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聞 鄧帥
摘要:鄧小平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形成的重要一環,包含著豐富的內涵:一是人民至上。鄧小平主張要站穩人民立場、堅持群眾路線、尊重首創精神、調動各方積極性;二是集體主義。弘揚集體主義價值觀既是堅持社會主義原則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三是注重實效。鄧小平提出的“貓”論、“三個有利于”判斷標準都提倡注重實效,此外,對領導力、黨和國家各種制度、國家政治體制、思想文化界等也提出注重實效的價值判斷;四是義利統一。鄧小平提出“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既不回避人民關于“利”的追求,又堅持社會主義“義”的基本原則,是義利統一價值標準的新提法;五是發展“硬道理”。發展“硬道理”觀是現實國情的必然選擇,是時代主題的必然要求。鄧小平價值觀是一個具有嚴密內在邏輯的價值體系:人民至上和集體主義價值觀回答了“為了誰”的首要價值問題;注重實效和義利統一的價值觀展現了鄧小平價值觀的突出特點;發展‘硬道理價值觀則構成了鄧小平價值觀的核心主題。
關鍵詞:鄧小平價值觀;人民至上;集體主義;注重實效;義利統一;發展“硬道理”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17)03-0067-10
價值觀建設是一項提升和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工作。習近平強調,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抓好這一基礎工程,首先就必須搞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淵源。鄧小平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形成的重要一環,深入研究鄧小平價值觀,有利于我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人民至上的價值觀
古今中外的價值觀,都要回答“為了誰”的問題。對此,鄧小平價值觀的回答非常明確:“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必須符合人民的利益。”就是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中,我們都要在認識上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在行動上以實現人民利益為依歸,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價值取向。
(一)站穩人民立場
一個人站在什么樣的立場上,直接決定了其價值觀的內容。早在工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就在科學共產主義綱領性文件《共產黨宣言》中公開聲明:“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而為絕大多數的人謀利益正是共產黨的唯一宗旨所在。
堅守黨的宗旨,以維護和實現人民利益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是鄧小平一以貫之的價值立場。早在1943年,鄧小平領導太行山敵后抗戰時,就特別要求:“凡是于人民有利的事情,無不盡力提倡與實行。”新中國成立之初,鄧小平還是從人民立場出發,要求“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必須符合人民的利益,對于損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就應該加以反對,加以糾正”。在進入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之后,鄧小平更是特別要求“各項工作……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作為衡量做得對或者不對的標準”。
(二)堅持群眾路線
早在1956年《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鄧小平就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向來認為,歸根結底地說來,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群眾史觀在中國共產黨工作中的具體要求,就是要遵循群眾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
何謂群眾路線?鄧小平指出:“黨的正確的路線、政策是從群眾中來的,是反映群眾的要求的,是合乎群眾的實際的,是實事求是的,是能夠為群眾所接受、能夠動員起群眾的,同時又是反過來領導群眾的,這就叫群眾路線。”鄧小平不僅闡述了群眾路線的科學內涵,還反復強調群眾路線的重要性。他指出:“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進而言之,鄧小平領導中國人民實行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績,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們黨堅持群眾路線;而改革開放過程中之所以會所出現種種問題,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些干部脫離群眾,消極腐敗。
(三)尊重首創精神
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必然要求。作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把改革進程中很多制度和政策的“發明權”歸屬于人民,其中所彰顯的就是鄧小平對群眾首創精神的尊重。
在談到最初的改革,即在廣大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大膽改革時,鄧小平實事求是地指出:“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事實也確實如此。正是因為有了安徽小崗村農民手按血印、簽訂聯產承包協議的冒險探索,才有了后來廣大農村改革的新天地。而鄧小平的功績則在于,充分尊重基層群眾的首創精神,把他們的可貴探索經驗加以總結提升,推廣普及,進而開創了整個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四)調動各方積極性
