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紅 王志建
摘要: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鄧小平結合當時的國際國內發展形勢,明確提出了共同富裕思想。鄧小平完整闡釋了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學內涵,認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發展、是有差別的普遍富裕、是由部分到整體的逐步富裕、是從低級共富向高級共富不斷發展的過程。鄧小平的這些重要觀點,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對于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防止兩極分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共同富裕;社會主義本質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17)03-0104-05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傳統,然而,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平均主義并沒有帶來共同富裕,相反在一定時期帶來了平均貧困。究其根本,在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滿足不了平均主義的實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在批判繼承前人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針對當時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明確提出了共同富裕思想。
一、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學內涵
共同富裕思想作為鄧小平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吸收和借鑒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基礎上,根據中國的現實國情而提出來的,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奮斗目標,具有極其豐富而深刻的內涵。
(一)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科學論述了社會主義本質的內涵。在鄧小平看來,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通過解放生產力,來達到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目的,隨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時,剝削和兩極分化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共同富裕也就隨之而生。
第一,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最大優越性的體現。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鄙鐣髁x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社會財富的積累,以此來消除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目的。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痹卩囆∑娇磥?,社會主義發展的目的就是通過實現全體勞動人民對社會財富的共享,以達到消除貧富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的目的。對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出強大的物質基礎,這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也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目的。
(二)共同富裕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發展
鄧小平反復強調:“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他看來,雖然物質文明是共同富裕的基礎,是共同富裕最重要的內容。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只有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人類社會才能不斷向前發展,社會生產力水平才能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才能不斷得到豐富和滿足,真正意義上的共同富裕才能全面實現。對此,鄧小平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須同時抓,同時發展。
共同富裕的實現離不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發展,二者缺其一,都無法實現人們的共同富裕的全面需要。一方面,物質文明的發展為精神文明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要想實現高度發達的精神文明,就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創造出精神文明發展所必需的物質文明基礎。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夠在滿足物質文明方面需求的同時,去發展自身的精神文明;另一方面,精神文明的發展反哺于物質文明的發展需要。精神文明可以激勵人們追求崇高的理想,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充分發揮人們的智慧去發展生產力,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總之,只有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發展,才能夠為實現全面的、真正意義上的共同富裕奠定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
(三)共同富裕是有差別的普遍富裕
鄧小平一再強調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這里的共同富裕,不是每個社會成員平均分配現有的社會財富,達到同等水平的富裕,而是一種消除貧窮,消除兩極分化的普遍富裕。在普遍富裕的基礎上,由于每個社會成員自身的綜合能力不同,對社會的貢獻度也不同,所體現出的社會價值也不同。所以,在財富的分配和占有上也必然存在著差別,即社會成員之間的富裕程度存在著差距。
所謂的富裕程度差距,并不是意味著違背了鄧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也不是意味著允許兩極分化的存在,而是社會歷史進步的必然要求。只有存在普遍富裕程度上的差別富裕,才能體現出入生價值的差異,才能調動人民群眾各盡其能、實現價值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才能推動社會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才能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實現社會成員的更高層級的共同富裕。
(四)共同富裕是由部分到整體的逐步富裕
共同富裕作為社會發展的目標,是一個由部分到整體的逐步富裕的過程。鄧小平指出:“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也正是為了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富裕起來,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p>
為了實現由部分到整體的逐步富裕,鄧小平指出:“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通過允許先富,不僅能夠起到示范作用,使未富起來的人和地區以此為榜樣,來激發他們追求財富的動力,調動他們生產的積極性,以便創造出更多的價值而后富起來,而且,先富起來的人和地區所創造的財富,為帶動后富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發展所必需的物質保障以及更多的發展空間與機會,幫助后來者走向富裕??傊?,由部分到整體的逐步富裕,是由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國情所決定的,符合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本方向。
(五)共同富裕是從低級共富向高級共富不斷發展的過程
人類歷史是一個不斷發展前進的過程,社會主義的發展亦是如此。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只要社會主義存在,共同富裕追求之路就不會停止。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夠發達,地區之間、人與人之間,還存在著貧富差距和兩極分化。對此,在當前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下,消除貧窮、消除兩極分化,解決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建成小康社會,這是現階段生產力水平決定的共同富裕要求,也是共同富裕的低級階段。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已有的低級的共同富裕程度就無法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必然會要求與之相適應的更高層次的共同富裕標準。因此,人類歷史在一定意義上是一部追求共同富裕的發展史,只要人類追求富裕的理想不湮滅,共同富裕將是一個由低級共同富裕不斷發展到高級共同富裕的永無止境的過程。當前,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二、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明顯的改善,國家的綜合國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同時,收入差距也在日益擴大,貧富差距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面對當前的嚴峻形勢,堅持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有利于防止兩極分化,有利于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有利于實現安定團結的和諧社會,有利于豐富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一)有利于豐富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對于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指出:“我們堅持社會主義,要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窮?!笨梢?,在鄧小平看來,共同富裕是與社會主義的本質連在一起的,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之路,這不僅是實現國富民強和人民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必經之路,更是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優勢、指導社會主義前進方向的必經之路。社會主義是共同富裕存在的必要前提,離開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將無法存在。反之,離開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將無法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是發展,通過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始終把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共同富裕目標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這樣,在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才能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發展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即共同富裕之路。
(二)有利于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為了快步實現共產主義,在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不適應的情況下,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嚴重破壞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低下,必然導致社會財富嚴重不足,只能實行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這種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不匹配的平均主義,結果就是產生社會的共同貧困,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對此,要想實現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就必須打破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平均主義,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一方面,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公有制經濟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支柱。發展公有制經濟,才能充分利用公有制經濟的主導地位,統籌各方資源,引導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多種所有制經濟朝著有利于社會主義的方向發展。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有利于國家利用豐富的物質財富,加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滿足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富裕奠定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
另一方面,要毫不動搖地鼓勵和引導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改革開放之前,由于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對于非公有制經濟進行了排斥和打擊,壓制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導致生產力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阻礙,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對于實現共同富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有利于打破公有制經濟的壟斷地位,形成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之間的競爭,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活力。非公有制經濟不僅增強了人民群眾勞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民眾通過合法經營先富起來,而且,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的有機結合形成了共生相長的關系,加快了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為帶動后富,實現共同富裕創造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即共同富裕的實現。共同富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條件,和諧社會的內容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物質利益關系的和諧,如果社會無法實現共同富裕,整個社會就會處于利益爭奪、兩極分化的狀態之下。在此基礎上,人們為了追求利益,甚至是為了生存,必然產生對立和沖突,最終使社會和諧的實現喪失物質基礎。由此可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必須以經濟基礎為支撐,通過實現共同富裕,使全體勞動人民共同占有生產資料,每個人都能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自由發展。只有這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在生產力水平高度發達和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基礎上,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社會。
(四)有利于防止兩極分化
鄧小平指出:“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社會主義財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在鄧小平看來,兩極分化與共同富裕是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要想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先富與后富之間的貧富差距必須保持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堅決杜絕兩極分化的出現,只有這樣,先富起來的地區和人才能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以便更好地激勵未富起來的地區和人產生動力,實現共同富裕。但如果先富起來的地區和人,沒有起到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沒有帶動未富起來的地區和人一起致富,就必然會導致貧富之間的差距拉大,兩極分化的出現。對此,要想實現共同富裕,防止兩極分化,就必須要求先富帶動后富,走共同富裕發展之路。
(責任編輯:付國英 王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