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敏 羅先蘭 胡渝琳 尹菲
摘 要:農村電子商務是我國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隨著農業信息化進程加快,加上政府主導的農村電子商務示范建設促進南充的電子商務的推廣應用,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升級轉 型,已成為擺在農村經濟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次調查從四川省南充市的農村電子商務實際出發,以農民參與的視角,基于分析影響農民參與電子商務的核心因素與外圍因素,分析電子商務在農村的成本與收益以及當前南充市在推廣電子商務實踐中的模式創新,調查南充市農村電子商務農民參與的相關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 電子商務 農民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0(c)-015-02
農村電子商務是解放發展農村生產力的新途徑,四川省南充市在下轄的區市縣內開展了許多農村綜合示范項目,政府在推進農村電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農民的參與仍然是推廣電子商務中的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具體表現為農民參與程度不高這一突出問題。因此進行農民參與電子商務的調查,了解參與現狀,參與機制等信息對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意義重大。
1 本次調研活動概況
調查時間:2017年6月~2017年8月
調查地點:四川省南充市
調查人:谷敏、胡渝琳、羅先蘭、尹菲、李華龍、江冰、李慶雯、陳創、龍俊睿、曾忠武
調查方式:此次調查采用隨機問卷調查,其形式是在南充隨機選擇農民當場發卷填寫,并當場收回的形式。整個調查共發出問卷287份,其中有效問卷256份,回收率89.2%。
調查設計:調查問卷共提出了17個問題,設計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了解農民文化程度,人均土地面積,農業生產的盈利程度,對電子商務的認知以及對政府引導開展電子商務的意愿程度等;(2)農民參與農村電子商務的現狀,包括了參與中的農產品銷售渠道,參與的基礎設施建設等。問卷采取單向選擇,多項選擇和問答的形式。
受訪對象分布:受訪對象分布于南充市順慶區、嘉陵區以及南充市北部約100公里的南部縣和西充縣,受訪對象人數約800人,身份主要為農民以及少量農村管理者,分布于南充市農村地區。
2 對農民參與電商驅動因素的調研
受限于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核心要素和外圍要素分別為農村電商發展的驅動要素,核心要素作為主導的驅動力,是農村電商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1]。
2.1 驅動農民參與核心要素的調研信息
(1)信息意識:信息意識是農民對信息的能動反映,是對信息加以利用的前提和基礎,受限于個人文化素質和信息市場環境。調查中上網主要用途:40%的視頻類、游戲類的自我消遣,25%瀏覽網頁,22%的購物消費以及13%的自我學習,上網行為以娛樂為主,不能將市場信息主動的轉化成知識加以利用。
(2)文化程度:農民個人文化素質影響著農民處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限于城鄉二元結構,調查中83%的受訪對象處于小學文化水平,14%處于初中文化水平,僅有3%擁有高中畢業的文化程度,從抽樣調查的樣本可以推斷,整體南充的農村人口整體文化水平較低占大部分,農村教育發展滯后。
2.2 關于農民參與外圍要素的調研信息
(1)電子商務技能的培訓。參與情況:調查中80%的被調查者有接觸到政府相關組織培訓,試圖通過“技能式”的培訓和“激勵性”的政策引導參與,但調查結果顯示農民積極性并不高,61%的受訪對象認為基本每戶有參與,28%的人認為只有40%的人參與,這表明在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驅動要素中的核心要素是當地農民本身的內生力量的缺失。
(2)電子商務的硬件基礎。第一,電子商務基礎設施:2016年南充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39.85億元,其中信息傳輸、軟件業投資5.7億元;公共設施管理業完成投資212.91億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完成投資143.84億元,通郵行政村比重100%,年末農村移動電話用戶163.87萬戶,固定互聯網用戶達到23.12萬戶,基建改善較為明顯。
第二,電子商務銷售渠道:農村電商市場存在農村消費和銷售市場,分散的農戶和大市場存在矛盾,調查中41%的被調查者擁有的土地面積在一畝以下,有77%擁有三畝以下的土地,散戶經營人均耕種土地面積小,產量低,并且69%的受訪對象農產品只用于自己用掉,不足以銷售,15%的受訪對象賣給就近下鄉采購的商販,農民自身參與電子商務渠道并未走上“信息化”的高速公路。
