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決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經濟。實體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離不開金融業的鼎力支持,但資金空轉、炒錢成風等金融過熱現象使金融與實體經濟相分離趨勢日益顯現,實體經濟發展困難重重。因此,高度重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發揮,避免脫實向虛,成為當前重要議題。
關鍵詞:金融發展;實體經濟;對策思考
中圖分類號:F83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2921(2017)03-0092-05
收稿日期:2017-03-20
作者簡介:謝啟標(1963-),男,福建永定人,中共廈門市委黨校、廈門市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主要從事金融經濟,特區經濟研究。實體經濟良性發展是一國物質財富的命脈所在,也是綜合國力提升的堅實基礎,還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可靠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著力振興實體經濟”。經濟決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經濟,這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定律。同時,在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中,金融對于經濟發展的支持又處于核心地位,經濟尤其是實體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離不開金融業的鼎力支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調整、新舊動能轉換和轉型發展處于關鍵時期,經濟運行態勢雖然總體平穩,但是,金融與實體經濟相分離的趨勢日益顯現,實體產業“空心化”問題突出,實體經濟發展出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從未有過的困難。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處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高度重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發揮。著力強調金融對經濟的服務要重點圍繞實體經濟而展開,將服務實體經濟作為金融企業的發展之基和責任使命,確保金融產業與實體經濟的健康互動和協調發展。
一、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大現實意義
(一)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是新常態背景下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經濟經歷了三十幾年的高速增長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洗禮后,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下,經濟運行不容樂觀,GDP增長率從過去的兩位數逐步調整到6.7%左右,實體產業發展陷入困境,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全球逐漸失去競爭力,資本技術密集型等高端產業發展能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大量金融資本投向虛擬經濟領域,金融創新衍生出五花八門的“影子銀行”,金融投資明顯偏離實體產業,越來越多的金融交易在銀行或金融機構之間進行,“以錢生錢”的炒錢風氣越演越烈,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矛盾進一步凸顯。
基于實體經濟與金融產業之間明顯冷熱不均的現狀,我們要確保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效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從中等收入國家畢業并進而邁向發達國家行列,關鍵就在于能否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根基,能否充分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為經濟增長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因為歷史與現實都一再表明,金融發展固然重要,但再怎么重要,都離不開經濟這個基礎,離不開實體企業這個源泉,沒有經濟,沒有實體企業,金融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末。由此,不論市場經濟發展處于什么階段,金融只有多方面采取積極措施,重點支持實體經濟、實體企業,才能興旺發達,使經濟金融發展走上良性軌道。
(二)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是正確處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重要內容。金融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經濟活動總稱,其與實體經濟的關系,一方面表現為實體經濟對金融起基礎性決定作用。從金融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出,金融就是因為服務實體經濟而產生,并隨著實體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認為,產業資本的發展為金融資本的形成、發展提供了條件。即:在簡單商品經濟階段,實體經濟對金融的需求主要是貨幣媒介,當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企業生產不斷擴大后,貨幣和信用相互融合、相互滲透,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實體經濟進一步優化升級,金融業務不斷發展和擴大,金融工具和金融方式不斷創新。另一方面,金融對經濟的反作用,集中表現在其以優化資源配置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實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僅靠個人資本的積累是無法實現的,必須依靠銀行等金融機構來提供資金,而且金融資本不僅可以緩解產業融資困境,提高產業融資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優化實體經濟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結構升級,分散經營風險,增強發展后勁。
由此,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的這種相互能動作用,時刻提醒我們: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平衡與協調一旦被破壞,金融職能一旦出現明顯異化,則實體經濟將會喪失持續發展的能力,并直接威脅社會財富的形成和增長,損害經濟社會生活秩序,危及國家長治久安。[1]
