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正晶 朱永躍 徐占東



摘 要:科學評價高校在校大學生創業活力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本文借鑒相關研究文獻,結合實地調研與專家訪談,從學生實際參與的視角將高校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活力劃分為創業意愿、創業教育以及創業實踐三個維度。以此為基礎,編制高校在校大學生創業活力的調查問卷,然后采用SPSS和Amos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建立高校在校大學生創業活力評價模型,并以江蘇部分高校為例進行實證分析,最后有針對性地提出增強高校在校大學生創業活力的對策。
關鍵詞:高校在校大學生 創業活力 因子分析 評價模型
中圖分類號:F0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0(c)-181-04
大學生作為年輕高級知識人群,有較為豐富的知識和較強的創造力,是符合我國十三五規劃的創業主要人群之一。在中央政策的引導下,地方各級政府和高校非常重視大學生創業,紛紛舉辦各種創新創業活動以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意愿與活力。2015年10月21日,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在吉林長春閉幕,會上教育部部長袁仁貴指出,要不斷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的管理機制、服務保障機制和評價監督機制,確保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遵循規律,讓千千萬萬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力能夠競相迸發,充分釋放[1]。2015年12月11日,教育部在《關于做好2016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自2016年起,所有高校均要開設創新創業類教育選修課與必修課程,同時要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對有創業意愿或已經開展創業實踐的學生,學校要開設相關培訓課程,強化學生的創業意識,指導學生實施創業項目,提高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2]。2017年5月5日,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在北京交通大學召開2017北京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峰會。峰會上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長徐青森提出,高校需要將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與做法融入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把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能力以及成果作為高校教育質量的重要衡量依據,以此來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
對在校大學生來說,由于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真正從事創業活動的很少,一般意義上的創業財務績效也不太明顯。因此,政府和高校針對大學生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其主要目的是培養他們的創業意愿與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業活力。在理論研究層面,目前針對大學生創業的研究主要包括創業環境、績效、政策以及創業動機等幾個方面的內容[3-6],僅有少數文章對大學生創業活力進行了探討[7-9],且基本上是定性地分析如何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活力,鮮有文獻研究大學生創業活力的理論內涵及其評價問題。基于此,本研究在剖析大學生創業活力內涵的基礎上,構建大學生創業活力評價體系,對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活力進行實證分析,進而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1 在校大學生創業活力的理論分析
1.1 創業活力的內涵
創業活力,即創業的活躍程度,最早是由GEM(全球創業報告)提出的T指數,指全員創業活動率(TEA),也就是創業者占調查人數的百分比[10];而關于大學生創業活力的內涵,學術界的探討很少。據此,本研究在前文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創業活力及大學生創業的定義認為,大學生創業活力是指在校大學生在個人創業態度的驅使下,自愿參加校內外組織的相關創業課程與培訓,并最終以一定形式展現創業活動的程度,在較大程度上體現了高校創業教育的成效。
1.2 創業活力的維度構成
對在校大學生來說,創業活力是其創業熱情的綜合反映,既包括主觀層面的創業動機與意識,也包括客觀層面的創業活動,如參加各類創業教育、創業計劃競賽活動以及實施具體的創業項目等。本文對創業活力的有關文獻[7][9][11-12]進行了梳理與分析,并結合對高校創業指導老師和大學生創業者的深入訪談,初步提出了在校大學生創業活力的3維度結構模型,包括創業意愿、創業教育與創業實踐。
1.2.1 創業意愿
創業意愿是潛在創業者對從事創業活動的一種個人主觀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夠反映潛在創業者的個人特質與能力。崔祥民(2016)研究認為,創業意愿是個人的心理狀態,是其對未來新建企業的一種計劃與承諾[13];方卓(2016)研究認為,大學生信息面廣,信息獲取能力較強,對創業擁有較強的熱情,在就業困難的局面下,他們更愿意借助自己的一腔熱情嘗試創業活動,激發自己的創業活力,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14]。本研究認為,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意愿是指他們認可創業行為,對創業活動有一定想法,并時常關注創業資訊,以期有機會能夠從事創業活動。因此,選擇“我對創業的事情非常感興趣;我經常關注創業信息,收集相關資訊;我經常向老師請教與創業有關的問題;有機會我非常愿意從事創業活動;我周圍不少同學經常討論有關創業的話題”作為衡量在校大學生創業意愿的指標。
1.2.2 創業教育