第三,電子商務銷售平臺:調查發現近幾年在政府扶持下迅速建立了相關網站,如村易通、南充市農牧業信息網等。但由于管理不善等主客觀因素導致信息資料不全面、不系統,易導致盲目經營,無序投資的發生。54%的農戶認為網上交易過于復雜、32%認為安全問題難以保障,8%認為農產品物流保質期段、物流路程遠等問題,影響到了電子商務交易過程的循環與周轉。
3 農民參與電子商務預期成本與收益的調研分析
3.1 農業生產盈利性
在調查從事簡單農業生產活動的勞動者年收入可知,40%的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在1000元~1000元以下,32%的受訪者在1000到2000之間,遠低于2016年南充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92元,僅從事農業生產無法滿足農村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但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從事農業活動的農村居民收入顯著高于未接觸電子商務的村民,調動生產積極性通過“逐利性”引導,誘使農民參與農村電商,成為農民通過電子商務增收的原動力。
3.2 電子商務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達成一筆交易所花費的成本,包括傳廣告費用、談判、協商、監督等活動所花費的成本。農民參與電商主要受到電信資費的制約,資費門檻是使用互聯網從事各種活動的費用起付線。調查中當地農民負擔的上網費用58%的人能夠負擔在50元以下,30%的人負擔50元~100元,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年收入低下,過高的信息獲取費用一定制約了農村網絡的發展普及。
3.3 電子商務物流成本
在農民參與過程中物流費用是一筆不可忽視的開支,部分農產品具有易變質的特點,物流難度較大,費用較高,南充市物流總體上以生產性物流為主,受行業、部門壟斷和資金、土地等要素約束,物流配置一定程度上錯位,加之南充市幅員廣闊,地貌單元復雜,農村地區偏遠,現代化的物流體系難以到達,因而物流費用是制約電商發展的重要瓶頸。
4 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與農民參與的調研分析
C to C模式不能解決供需矛盾;B to C平臺不符合流通規律;C to B模式不適應農村現狀,因而模式創新為F to C to B。F即Farmer為農民;C即Cooperation為農業協會合作社等,B為農產品銷售加工企業[2]。
南充分散的農戶是經營農業的主體,家庭單位、自給自足是當前南充農業生產活動的特點,農村中的合作社、企業等組織較少,沒有集中統一的組織,難以向B提供足夠的供給;其次C的作用即電子商務發展的核心要素,組織者“領頭羊”的作用,并未真正深入到農村建立起合作社、企業等,C的開展需要進一步“接地氣”,落實組織者的作用而不僅僅停留在號召層面。
南充市開展了大量的農村電子商務的實踐,企圖找到電子商務發展結合當地實際的新模式并推廣。各縣級市創辦電商研究中心、打造電商產業園,創辦農產品電商示范區等形式活動,培訓了一大批農村電商企業,例如川北涼粉實現了方便涼粉全球首發網購,已經發展為集糧油加工、物流配送、餐飲經營、副產物養豬于一體的循環經濟產業化集團,實現了“田間—工廠—餐桌”的模式,契合了F to C to B模式,農民參與在“田間”進行的生產活動集中到川北涼粉企業,經加工實現了農產品的上行。
農民參與F to C to B模式中,當地的問題主要出現在C,農民大多數僅僅作為獨立的個體在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少數的農民參與通過淘寶模式C to C 進行交易,農民的參與主要對象是其中的B和C即作為生產者和組織者,南充市還未能充分利用農業企業和農業合作社,形成產業園為主導的“產業扶貧”模式,培育電子商務企業建立起產業鏈,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實現農村電商發展。
5 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中農民參與的調研總結
南充電子商務中農民現行參與程度不高,由南充實地調研并通過實證分析,結合電子商務發展要素模型,主要歸因為電子商務發展倆個大方面:核心要素和外圍要素。究其農民參與農村電商程度不高,是由于兩方面的驅動要素出現了缺失或不足。
參考文獻
[1] 周海琴,張才明.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關鍵要素分析[J].中國信息界,2012(1).
[2] 李海平,劉偉玲.農村電子商務存在的問題與模式創新[J].陜西科技大學學報,2011(2).
①基金項目:四川師范大學科研創新基金、四川師范大學第十二批學生科研創新重點創新型項目“南充農村電子商務中農民參與問題的分析”研究成果之一。四川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項目組成員:谷敏、羅先蘭、胡渝琳、尹菲、李華龍(通訊作者)、江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