(三)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是切實防范金融風險、有效避免金融危機的重大舉措。金融業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從某種意義上講,一部金融發展史就是一部金融風險防范的歷史。如果金融交易僅在行業內部自我循環和自我發展,脫離實體經濟而走得太遠,不僅對實體經濟是毀滅性的沖擊,金融業本身的發展也將形成巨大的危害。1929年-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起初即是由美國經濟在股票、債券等“經濟泡沫”的影響下迅速增長,使社會價值觀念發生逆變,投機活動盛行而引發。危機導致的生產大幅度下降,失業率急劇攀升以及對世界經濟的波及影響打擊都是前所未有的。歷史驚人地相似,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也是自美國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后,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導致多家大型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并進而演化成全球實體經濟危機。
與此相反,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努力把握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的平衡,最終成功減弱了亞洲金融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的深刻影響,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理論和實踐均提醒我們,在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而金融市場虛假繁榮初露端倪的時期,必須從戰略高度迅速扭轉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不足的局面,金融只有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己任,才能為自身的發展創造廣闊的成長空間和市場機遇。嚴重忽視實體經濟,沉湎于金融的虛假繁榮,只能重蹈經濟金融危機之覆轍。
二、目前我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熱、經濟冷”形成鮮明對比,炒錢風氣日盛。這幾年,我國為積極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實行了穩健的貨幣政策,廣義貨幣M2增長率一直保持在13%左右,社會流動性總的說來比較充足。但是,受投資渠道相對單一狹窄,社會閑散資金及熱錢投資賺錢欲望強烈的影響,加上資本“逐利”的本性,金融資本必然流向高收益行業和地區,致使各類投機性行為不斷涌現,投機性資本非理性膨脹。以房地產市場為例,近年來我國房地產價格一路高歌猛進,各大中城市地王頻現,出乎意料地超出百姓想象,與房地產市場長期占用大量資金不無關系。據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新增人民幣貸款中,45%是個人住房按揭貸款,還有更多銀行的錢拐了個彎流入房地產開發項目[2]。與此同時,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尚處于初期快速上升階段,遠沒形成世界創新創業中心,對資金資本的需求如饑似渴,但長期以來受制于金融業的乏力支持,以及地方經濟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使金融對實體經濟形成的投資擠出效應越來越明顯。由此,產業資本、民營資本、國有資本甚至居民儲蓄等不斷向虛擬經濟領域滲透,而實體經濟所需資金則不斷被抽離,不斷被邊緣化,導致市場發展實體經濟在效率和效益上根本無法與金融匹敵,從而使金融支持與實體經濟發展產生減效循環。
(二)實體經濟融資成本趨高,“馬太效應”嚴重。目前,我國實體經濟融資來源逐漸向多元、組合方向發展,一般來說有本外幣貸款、委托貸款、信托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和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等,不同融資方式的成本有所不同,但就企業獲得資金主要來源的貸款來說,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實屬偏高。從江蘇銀行業數據和企業反映的情況來看,多數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差普遍超過3.5%,農村金融機構甚至超過5%,企業貸款利率執行基率下浮的比率不足10%,多數是執行基準甚至上浮[3]。同時,金融資源投資分布極不均衡,其投資的重點多數是實力雄厚、有強擔保或有資產抵押物的國有企業和大中型企業,而迫切需要資金支持的廣大中小企業以及尚未形成規模和集群效應的高科技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由于企業規模小、可抵質押資產不足、財務制度待規范健全,金融機構基本是采取“慎貸”或“惜貸”甚至是不貸的策略。這些現象的產生固然與實體經濟這幾年進入轉型陣痛期、技術創新能力缺乏、盈利水平與增速不理想、整體效益水平欠佳有關,但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不到位、金融管制過多過嚴也難逃其咎。正是金融資本熱衷于“自我循環”和“自我擴張”,金融追求價值增殖的功能凸顯,使投機邏輯壓倒生產邏輯,實體企業和實體經濟艱難前行。
(三)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結構不合理,銀行信貸路徑偏窄。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金融支持實體企業、實體經濟需要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等方面下大功夫、真功夫。但是,從實際情況看,目前金融發展尚未在這方面充分發揮作用,主要面臨結構性不匹配的問題。具體說來,一是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例失衡。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這兩種融資方式各有優劣、相互補充,兩者在效率方面也沒有太大的區別,而且不同國家往往由于歷史傳統和發展階段的不同而各有側重。我們的問題在于間接融資在實體經濟融資結構中占據絕對高的比例,甚至高達80%以上,而債券股票等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占比則不足兩成,遠低于發達國家65-75%的現狀[4]。這一高一低,反映出企業財務杠桿率過高,金融風險過于集中,市場機制配置金融資源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功能弱化。二是銀行表內和表外業務增長失調。近幾年以來,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和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等銀行表外業務年均增速遠遠高于銀行表內業務即本外幣貸款增速,但是經濟仍然不溫不火,這表明“資金空轉”現象絕不是社會傳言。正是一些容易獲得貸款的大企業,將銀行資金變成“理財產品”、“信托”、“券商資產管理”等,輕松逃避監管,使大量銀行資金未真正服務于實體經濟。三是正規金融與民間金融發展失序。數據表明,實體經濟獲得融資的渠道主要依賴于以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主的正規金融,而以服務中小微企業為主的民間金融發展步伐仍然太慢。
