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徐琪
摘要: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博大精深,充滿了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等問題的大智慧,蘊含著豐富的內容:繼往開來的歷史觀,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為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提供了制度保障、物質基礎和理論準備,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是對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理論成果的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改革開放需要人民群眾的參與和支持,同時,改革開放必須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社會主義的方向論。必須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契合實際的發展觀。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辯證統一的方法論。在改革方法上實現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統一,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統一,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統一,改革、發展、穩定的統一。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等問題思考的智慧結晶,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大智慧
中圖分類號:D2-O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17)03-0058-09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一系列講話中多次提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對于“為誰改、改什么、怎么改”等重大問題都作出了具體的部署,視野廣、格局高,內容博大精深,充滿了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等問題的大智慧,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導意義。學術界對此進行著書立說者不在少數,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方法論層面,即改革方法的研究;也有部分學者從改革的意義、目標、內容、方向以及改革的戰略思維等角度進行論述。學者們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迄今為止,既涵蓋改革的歷史與未來,又對改革的主體、方向、基點與方法等進行具體敘述的研究成果還相對甚少,對此作者嘗試進行初步探討,以期與學界同仁商榷。
一、繼往開來的歷史觀
歷史觀是人們認識過去、立足當前、展望未來的思想前提。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這幾句話鮮明地展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尊重歷史、牢記歷史、以史資政的歷史觀。
(一)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為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提供了制度保障、物質基礎和理論準備
歷史不能隔斷,人們總是站在歷史的基礎上來認識和改造社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也是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進行了2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為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奠定了物質基礎,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論準備。
1953-1956年,我國順利實現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占據了絕對優勢,徹底消滅了資本主義經濟賴以生存的基礎,資本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經濟挑戰、危及人民生活和新生政權的情形不復存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對其他經濟成分形成了絕對控制力。與經濟上的變革相適應,政治上實行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也在我國確立起來。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改革開放以后的社會主義實踐以及當前的全面深化改革能夠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證。
1956-1966年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與1949年以前相比,新中國初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若干重大項目穩步推進,科學技術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即使遭遇后來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我國在農業、交通、國防、科技和外交方面仍然取得了一些進展。改革開放以后我們“賴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很大一部分是這個期間建設起來的;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們的工作經驗,大部分也是在這個期間培養和積累起來的”。沒有新中國成立后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就不可能有改革開放以來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新中國成立后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為改革開放以來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提供了物質技術、骨干力量。
與新中國成立后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相伴隨的是理論建設。在這一時期,探索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系列理論成果,最為突出的是《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兩篇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獻。《論十大關系》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經驗,提出了正確處理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等十個方面的基本關系,其中的很多思想在今天依然適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闡述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及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原則、方針和方法,為當代中國如何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社會內部各種矛盾方面提供了寶貴經驗。尤其是當前中國的改革進入攻堅階段,運用《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闡述的原理分析當前的實際,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失誤和錯誤,但這些失誤和錯誤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為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提供了深刻的教訓。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經驗和教訓為改革開放以后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提供了理論的指導和參照。
(二)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是對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理論成果的堅持和發展
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可隔斷。正如習近平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鄧小平同志為它確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這篇大文章上都寫下了精彩的篇章。現在,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繼續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是對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理論成果的堅持和發展。