人的積極性能否充分發揮是衡量是否真正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的重要標尺。鄧小平十分注重調動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各方的積極性。
改革是調動積極性的重要途徑。鄧小平積極支持和領導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城市企業經營自主權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工人的積極性。
不僅如此,鄧小平還敏銳地認識到,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分子具有特殊重要性,因而十分注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早在1975年,他就拿出勇氣,沖破阻力,著手恢復知識分子的政策,要求全黨重新認識知識分子的作用與價值。鄧小平對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忽視科學技術與科技人員的現象進行了嚴厲批判:“一點外語知識、數理化知識也沒有,還攀什么高峰?中峰也不行,低峰還有問題。我們有個危機,可能發生在教育部門,把整個現代化水平拖住了。……科技人員是不是勞動者?科學技術叫生產力,科技人員就是勞動者!要解決教師地位問題。幾百萬教員,只是挨罵,怎么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毛主席講消極因素還要轉化為積極因素嘛!教育戰線也要調動人的積極性。”鄧小平的這些主張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知識分子奉獻其社會價值的積極性。
二、集體主義的價值觀
價值觀反映的是人們的價值訴求,歸根結底折射的是人們對待利益的立場。人們的價值觀主要分為兩種,個人主義價值觀和集體主義價值觀。鄧小平的價值觀是集體主義價值觀,正確回答了個人與集體的辯證關系。
(一)弘揚集體主義價值觀是堅持社會主義原則的必然要求
早在1978年,鄧小平在談到青少年成長問題時,就特別強調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的重要性,希望青少年“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成為有很高的政治責任心和集體主義精神,……專心致志地為人民積極工作的勞動者”。鄧小平之所以如此強調集體主義價值觀,重視對青少年加強集體主義價值觀教育引導,是因為在他看來,弘揚集體主義價值觀是堅持社會主義原則的必然要求。
如何看待和維護個人、集體、國家利益,是區分社會主義價值觀與資本主義價值觀的重要尺度。鄧小平對此作出了深刻剖析:
第一,“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根本原則,決定了在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弘揚集體主義價值觀。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闡述了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內涵,特別強調,社會主義根本目標就在于“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實現這一目標,必然要求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辯證關系,堅持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因為如果拋棄集體主義,主張極端個人主義,就必然會導致兩極分化,也就無法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第二,個人、集體、國家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作為社會主義的又一基本原則,決定了在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弘揚集體主義價值觀。正是個人、集體、國家三者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鄧小平指出:盡管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壞,但是無論如何,社會主義制度總比弱肉強食、損人利己的資本主義制度好得多”。“我們從來主張,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個人的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為了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為了人民大眾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覺悟的先進分子必要時都應當犧牲自己的利益。”鄧小平的這段精彩論述,不僅闡述了社會主義制度與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內在聯系,還道出了集體主義價值觀的三個核心觀點:個人、集體、國家利益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具有根本一致性;國家、集體利益優先于個人利益;維護個人合理、合法利益。
