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慧
摘 要:筆者從我國環境現狀以及發展趨勢,簡單分析一下環境問題的根源,就環境出現的問題以及可持續發展簡單闡述如下。
關鍵詞: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經濟;改變思維;發展前景
城市是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也是當地經濟、文化、政治和生活的中心地帶,是人口和經濟活動的密集區域。城市(chéng shì)是“城”與“市”的組合詞。“城”主要是為了防衛,并且用城墻等圍起來的地域。《管子·度地》說“內為之城,內為之闊”。“市”則是指進行交易的場所,“日中為市”。這兩者都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態,嚴格地說,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一個區域作為城市必須有質的規范性。
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志,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城市形式。城市的起源從根本上來說,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兩種類型,因“城”而“市”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種類型的城市多見于戰略要地和邊疆城市,如天津起源于天津衛;而因“市”而“城”則是由于市的發展而形成的城市,即是先有市場后有城市的形成,這類城市比較多見,是人類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本質上是人類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城市的形成,無論多么復雜,都不外乎這兩種形式。
中國城市經濟一直保持著高度增長的趨勢,并且長期以來一直是高投入、高消費和高排量的經濟增長模式。這種經濟增長模式固然給中國的城市帶來了很大的改變,但是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出現了環境問題不得不讓人們擔憂,近年來中國城市霧霾已經非常的嚴重,在沒有太陽的情況下,大地一直處于一種混沌狀態,這種狀態是人類造成的,環境的污染讓人們如水中的魚,呼吸霧霾給自己帶來了身體上的病痛,這也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提醒我們應該重視自然保護了,不要一味的索取。
1 城市環境存在的問題
城市的發展給我們在經濟上已經生活上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和愉悅的享受。但是人們沒有想到,城市的快速發展也產生了一些列的環境問題,給人類生存和環境的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1.1 大氣污染
長期以來,在我們生活中,主要能源來源于煤炭,冬天用煤炭進行取暖,火車的動力來自于煤炭,還有一些工廠,主要能源也來自與煤炭,在使用過程中不但沒有得到根本的處理,長期的污染,造成了環境污染,大氣層的破壞。部分城市甚至出現了酸雨,這些情況的出現都是源于長期的污染沒有得到根本上的治理,在日積月累的歲月中,大氣質量嚴重惡化。由于大氣污染嚴重引起了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的破壞更直接的威脅到人的生存。
1.2 水體污染
城市的發展,更多的人群涌入到城市,這樣就加重了城市的承載力,大量的生活和工業用水沒有經過處理直接就排入水體,導致水環境遭到了嚴重的污染。根據環境部門檢測,全國的每個城鎮大約每天有兩億噸的水沒有經過處理就直接排入水體。城市的水污染主要是工廠排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在加上城市的人口在逐漸提升,這樣水體的污染量也在不斷的增加,大量的未經過處理是水排到城市流經的河流,導致水質惡化嚴重。
1.3 固體廢物污染
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的大量固體廢物,這些廢物基本上都沒有經過處理,城市的垃圾只是由部分人員從城市拉倒郊區進行露天堆放,這些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比較低,再加上城市人口的不斷涌入,城市垃圾每天都在成倍增長,這樣就形成了城市被垃圾包圍的情況。
1.4 城市噪聲污染嚴重
城市噪聲對于居民的干擾和危害日益嚴重,已經成為城市環境的一大公害。城市噪聲主要有:交通噪聲、工業噪聲、建筑施工噪聲、社會生活噪聲。城市噪聲干擾居民的工作、學習、休息和睡眠,嚴重的還會危害人體的健康,引起疾病和噪聲性耳聾(見噪聲的生理效應、噪聲對聽力的影響)。
2 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就環境而言,可持續發展是既要滿足當前需要,又要不對后代的環境產生很大的危害。可持續的發展主要包含2個內涵:第一是需要滿足人們基本需求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需求,并將基本需求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第二是要對人們的行為做一些限制性措施,通過人類技術的進步和管理活動,對發展進行協調與限制,并要求環境滿足眼前和將來需要,沒有限制的發展,是不能持續的。生態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經濟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手段,社會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隨著環境問題的出現,倡導可持續發展模式實在必行。
3 環境功能與環境問題
人類的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不可分裂的,環境又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沒有了大自然,就沒有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社會如果與周圍的環境脫節,人們又怎么能平靜的生活在其中。
環境的主要功能:(1)提供人們需要的活動場所和各種自然條件。環境是人類從事生產的物質、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種生物基本的重要條件。人類從自然地理環境中開采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物質,從而進行著一些列的經濟活動,因環境資源的多寡、優劣決定著經濟活動的規模和速度。當人類索取的資源超過了自然環境承受的范圍,就會打破持續發展的規則。
(2)人們在利用自然和生產生活過程中,必然產生一些廢棄品,這些成為廢物,就無情的拋給了周圍的自然環境,當這種廢物排放量超過了自然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質量就會下降。
(3)環境不僅可以給予我們物質上的滿足,同時也給予我們精神上的享受。清潔的空氣和水是農業生產的必要條件,也是人們健康生活的必要條件。優美舒適的環境,使得人們心情輕松、精神愉快,有利于人們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環境保護的目的在于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面對諸多的環境問題,我們必須加強環境保護。環境保護的目的在于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面對諸多的問題,我們必須加強環境保護。由于人們對自然的無情占有,對環境的肆意破壞,產生了人為、自然兩方面之間的矛盾,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人們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
4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無論從全球的范圍看,還是以我國實際情況來看,人類文明現在都發展到了要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階段。只有對環境進行保護,才能更好的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發展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條件之一,也是人類文化得以延續的保證,要實現保護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我們需要做很多事情,我們要調整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處理好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關系,以及處理好當代人與當代之間的關系。
當前要想改變現狀,就要從改變人的思維意識進行改變,首先要調整好當前人們對發展模式和道路的意識,發展不能僅僅依靠經濟,不能把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環境割裂分開。更不應該對立起來,發展應該經濟與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從環境保護來看,環境污染要比生態破壞更加嚴重。如何真正的把保護環境根植于人的行為之中,這就需要我們建立環境保護與利益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直接決定著人與自然和諧這一目標的實現,如果當代人之間尚不能實現這種最低利益的保障,那么我們就很難指望他們會真正的關心遙遠后代的利益,因此,當代的集體努力與人人選擇是現實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的滿足,這是人作為人所有享有的基本權利。貧困是對這種權利的剝奪,減少貧富差距是實現現在平等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綜上所述,要達到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需要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必須做好環境保護。
總之,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球性影響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這種情況現在不僅僅出現在城市,鄉村的氣候也在發生著變化,并且出現了溫室效應、酸雨、霧霾、土地沙化、深林銳減等,因此保護環境已經成為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做好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相協調是我們的責任所在。
參考文獻
[1]李善同,劉勇.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02,1(6):5-12.
[2]李哲民,于慶凱.對中國環境管理體制的思考及建議[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0,35(1):16-18.
[3]陳雪蓮.我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問題淺析[J].經濟師,2004,(8):247.
(作者單位:河南濮陽經開區環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