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書平
摘要:老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其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著極大的影響。老師只有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做到為人師表,才能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認知,提高學生學習素質,為國家育出棟梁之才。
關鍵詞:教師素養;學生;認知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我國對人才的培養也越來越重視。學生是家長的希望、是國家的未來,而這個沉重的擔子老師承擔了一大部分。老師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態度時刻影響著學生對學習的認知,老師和學生相處時間越長,學生越容易受老師感染。所以老師只有從自身做起,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才能更好的教導學生,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
一、從教師的職業素養出發分析對學生的影響
作為一名老師最基本的就是有職業道德,也稱為師德。優秀的老師必須具備優秀的職業道德,為學生傳遞積極向上的思想、謙卑的做人態度以及文明的行為規范。老師在人類文明進步中起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作用,職業道德是其必備的基本素養。小學時,總是把老師比作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這也就意味著老師具備一定的奉獻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品質。教師對學生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學習的態度,老師喜歡一個學生,學生也就喜歡這個老師教的課程;反之,老師對學生有厭惡心理,學生也會因此出現厭學現象。一個職業道德高尚的老師,會想盡各種辦法讓學生愛上自己的課堂,從而將知識傾盡所有的傳授教導。另外,老師還要時刻注重自己的帶頭作用,在學生面前嚴格把握自己的言行尺度,因為老師所說的任何一句話都可能對學生心理造成創傷,給學生留下終身陰影。尤其對處在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其性格敏感多疑且善于模仿,老師在與學生接觸時,就要更加小心,在學生面前做好表率,樹立良好的老師形象,讓學生對老師由生敬佩之情,從而接受老師教導的知識,產生學習興趣。同時,老師在教學中還應該具備“自律”精神,在要求學生做某件事情時,自己應該具備做好這件事的能力,才能讓學生信服。
要想教育好學生除了“言傳”之外,還應該注重“身教”。不負責任的老師只會簡單的將課本知識在課上進行講解,至于學生會不會則并不關注,只單單做到了“言傳”。相反,職業素養較高的老師,不但會將課內知識進行詳細講解,同時還會對不同成績的學生進行專業輔導,不放棄每一個學生,發揮自己的愛心和責任心,促使每個學生學到知識,做到“身教”,達到教學目標[1]。教師的教學和學生是密切相連的,只有學生和老師密切配合,才能到達良好的教學效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知識的交流外還應注重情感交流,跟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學生性格叛逆,思想不健全,這就需要老師耐心教導,在與老師長期接觸中潛移默化的受老師影響,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認知和人格品質。對于那些性格孤僻、自卑的學生老師應該加以引導,培養其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在與學生接觸中,老師應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足,并且加以指引,讓學生感受老師的溫暖和獨特的人格魅力,使學生放下對老師的戒備心,和老師成為朋友。
二、從教師的專業能力出發分析對學生的影響
老師要想教育出成績優秀的學生,首先自己應該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要想給學生“一瓢水”,首先自己要有“一缸水”。老師只有具備淵博的文化知識,才能在課上如魚得水,應對自如,同時將課內知識進行擴展,擴展學生知識面[2]。例如在教學初中語文《背影》一課時,老師首先應該充分了解朱自清的相關資料,同時還應了解朱自清的寫作風格,以及朱自清的主要作品,為學生擴展知識面。這樣才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吸收老師講解的內容,深度理解知識的含義,從而促提高課堂的活躍度。除此之外,老師還應充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知識更新迅速,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文化,提高教學素養,找到適合現代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傳統的課堂了無生趣,學生學習乏味,厭學、棄學現象時有發生,老師要想改變這種現象,只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自身專業能力,擴充知識范圍,為學生進行生動的講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從教師心理素質出發分析對學生的影響
教師的心理素質對學生也有著重要影響。試想一下,如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將自己生活中的不愉快帶到課堂上,學生犯了一點小錯,便引來一頓教訓。這樣學生自尊心受到傷害,便會對老師產生反感、厭惡,從而對學習失去興趣。相反,如果老師每天帶著微笑進入課堂,講課時朝氣蓬勃,學生也會聽的津津樂道,在學生提高學習興致的同時,受老師影響,對待生活也是樂觀向上的態度。
老師在跟學生接觸時還應避免給學生高高在上的感覺,應本著跟學生成為朋友的心態進行教學。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平易近人,降低自己的身份,使學生放下對自己的戒備心,敢于和老師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古語有言:“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其意為學生會因為喜歡一個老師,而相信老師講的道理,聽從老師的指揮,努力將這位老師所講的知識學會。所以老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喜歡自己,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3]。此外,對于性格孤僻、逆反心理較強的學生,老師不能因為怕麻煩而放棄管教,疏忽他們的存在。相反老師應該用長期的教導感化他們,避免他們誤入歧途。由此可見,老師的心理素質對學生的影響也十分重要,老師如果能以積極向上、樂觀的態度進行教學,對所有學生做到“不拋棄、不放棄”,勢必會增加師生感情,讓學生喜歡上自己,從而讓學生愛上學習,并且努力提高學習成績。
四、從教師的身體素質分析對學生的影響
一個合格的教師不但要內在的素養,一個強健的身體也至關重要。如果老師沒有好的身體素質,即使有再多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巧也是枉然。一旦老師因為身體原因不能給學生上課,經常找代課老師,學生不能適應其他老師的講課方式,長此以往,便會失去學習耐心,導致成績下滑。另外,學生也會由于過于擔心老師身體狀況而出現上課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使學習成績下滑。所以,老師只有保證自己的身體素質,精力充沛的為學生傳遞知識,避免出現心有余力不足的情況,才能更好的傳道受業,為國家培養人才。
五、從教師政治素養分析對學生的影響
教師于學生來說是知識的傳遞者,于社會來說是培養人才的重要人物。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對學生負責任,同時還要對社會負責任。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明確自身的責任,承擔起為這份義務,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4]。尤其是現代的學生逆反心理強,老師應該具備較高的整治素養,用自己優秀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教出高質量的人才,為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老師的自身素養對學生學習有著重要影響。老師的任務不但是“教書”,還有“育人”,這兩大任務是老師的重要職責。一個好的老師不單是教出一個好學生,而是讓所有的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能有優秀的人品。古語有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這句話充分表明了老師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老師應承擔起這份責任,從各方面提高自身素養,為培養出優秀的學生加倍努力。
參考文獻:
[1]劉偉才.教師課堂行為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影響[J].文理導航,2017(14):72-72.
[2]朱桂琴.談教師素養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J].考試周刊,2011(8):146-147.
[3]郎麗芳.幼師學生數學學習參與的認知影響因素分析[J].新課程學習:下,2011(11):30-31.
[4]和翠萍.對小學數學教師素養的培養的幾點看法[J].軟件:教學,2013(4):75-75.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