(二)弘揚集體主義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間,我們照抄蘇聯模式,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一些人由此得出錯誤結論,將社會主義與計劃經濟劃上等號,陷入“拜觀念教”。鄧小平第三次復出以后,倡導全社會解放思想,號召去除添加在社會主義名稱之上的不實標簽,開始了大膽的理論創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就是鄧小平時代取得的最大理論創新成果。在這一理論創新成果的指導下,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極大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能動性、創造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對價值觀建設的積極意義在于:市場對公平、自由競爭的要求,有利于促進全社會形成自由、平等、競爭、權利等不同于中國古代等級社會的價值觀。但市場經濟本身又是一把雙刃劍,在營造自由、平等、競爭氛圍的同時,一些人受市場經濟等價交換、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則的影響,陷入拜金主義。因此,鄧小平特別強調,我們要構建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即我們的市場經濟是在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下的市場經濟。
就價值觀建設而言,做好“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文章,必須遵守雙重要求:一方面,我們不能脫離當代中國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不能浮在空中來搞價值觀建設;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善于發揮社會主義價值觀建設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大力弘揚集體主義價值觀,努力克服市場經濟條件下一部分人陷入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的毛病。
做到上述雙重要求,必須遵循鄧小平一再強調的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堅持兩手抓的思想。鄧小平認為,“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因此,鄧小平要求在抓經濟建設的同時,還“要批判和反對資產階級損人利己、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的腐朽思想”。鄧小平反問道:“經濟建設這一手我們搞得相當有成績……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事實上,兩個文明建設是一種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抓精神文明建設,弘揚集體主義價值觀,是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注重實效的價值觀
從內涵上來講,價值是一個關于意義、實效的范疇。客體對主體是不是有價值,關鍵就是看客體對主體有沒有意義;主體行為有沒有價值,關鍵就是看主體行為是否產生了實效,鄧小平的價值觀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強調實效,反對空談。
(一)“貓論”的實質是倡導注重實效的價值觀
談到“貓論”,無論在國外還是在民間的知名度都是很高的。不過,“貓論”也是鄧小平理論中被誤讀較多的一個思想。比如,一種觀點認為,“貓論”反映了鄧小平不關注意識形態,不看重馬克思主義,在實際工作中采取實用主義的態度。其實,這是一種莫大的誤解。鄧小平本人講得很清楚,他本人并非“貓論”的發明者,而是引用者。他說:“劉伯承同志經常講一句四川話:‘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這是說的打仗。……一切看情況,打贏算數。”鄧小平說這一段話是在20世紀60年代。他引用劉伯承常說的這句四川俗語,要說明的當然不再是打仗的訣竅,而是要探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究竟采取何種生產關系更為理想。他實事求是地分析:“生產關系究竟以什么形式為最好,恐怕要采取這樣一種態度,就是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采取哪種形式;群眾愿意采取哪種形式,就應該采取哪種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來。”可見,鄧小平在闡述“貓論”時,最為看重的就是實際效果,即“更好更快恢復農業生產”;最為在意的,就是民心向背,即“群眾愿意采取哪種形式”。由此可見,鄧小平“貓論”價值觀與實用主義價值觀有著根本區別:實用主義價值觀為我所用,不在乎是非對錯;鄧小平價值觀關注的恰恰是農業生產的客觀規律與百姓呼聲,遵循的恰恰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實事求是”和“群眾史觀”的要求。
(二)“三個有利于”是倡導實效的價值標準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后,積極支持真理標準的大討論,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鄧小平的最大理論創新是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論斷,但究竟該不該、能不能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時人們的認識并不一致。一些人由于深受以往“左”的教條思想影響,不贊成搞市場經濟,擔心這樣會變成資本主義。鄧小平不主張在這些問題上作無謂的抽象爭論。他說:“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但這并不是說,鄧小平自己心里對市場經濟的屬性沒有底,不敢爭論。他一方面要大家不要陷入空洞的爭論,另一方面又給大家一個“尚方寶劍”——“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由此可見,“三個有利于”價值判斷標準的提出,本意就是為了消除改革開放新舉措是“姓‘社還是姓‘資”的疑慮。這一標準是生產力標準、綜合國力標準、人民利益標準的統一,但從根本上說,還是一種倡導實效的價值標準。實際上,“是否有利于”這一提法本身,就彰顯了“實效”的重要性:只有產生“實效”,對“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實效,才能說“有利于”;若是沒有產生“實效”,就會變成“有害于”,就會變成負價值了。
