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盈余管理是企業在遵循會計準則的基礎上,調整對外公布分會計信息,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目的的行為。雖然盈余管理能幫助企業解決暫時的財務困難,但是會導致企業財務信息失真,不利于企業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本文分析了中遠海控盈余管理的手段,并提出相應治理措施,以期得出有效的盈余管理治理對策。
關鍵詞:盈余管理 財務信息 投資決策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1(a)-073-02
1 背景分析
中遠海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遠海控”),是根據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于2005年3月3日獨家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核準及香港聯交所批準,公司于2005年6月以全球發售和香港公開發行的方式,在境外發行H股,并于2005年6月30日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并于2007年6月26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2012年,中國遠洋歸屬母公司凈利潤虧損95.59億元;2011年,虧損104.49億元。因連續兩年虧損,2013年3月29日,中國遠洋股票被迫轉為A股市場ST股;2013年4月10日,又因“不符合恒生AH指數系列”,被踢出恒生AH成分股及恒生A股500強指數。
2016年11月4日,公司名稱由“中國遠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中遠海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稱由“China COSCO Holdings Company Limited”變更為“COSCO Shipping Holdings Co.,Ltd.”。
2 中遠海控盈余管理的手段和識別
根據規定,如果一家上市公司連續兩年出現虧損就會被予以特別處理。根據年報,中遠海控2011年、2012年連續兩年出現虧損,2011年虧損104.49億元,2012年虧損95.59億元,由于連續兩年巨額虧損,中遠海控被“ST”。而2013年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為2.35億元,短短一年的時間就能快速扭虧為盈,不禁讓人表示懷疑。

表1是2011年~2013年中遠海控利潤和非經常性損益的情況,從表1可以看出2013年中遠海控(當時還叫“中國遠洋”)盈利狀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結合表1可知,2013年中遠海控之所以能夠扭虧為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非經常性損益的變化,從2012年的-0.65億元到2013年的74.15億元,非經常性損益增加了74.8億元,這個數字遠遠超于正常水平,該集團盈余管理的意圖明顯。下面將從中遠海控2011年~2013年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內容進一步分析其盈余管理行為。
從表2可以看出,2013年中遠海控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較前兩年出現了大幅增長,主要涉及四項業務,即出售中遠物流100%股權、出售中遠集裝箱工業公司100%股權以及出售青島、上海等兩處物業資產股權項取得處置損益,這四項交易為中遠海控帶來了84.26億元的收益,而中遠海控在2013年成功扭虧為盈,這84.26億元功不可沒。此外,中遠海控的政府補助和其他符合非經常性損益定義的損益項目金額在整個非經常性損益項目中金額也較大。考慮到利用政府補助是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下面就中遠海控2011年~2013年的政府補助占利潤總額的比率來進一步分析中遠海控的盈余管理行為。
從表3可以看出,中遠海控從2011年~2013年利潤總額分別為-78.07億元、-73.97億元、37.44億元,而政府比重占利潤總額的比率分別達到4.79%、12.22%、8.87%,中遠海控經營規模大,因此比起利潤總額,政府補助金額并不算大,但是由于政府補助是利潤總額的組成部分,同樣能夠幫助中遠海控粉飾財務報表,改變企業盈余狀況。
3 中遠海控盈余管理的治理對策
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當局在遵循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達到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對于中遠海控而言,雖然通過盈余管理使其扭虧為盈,幫助解決了暫時的財務困難,避免被退市的風險。但是盈余管理也會導致企業財務信息失真,從而不利于投資者作出正確的經濟決策,可能會使企業失信于投資者,給股價帶來不利的影響,造成企業融資困難,資金周轉出現難題等。因此針對中遠海控的盈余管理行為,提出以下治理對策。
3.1 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清晰界定非經常性損益,完善會計準則
我國目前的法律保護水平不高,對盈余管理行為的抑制作用非常有限,這才致使盈余管理活動頻繁發生。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當務之急是加快建設法律制度建設,完善相關規定,從而使企業盈余信息的披露有例可循,有法可依。
企業之所以經常利用非經常性損益進行盈余管理,就是因為我國會計準則沒有明確清晰的界定盈余管理,以及存在一些模糊性的概念和語言,讓企業有機可趁。因此為了避免盈余管理行為的發生,必須清晰界定非經常性損益的概念、范圍、內容,修訂現有法律法規的漏洞,完善會計準則。
3.2 加強資本市場監管
如今盈余管理的現象層出不窮,與資本市場監管體系的不完善密不可分。因此首先要完善資本市場監管體系,證監會、上市公司以及資本市場參與者都與資本市場規則的制定息息相關。三方應該一起攜手改進資本市場,改進信息披露,提高資本市場運作效率,增強投資者知情權,加強上市公司年報等公告的披露和審核,加大監管力度和懲處力度。
3.3 完善公司內部治理
為避免盈余管理頻繁發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根據自身需求完善公司內部治理。首先應健全董事會,設立相應的審計委員會,從而實現對公司財務活動的監督與管理。其次,公司在發展中應根據具體發展情況完善公司考核制度和管理人員薪酬制。完善考核制度可促使員工能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在實際工作中規范自身行為,避免盈余管理問題的發生。此外,管理人員薪酬制的完善,也可有效調動員工積極性,使員工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環境之中,提高自身職業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馮春陽.ST公司利用非經常性損益進行盈余管理的分析——以中國遠洋為例[J].東方企業文化,2014(22).
[2] 楊七中.虧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實證研究——以2006年首次被ST公司為例[J].財會通訊,2010(27).
[3] 薛喬利,孫紅梅.中國遠洋巨虧背后的財務問題[J].財會月刊, 2014(06).
[4] 游潔.非經常性損益盈余管理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4.
[5] 何冰倩.我國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盈余管理的研究[D].東華大學,2013.
[6] 蔣大富,熊劍.非經常性損益、會計準則變更與ST公司盈余管理[J].南開管理評論,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