“創業教育”一詞最早于1989年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被首次提出,指為創辦企業而需要的創業意識、知識、技能等進行的教育活動[15];朱紅(2014)在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后指出,創業教育是促使個體進行創業活動、實現創業行為的重要途徑[16];黃兆信(2013)在對高校創業教育研究后表明,使學生具有一定創業能力的創業教育是各國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所在[17]。考慮指標測量的便利性和一致性,本研究從個體參與的視角出發,認為創業教育是指在校大學生參與校內外開設的各類創業課程與培訓的情況,以及他們對待這些課程的態度。因此,選擇“每年我至少會選修一門創業教育課程;我經常參加學校及社會機構舉辦的各類創業講座或創業培訓課程;我周圍不少同學每年也至少會選修一門創業教育課程;我周圍不少同學經常參加學校及社會機構舉辦的各類創業講座或創業培訓課程”作為衡量在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指標。
1.2.3 創業實踐
創業實踐是提高創業教育實效的重要途徑[18]。譚立章(2015)研究表明,創業實踐作為大學課堂創業教育的拓展,對實現產學研一體化、促進就業市場及提高創業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19]。本研究所說的創業實踐是指在校大學生在自身擁有的創業知識與創業技能的基礎上,利用政府、高校、家庭等各方提供的各項資源進行的包括創業計劃大賽、創業孵化項目等在內的各項實踐活動,旨在加深大學生對創業教育內容的理解與掌握,鍛煉他們的思維邏輯,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因此,選擇“我積極參加國家(或省、市、校)等組織的各種創業大賽;我正在實施我的創業項目(含網絡創業項目、孵化器入駐項目、其他創業運行項目);我周圍不少同學積極參加國家(或省、市、校)等組織的各種創業大賽;我周圍不少同學正在實施創業項目(含網絡創業項目、孵化器入駐項目、其他創業運行項目)”作為衡量在校大學生創業實踐的指標。
2 在校大學生創業活力評價模型的建立
2.1 調查問卷的編制
基于大學生創業活力的內涵和維度,并參考有關文獻[7-9],設計大學生創業活力測量問卷,用以對本研究提出的理論模型進行檢驗。問卷包括13個測量題項,其中創業意愿有5個題項、創業教育與創業實踐各有4個題項,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進行設計,讓填寫問卷的大學生判斷各題項所描述情況與現實的符合程度。然后,將設計的初始問卷交由研究大學生創業的專家進行評審,按照專家提出的建議不斷加以完善,以滿足有效測量的要求。
2.2 預調查問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針對江蘇境內的兩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進行預調查,共計發放300份調查問卷,回收287份,在剔除26份無效問卷后得到261份有效樣本,有效問卷的回收率為87%。在此基礎上,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通過計算Cronbachɑ系數來對量表的信度加以評定。從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結果來看,KMO值=0.896>0.7,同時Bartlett球體檢驗的卡方統計值的顯著性概率為0.000<0.1,反映該數據可以用來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結果顯示,總的方差解釋量為70.130%,各題項的載荷系數都大于0.5,說明問卷具有良好的效度。總共提取了3個因子,這3個因子分別命名為創業意愿、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踐,其Cronbachɑ值分別是0.866、0.857和0.843,總體信度也高達0.921,說明各因子之間以及因子所包含項目之間的一致性程度處于可接受的范圍(見表1)。
2.3 正式調查問卷的驗證性因子分析
正式調查在江蘇鎮江、南京、揚州等地的4所高校實施,總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47份,在對問卷進行有效性分析后獲得510份有效樣本,有效問卷的回收率為85%。回收的有效樣本,主要涉及管理學、經濟學、教育學、工學等專業,從性別上看,男生占比較大;在年級分布上,專科生多集中于大二階段,本科生則多集中于大三階段,是創業的黃金時期,說明樣本具有較好的代表性。為進一步驗證高校在校大學生創業活力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利用Amos軟件對該模型開展驗證性因子分析,得到驗證模型的標準化路徑(見圖1)以及擬合參數(見表2)。

綜合圖1和表2的結果可知,模型的各項擬合指標值都較為理想。其中,x2/df的值為3.741,未達到上線參考值5;GFI、AGFI、CFI、NFI和IFI等幾個參數的值也都在0.8以上;RMSEA的值為0.073,雖然大于0.05,但沒有達到0.10這個上限。由此可以認為,這一測量模型的擬合度和穩定性較好。
2.4 評價模型的建立
為了對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活力進行綜合評價,運用回歸法計算因子得分,建立了因子得分系數矩陣(見表3)。
將各個主因子的方差貢獻率與3個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的比值作為權重,對3個主因子的得分進行加權綜合處理,建立綜合評價模型:
3 在校大學生創業活力的實證分析
將基于正式調查數據所得的各個評價指標的分數,帶入上述因子得分計算公式,從而獲得各個因子的得分。然后,把每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數,對每個因子實施加權處理,加總后得到評價的綜合得分。由此,可以計算得到各個指標、因子的得分和總得分,分別如表4和表5所示。
從表5可以看出,樣本高校在校大學生創業活力的綜合得分為2.72,低于中間值3,整體上處于“較低”的水平。在創業活力的3個維度中,創業意愿的得分(F1)排名第一,這表明在校大學生對自主創業有濃厚的興趣,如果有機會,他們愿意從事創業活動;而創業實踐的得分(F3)排在最后,這說明雖然目前無論是政府還是高校都在積極推動創業教育工作,但對在校大學生而言,首先,創業本身具有較高難度,因此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實施創業項目;其次,在校大學生以學習為主,學校開設創業教育類課程旨在更新他們的知識與理念;最后,學校開設的創業教育課程側重于對學生進行理論灌輸,缺乏相應的實踐指導,加之教師隊伍專業素質的欠缺,致使創業教育的實踐指導價值較弱,因此對在校大學生實際創業行動的影響相對較小。
