信息技術應用等,實現從專業發展、教學組織形態以及教育模式上的改變:從固定時空、單一模式的教學,到在線、多種混合模式教學的轉變戰。
(三)互聯網+課程
互聯網讓課程內容、課程外在形態、課程組織方式出現本質的變化。互聯網全面、前沿的知識,可以大大拓展課程內容;技術的滲透,可以使課程的形式更先進、立體、智能化;借助各個網絡平臺的開放的組織形式,,使得互聯網+課程更全面、科學、多元化。
(四)互聯網+教學
依托互聯網,教學的外在形式和組織形態已不拘于固定的場所和時間;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打破限制,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在這樣的組織形態下,更有利于實現教師的差異化教學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五)互聯網+學習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其技術可以作為學生學習的支撐;其資源可以讓學習活動充分延展,讓學習過程進一步優化;其系統讓學習效果得到即時反饋及監控。總的來說,就是學生帶著強烈的主動性和問題去學,從學習的客體轉化為主體。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學需要改革的方面
(一)教育機制
高校,作為整個社會中,新知識、技術、理念的聚集地和發源地,在“互聯網+”下,就要有效利用互聯網的背景,將其技術滲透到高校教育教學系統的方方面面,重構高校的教育和管理體系,從整體上和本質上更新高校的教育機制。
(二)教務管理
在“互聯網+”的時代下,在高校中本身就具有重要作用的教務管理,其工作效率的高低、操作的準確、服務意識的要求就更高。因此,高校應對教務管理工作人員進行一系列的培訓和管理,培養一批能順應現代教育模式發展的工作人員,為教學提供一個順暢的流程。
(三)教學模式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就要求所有的高校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課堂和模式,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充分體現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具體來說,高校可從通識課入手,進行改革,以網絡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借助網絡學習平臺來完成課程的學習,在此推行成熟且有經驗后,再推及到其他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
(四)師生關系建設
“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已經成為教育教學改革中需解決的核心問題:教師和學生應該是信息利用的共享者和課程加工的合作者。教師的任務更多的轉變為如何利用“互聯網+”的平臺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而學生的任務更多的轉變為積極參與教學,合理使用信息技術,
參考文獻:
[1]雷懷英,王童.“互聯網+”時代下的高等教育教學改革[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24).
[2]劉晶晶,李迎杰.“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探析[J].前沿視角,2017(17).
[3]李碧武.“互聯網+教育”的冷思考[J].數字社區,2015(17).
[4]王建軍.“互聯網+教育”教學方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6(34).
(作者單位:西安工業大學北方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