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從哪些方面堅持了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成果呢?一是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是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路線的精髓。正是由于堅持實事求是,才有了《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理論成果,才有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物質基礎。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吸收了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成果,對改革開放前已經提出卻沒有實現的正確思想進行了發揚;吸取了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教訓,對錯誤路線進行了糾正。二是堅持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堅持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和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制度,堅持了人民民主專政以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三是繼承了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開啟建立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物質成果基礎之上。正是因為之前初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才能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奠定發展的基礎。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正是建立在吸收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成果的基礎之上的。
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從哪些方面發展了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成果呢?一是鞏固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同時,對不符合當下實際的地方進行了改革和完善。較為突出的是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變革,強調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不在于數量,而在于質量和控制力。制度上的調整和變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二是實現了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在原有經濟基礎之上,中國社會實現了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生產力的高速發展離不開改革開放前奠定的物質基礎和技術基礎。同樣,黨的十八大以后的全面深化改革也應是如此。如果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則是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新征程,是對前一段改革開放歷史時期的堅持、延續和深化。總結經驗、反思教訓,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改革那些阻礙社會主義發展的因素,這正是繼往開來的歷史觀題中應有之義。
二、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一個人的群眾觀產生于學習實踐和生產實踐。習近平在長期基層工作經驗中逐步發展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習近平在擔任梁家村黨支部書記時,就堅持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長期與人民群眾打交道的工作經歷使他最終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
(一)改革開放需要人民群眾的參與和支持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的合力源于大多數人的力量。改革合力的形成也是如此。習近平指出:“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這句話實際指出了改革的三重內涵:一是改革的創意來自于人民群眾。改革不是隨心所欲的改革,也不是漫無目的的改革,而是源于人民群眾實踐的需求。人民群眾在實踐中發現了體制的束縛和不合理的地方,會提出改革的要求,即改革認識的突破和發展。二是改革的全程需要人民群眾的推動。改革分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改革。自上而下的改革需要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化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才能貫徹開展下去,自下而上的改革也需要人民群眾發明和推動才得以順利進行。三是改革過程中和改革到了一定階段,人民群眾對改革的經驗進行總結,這又形成下一階段改革的指導思想。正如習近平指出:“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每一步,無不滲透著人民群眾的汗水和智慧。只要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全面深化改革就能成功。
(二)改革開放必須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正如習近平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的一切行動均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方面,改革需要做減法,減少各種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制度瓶頸。當前各種利益分配不公的現象仍不鮮見,由既得利益群體構筑的利益固化的藩籬日益成為社會矛盾的主要焦點,這些現象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改善,極易引發人民內部矛盾,成為全面深化改革路上的“攔路虎”,嚴重阻礙改革的深入推進,就算改革暫時取得成果也不能得到鞏固。因此,改革必須對有礙公平正義和有損人民群眾利益的制度瓶頸進行改革。另一方面,改革需要做加法,使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通過加快改革進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迅速增加社會經濟發展總量,形成更多可供支配的成果。從分配上作出更多有利于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的制度設計,使改革開放的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帶給人民群眾更多利益,就能夠更大程度上增進改革開放的活力和動力。“肯定人民主體地位,為改革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使改革本質上成為人民自我發展和解放的事業,這既體現了對歷史唯物主義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原理的自覺運用,又體現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本質。”
三、社會主義的方向論
無數歷史經驗證明:正確的方向是改革開放最重要的法寶,是改革開放的指南針、導航儀。習近平指出:“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習近平提到的方向就是我國社會主義的方向,改革開放不能偏離社會主義的方向,否則就會走上邪路。要做到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最核心的是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偏離了這一條,那就南轅北轍了”。
(一)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是改革開放的領航員和指揮員。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既是改革開放順利進行的方向,也是改革開放這艘大船始終能夠平穩行駛的重要保證。習近平指出:改革開放“步子要穩,就是方向一定要準。行駛一定要穩,尤其是不能犯顛覆性錯誤”。他這里提到方向要準、行駛要穩,均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改革開放的掌舵者——中國共產黨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建設。“三十五年來的改革歷程也不是那么一帆風順的,也經歷過曲折,但由于方向正確、駕馭得當,有了問題能及時糾正,所以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與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密不可分。1989年一股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興起和泛濫嚴重擾亂了我國的社會秩序和經濟建設的正常進程,目標直指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然而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才使得這場風波得以平息,捍衛了改革開放的成果,鞏固了黨的執政地位,保證了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當前,各種風險和誘惑不斷增強,包括敵對勢力對我們黨的滲透和腐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加強黨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不斷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確保我們黨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只有這樣,改革開放這艘巨輪才能夠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開拓前進。
(二)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任何一種制度在與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總是以體制的形式表現出來;而隨著實踐的發展,體制總會出現一些與實際不相適應的地方。這就需要從實際出發,對社會主義的體制、機制進行改革和完善。體制和機制上的完善即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是改革的最基本的方向。習近平指出:“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沿著正確道路前進。在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們說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其實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日漸成熟的過程。鞏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
四、契合實際的發展觀