在三卷本《鄧小平文選》中,除了“三個有利于”判斷標準,鄧小平還提出了很多與之相似的價值標準,同樣倡導實效:
第一,領導力的評判標準。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經濟部門領導的領導力提出了評判標準:“經濟部門的黨委善不善于領導,領導得好不好,應該主要看這個經濟部門實行了先進的管理方法沒有,技術革新進行得怎么樣,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多少,利潤增長了多少,勞動者的個人收入和集體福利增加了多少。”很明顯,這一標準強調的就是注重實效的價值導向。
第二,黨和國家各種制度的評判標準。工980年,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在經濟上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并且造就比這些國家更多更優秀的人才。……黨和國家的各種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須用是否有利于實現這三條來檢驗。”鄧小平提出的這個“三個有利于”的檢驗標準,雖然沒有他在1992年提出的那個“三個有利于”判斷標準有名,但其價值導向是一致的,就是強調注重實效。
第三,國家政治體制的評判標準。1986年年底,合肥、北京等地某些高校少部分學生基于種種原因游行。經過教育疏導,事態很快平息。次年工月,鄧小平指出:“學生鬧事,要向他們講清楚危害在哪里,……要把是非講清楚,要把利害講清楚。是非是涉及我國根本利益的是非,利害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發展能不能達到本世紀目標和下個世紀目標的重大利害。這才是對青年的愛護,對青年的真誠引導。”之后,在與喀麥隆總統談話時,鄧小平又進一步提出了評價一個國家政治體制好壞的標準。他說:“關鍵看三條: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是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這三條標準的價值導向,同樣是注重實效。
第四,思想文化界的最高價值準則。如何發揮思想文化界工作者的作用,如何評價他們的工作好壞,鄧小平提出了最高價值準則:“思想文化教育衛生部門,都要以社會效益為一切活動的唯一準則,它們所屬的企業也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在這里,鄧小平強調的依然是要注重實效,要求注重精神產品的社會效益。
一言以蔽之,鄧小平所倡導的價值觀是注重實效的價值觀,評價所有工作、制度、體制好不好的價值標準,就在于其是否能產生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政治效果、精神財富,是不是符合老百姓的期待。
四、義利統一的價值觀
義利之辨,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題之一,各家學說觀點各異。法家主張功利主義,道家對義利持虛無主義觀點。但總的來說,中國古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是儒家強調的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汲取中國古代義利之辨的合理因素,提出了義利統一的新型社會主義價值觀。
(一)義利關系的唯物主義闡釋
由于缺乏經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曾經走過一些彎路。最為嚴重的就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左”的觀念盛行,在價值觀上的表現就是空談社會主義價值。“寧要社會主義草,不要資本主義苗”,就是這種僵化、空洞價值觀的集中表達。針對這種使人陷入“左”傾政治空談癥的錯誤價值觀,鄧小平在第三次復出后進行了有力批判,開始了價值觀上的撥亂反正,分析了一部分人害怕談物質利益的思想根源,強調實現物質利益是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倡導樹立義利統一的新型社會主義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對整個社會生活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物質生活狀況。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恩格斯則在《論住宅問題》中批判了蒲魯東著作中離開“利益”侈談“公平”的錯誤,強調“每一既定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表現為利益”。
鄧小平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忽視物質利益的歷史唯心主義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不僅如此,鄧小平還闡述了發展生產力、重視物質利益與發展社會主義的內在聯系,他說:“社會主義如果老是窮的,它就站不住”,“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鄧小平的這一系列重要論述,不僅糾正了以往脫離生產力、不顧人民物質利益來抽象談論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錯誤,還對義利關系進行了唯物主義的闡釋。在鄧小平看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否則就會使整個社會的發展失去物質基礎。因此,肯定物質價值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肯定人民群眾的合理物質利益,是發展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在這里,發展社會主義的“義”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的“利”,實現了高度統一。
(二)義利統一價值標準的新提法
前面已經指出,“三個有利于”是倡導實效的價值標準。那么,這一標準反映了什么樣的義利觀呢?