具體而言,從表4來看,創業意愿5個指標(X1~X5)的得分相對較高,其中X1的得分最高,X3得分最低,說明在校大學生創業興趣濃厚,但是這也僅限于個人的主觀意愿,其中可能因為學校創業師資配備不足,也可能是學生與老師接觸的主動性不夠,致使學生與老師在創業的相關問題上探討較少;在創業教育4個指標(X6~X9)中,X8的得分最低,這說明學生對這類課程興趣不大、參與度較低,還可能是因為雖然國家要求各高校均要開設創業教育課程,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由于各學校的重視程度、師資配備、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有差異等原因,并不能保證每個學生每年都能夠修得一門創業教育課程;創業實踐4個指標(X10~X13)的得分普遍較低,說明雖然在校大學生對創業感興趣,并表示有機會愿意從事創業活動,同時高校也為其提供了相應的創業教育課程及其相關服務,但是真正將創業落到實處,不管是參加創業大賽還是實施創業項目的學生還是較少的。
4 對策建議
上述評價分析結果表明,從總體來看,高校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活力不太理想,亟需改善。對此,本研究重點針對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踐兩個薄弱環節,提出以下兩點對策建議。
(1)增強創業教育的效力。目前我國高校開設的創業教育課程種類較少,普及面不夠廣,創業教育師資力量也較弱。為此,作為高校,肩負著創業理論和知識普及的重要職責,應進一步推動創業教育課程進入教學主渠道。一是將創業教育課程納入課程學分,確保所有學生接受創業理論知識學習;二是差異化開設創業教育課程,針對不同專業設置主干課程、輔修課程以及選修課程;三是實施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同步,確保所有學生多渠道獲得創業知識;四是實施創業精英教育,目前高校普遍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對進入學院的學生開設全方位的創業教育課程;五是配齊配強創業教育師資,大力選聘一批企業型創業導師,為學生開設具有實戰經驗的課程,為開展創業實踐的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增強創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提升創業實踐的成效。目前,我國高校創業實踐的形式多以競賽和孵化訓練為主,實踐指導和后續扶持服務還有待進一步改進。因此,一是要提升綜合能力。大學生創業者應積極進行創業學習,向書本、社會、實踐學習,大力提升創業者帶領企業發展的能力素質,更好促進企業成長。二是暢通融資渠道。高校可以給予在校大學生創業者相應的創業基金支持,緩解大學生創業融資困難的問題。三是對接創業政策。高校進一步和政府對接,將創業資金、場地、信息等政策與大學生創業者有效對接,為創業者提供保姆式服務;四是加強創業指導。邀請社會創業成功人士與大學生創業者結對子,幫助大學生創業者把脈項目、尋找市場,切實解決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與創業績效。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部長: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EB/OL].[2015-10-22] http://www.gov.cn/xinwen/2015-10/22/ content_2951654.htm.
[2]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做好2016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教學〔2015〕12號)[Z].2015-12-11.
[3] 杜躍平,馬元凱,王林雪,等.創業環境認知對創業態度和創業傾向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西安若干高等學校大學生的調查數據[J].軟科學,2016,30(8).
[4] 王鴻銘.科技創業孵化器對大學生創業績效影響實證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16).
[5] 肖瀟,汪濤.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大學生創業政策評價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5,33(10).
[6] 陳文娟.大學生創業動機影響因素——以江蘇省高校大學生為例[J].中國科技論壇,2015(9).
[7] 佚名.上海大學生創業指數發布[J].科技創業,2007(11).
[8] 趙希彥,吳坡.提高高職院校在校大學生自主創業活力的對策研究[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4(5).
[9] 張紅艷.構建當代大學生活力體系的研究[J].科技創業家, 2012(13).
[10] 高建.中國城市創業觀察報告[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11] 郭元源,池仁勇,段姍.城市創業環境與創業活力分析——以部分城市為例[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4).
[12] 陳慧慧.家族企業網絡、非正式學習與創業活力[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6(8).
[13] 崔祥民,楊東濤,劉彩生.群際接觸、角色認同與大學生創業意向關系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6(9).
[14] 方卓,張秀娥.創業激情有助于提升大學生創業意愿嗎?——基于六省大學生問卷調查的研究[J].外國經濟與管理, 2016,38(7).
[15] Gorman G, Hanlon D, King W. Some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erprise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for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a ten-year 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1997,15(3).
[16] 朱紅,張優良.北京高校創業教育對本專科生創業意向的影響機制——基于學生參與視角的實證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35(6).
[17] 黃兆信,王志強.論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
[18] 張呈念,徐丹彤,謝志遠.成果應用型創業實踐:高校創業實踐的新途徑[J].教育發展研究,2014(11).
[19] 譚立章,錢津津.以創業實踐為載體提高創業教育實效性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