契合實際的發展觀是全面深化改革、制定正確方針政策的重要前提。只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做到全面、正確、客觀地認識我國國情,才能在此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方針政策,解決社會現實問題。這才是契合當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實際的發展觀,以助推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
(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要達到建成社會主義這個更高級的社會階段,必須要具備比資本主義更加發達的生產力。然而,“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就決定了經濟建設仍然是全黨的中心工作。”在“三個沒有變”的前提下發展生產力,必須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就必須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不動搖。”堅持舊有的經濟體制中有益和合理的成分,不斷革除原有的經濟體制對生產力發展起束縛作用的部分。通過不斷變革經濟體制,使之不斷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從而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這是符合當前社會實際的發展觀。
(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我國雖然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運行市場化的基礎已經確立,但計劃經濟的思維和管理方式仍然在現實中存在一定的‘市場。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并不排斥政府必要的干預,這一點很容易成為復歸或強化舊體制的根據。因此,改革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習近平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也即是說,要辨別清楚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市場還是政府。無數的事實證明:“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政府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作用是輔助性的,是把控方向和調節力度的,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實質就是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投入生產,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產品,產生盡可能大的效益。因此,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市場經濟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優勢,利用市場經濟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有效分配資源的優勢,充分發揮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所煥發出的巨大效能。
五、辯證統一的方法論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一套系統的方法論作指導,而這套方法論是建立在把握事物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的。習近平指出:“必須從紛繁復雜的事物表象中把準改革脈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規律,特別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系,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這實際為我們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
(一)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
解放思想是改革開放的思想前提。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破除體制機制中那些不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弊端,不解放思想是絕對不行的。改革必然要觸動一些人的利益,只有解放思想,摒棄個人主義的錯誤思想,堅持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出發,堅持從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社會實際出發,才能做到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為全面深化改革掃清前進路上的障礙。
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精髓。它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加強對客觀事物內在規律的把握。客觀存在的事物不斷發展變化,其內部的規律也可能相應發生改變。因此,實事求是既蘊涵規律的相對穩定性,又蘊涵規律的發展變化,就需要采取變化了的方法加以應對,可以說,實事求是內在蘊涵著解放思想的意思。全面深化改革,既需要從實際出發,加強對改革的基本規律的認識,用于指導今后一段時期的改革實踐;但又不能墨守成規、完全局限于既有的對改革基本規律的認識,而需要根據變化了的情況采取變化了的對策。也即是說,改革要將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有機結合起來。
(二)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統一
全面深化改革要整體推進。改革是一盤棋,是一個整體。習近平指出:“注重改革措施整體效果,防止畸重畸輕、單兵突進、顧此失彼。”不從整體考慮改革,很容易造成改革陷入片面、僵化、靜態發展的誤區。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高屋建瓴的改革應該既有整體和宏觀的設計,又有微觀的考量和細節的安排,還有各組成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整體推進改革,就是要將改革當作一項系統工程,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
但是,任何事物發展過程中均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抓住了事物發展的關鍵。改革也是如此。整體推進改革“不是平均用力、齊頭并進,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是經濟體制改革,我們正是要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帶動其他相關領域的改革和發展,從而形成合力,齊頭并進,實現整體推進的效果。
(三)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統一
改革是需要頂層設計的。沒有系統規劃和長遠考慮,改革很容易陷入迷途而夭折。作好改革的頂層設計,就是要將改革當作一個整體來對待,從宏觀到微觀,各個層面都要考慮到位;從眼前到長遠,各個時期都有路線圖。這種頂層設計在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階段尤為重要。
但是,對改革的頂層設計又建立在改革開放實踐的基礎之上。沒有“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實踐,就無法作出正確的符合實際的頂層設計。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通過摸著石頭過河,逐步積累經驗,將改革推進到了當前階段。但相比較之前的改革,現階段的改革難度更大、范圍更廣,更需要小心謹慎地將改革穩步向前推進。先搞試點,取得了經驗再在面上推開,這樣做比較穩當,有利于避免改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動蕩。當然,摸著石頭過河“不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而是要在頂層設計的基礎上來進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四)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統一
改革的膽子要大。當前的改革已經進入到攻堅期和深水區,剩下沒改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看準了,絕不猶豫,不怕得罪人、不怕自身利益受損,不瞻前顧后,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政治魄力。面對看準的問題,不以極大的膽略來推進,一旦錯失良機,改革就功虧一簣。
但是有改革的勇氣并不是盲目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廣,任何一項改革都有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改革要適度,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穩中有進,是改革的必然要求。既要有膽量改,又要有定力穩,將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有機結合起來,保證改革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五)改革、發展、穩定的統一
“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始終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總攬全局的重大關系。”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全面深化改革為的是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前提是穩定的社會環境。沒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任何改革措施都不能開展,發展成果也不能得到鞏固。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在保持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將改革、發展和穩定統一起來,統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來,是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責任編輯:肖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