改革開放之初,經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和其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撥亂反正工作,人們的思想獲得了極大的解放,“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但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即“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卻不是一帆風順的。特別是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我國也發生一場嚴重政治風波以后,一些人對能不能搞市場經濟心存顧慮,害怕誤人資本主義道路,陷入“姓社姓資”的爭論。這場爭論的實質,是如何看待社會主義的本質,如何評價改革開放。
為制止這場無謂的爭論,聚精會神搞建設,鄧小平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這一標準的本質特征,就是義利統一的新型價值觀:以“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為價值前提,以“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即物質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共同發展為價值取向,以“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價值依歸。這一判斷標準,既沒有回避人民關于“利”的追求,又堅持了社會主義“義”的基本原則,消除了人們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到底是“姓社還是姓資”的價值疑慮,是義利合一的新型價值觀。
在鄧小平看來,“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根據“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不難看出,我們要實行的“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會倒回到資本主義的立場上去。這是因為,我們在搞市場經濟的時候,遵循的不是搞西方那種單純的功利主義價值觀,而是寓利于義、義利統一的新型價值觀,著眼于提高“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五、發展“硬道理”價值觀
“發展”是貫穿于三卷本《鄧小平文選》的關鍵詞,只要仔細翻閱《鄧小平文選》,特別是第二、第三卷,我們就能深深感受到鄧小平對“發展”價值的重視。“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經典名言,充分說明了實現發展是鄧小平最為看重的價值追求。因此,這一價值觀可以簡稱為“發展‘硬道理價值觀”。
(一)發展“硬道理”價值觀是現實國情的必然選擇
鄧小平之所以如此看重發展,反復強調發展,是因為他對中國現實國情有深刻而清醒的認識。我國的社會主義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且在新中國成立后有一段時間我們還走了彎路,搞“文化大革命”,以階級斗爭為綱,嚴重忽視生產力的發展,造成嚴重后果。鄧小平指出:“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資只有四五十元,農村的大多數地區仍處于貧困狀態。”面對這種現實,鄧小平不無焦慮地指出:“國家這么大,這么窮,不努力發展生產,日子怎么過?”直面現實,在鄧小平倡導下,黨的十三大正式明確承認,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就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找到了真實的歷史坐標點。
正是基于對中國現實國情的準確把握,鄧小平要求堅持“發展”不動搖。他作出了斬釘截鐵的表態:要“把四個現代化建設作為重點,堅持發展生產力,始終扭住這個根本環節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戰爭。即使打世界戰爭,打完了還搞建設”。他還特別警告:“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
總而言之,鄧小平所強調的,就是在當代中國必須要牢牢把握發展“硬道理”價值觀。
(二)發展“硬道理”價值觀是時代主題的必然要求
發展“硬道理”價值觀的確立,不僅源于鄧小平對中國現實國情的深刻體悟,也離不開他對當今世界時代主題的準確把握。如何正確判斷時代特征與時代主題,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必須回答的重大現實課題,是制定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依據。時代特征是不斷變化,而非一成不變的。執政黨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作出準確判斷,制定合乎時宜的路線、政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制定實施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改革開放的新政策。這種新政策之所以能提出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鄧小平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對新時代特征的敏銳捕捉。鄧小平總結說:“過去我們的觀點一直是戰爭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我們好多的決策,包括一、二、三線的建設布局,‘山、散、洞的方針在內,都是從這個觀點出發的。這幾年我們仔細地觀察了形勢,……世界很大,復雜得很,但一分析,真正支持戰爭的沒有多少,人民是要求和平、反對戰爭的。還要看到,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經濟、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由此得出結論,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正是基于對國際形勢新變化的準確把握,鄧小平明確提出了“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的科學論斷,深刻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
鄧小平不僅創造性地提出了“和平與發展”這兩大時代主題,還進一步分析了兩者的關系:和平是前提,發展是目的;和平是基礎,發展是核心;不僅發展中國家需要發展,發達國家也離不開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鄧小平精辟地指出:“歐美國家和日本是發達國家,繼續發展下去,面臨的是什么問題?你們的資本要找出路,市場要找出路,不解決這個問題,你們的發展總是要受到限制的”,“等到中國發展起來了,制約戰爭的和平力量將會大大增強”。這表明,在當今時代,“發展”已經成為一個真正的全球性問題,是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所有國家都要追究的核心價值。
正是基于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鄧小平要求我們順應時代潮流,充分認識發展特別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他說:“先把經濟搞上去,一切都好辦。現在就是要硬著頭皮把經濟搞上去,就這么一個大局,一切都要服從這個大局。”這個“大局觀”所折射的,就是鄧小平發展“硬道理”的價值觀。
總的來說,鄧小平價值觀是一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價值體系:第一,“人民至上的價值觀”、“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回答了“為了誰”的首要價值問題;第二,“注重實效的價值觀”、“義利統一的價值觀”,展現了鄧小平價值觀的突出特點;第三,發展“硬道理”價值觀,則構成了鄧小平價值觀的核心主題。這是因為:實現“人民至上的價值觀”、“集體主義的價值觀”,需要充分運用“發展‘硬道理價值觀”;“注重實效的價值觀”、“義利統一的價值觀”都內蘊了“發展‘硬道理價值觀”的要求。
(責任編輯:肖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