(四)金融創新不足,金融中介服務發展滯后。轉型時期,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十分復雜。一般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等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與之匹配的金融創新,以拓寬融資路徑,降低投資風險。而我國現階段金融創新的品種、渠道和內容都有待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金融工具的同質化也十分嚴重,根本無法滿足實體經濟多元化需求。相反,P2P、“影子銀行”等非正規金融創新卻十分泛濫,但這些脫離實體經濟發展需求且徘徊在監管體系之外的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又將帶來巨大的風險隱患。因此,我們必須對金融業務流程乃至經營模式等進行全方位地再造和創新,以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績效。同時,金融發展有自己特有的規律,但要和實體經濟規律結合起來,而且實體經濟的規律永遠都是第一性的,這就要求金融從業人員一定要熟悉產業變化、產業發展規律以及實體經濟運行的風險特征。可現實情況卻是,多數金融機構工作人員由于專業、知識結構的限制,對產業、行業的特征及發展趨勢一知半解。由此,信息不對稱條件下,迫切需要金融服務中介組織來疏通金融與實體企業之間的信息傳遞渠道,而我國目前規范且具有良好信譽的金融中介組織卻鳳毛麟角,這無疑給金融資本與實體經濟的對接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
三、加大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力度的路徑思考
(一)堅持金融發展必須立足實體經濟的方向,實現金融供給主動對接實體經濟有效需求
一是要深刻認識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共生共榮關系。金融業是社會分工中專門經營借貸資本的特殊企業,本身不具有價值增值功能,其利潤主要來源于對實體經濟創造的剩余價值的再分配,可以說,一切脫離實體經濟要求,片面追求金融自身發展的經營理念,都會導致經濟和金融的泡沫。這一點,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經濟金融危機已經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因此,只有金融和實體經濟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才能實現彼此間的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
二是加強金融宏觀調控,促進金融供給與實體經濟需求有效匹配。金融行業要牢牢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要特征,進一步強調金融的首要功能是支持實體經濟而不是價值增殖的自我循環,著力點在于將有限的金融資源更多地流向產出效率高、增長潛力大、發展前景好的實體企業;要積極順應國家戰略和經濟結構調整方向,優化發展戰略、管理機制和業務模式,有效配置金融資源,增強金融服務能力。要加強與政府溝通,深化與企業合作,通過完善內控機制,高度警惕各種脫離實體經濟和過度金融化的苗頭,及時管控潛在的各種經濟金融失衡和金融風險。
三是完善機制保障,走活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盤棋。深入推進金融領域簡政放權,不斷強化以市場為導向的金融制度理念,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加大金融泡沫擠出的制度執行力度,從源頭上遏制金融企業的非理性盈利沖動;積極探索體制機制創新,在恪守金融基本規則的前提下,不斷豐富和優化支持實體經濟的方式,進一步拓展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建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科學評估制度和激勵機制,綜合施策,逐步降低非金融類企業杠桿率,最大限度地激發各類金融市場主體的活力。
(二)不斷優化金融資源配置,著力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優化配置金融資源,首先要堅持國家宏觀調控及產業政策導向,遵循經濟轉型發展的一般規律,深入實施“有扶有控”的差異化信貸政策,盤活存量、用好增量。既要引導和推動重點領域、行業及項目的轉型和調整,又要將部分資金從低效落后行業或淘汰領域退出,將有限的金融資源投入到全要素生產率更大的實體企業,加大對創新能力強、創造財富多和去產能去杠桿企業的支持力度。其次要堅持信用規則,嚴守風險底線。現代金融是在信用貨幣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沒有信用,就沒有金融資源,當然更談不上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絕非無原則而是有一定條件的,這就是“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違背信用規律,現代金融將蕩然無存。再次要嚴格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對于金融發展過程中各種脫離實體經濟的非理性投資和過度金融化的苗頭,必須保持高度警惕,并通過有效的金融監管機制,加大金融泡沫的擠出力度,及時防范金融失衡和系統性風險。
實體經濟融資成本較高問題,一方面要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利率市場化不是利率在市場上完全“自由化”,而是通過央行確定的市場基準利率體系來影響市場利率水平。為此,應進一步培育商業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和貸款基礎利率(LPR),提高Shibor和LPR在金融市場利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健全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逐步擴大負債產品的市場化定價范圍,形成完整統一的資金收益率曲線,完善市場利率體系。[5]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實體企業信息平臺、信用評價、融資擔保和風險共擔體系的建設,健全金融服務中介組織,著力解決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創新融資還款方式,規范金融服務收費,切實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信用成本。
(三)踐行創新發展理念,增強金融產品供給,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質效
一是金融創新應立足于實體經濟發展的需求。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創新極其重要,但必須準確把握其創新的量與度,一切脫離為實體經濟服務這個基本功能的金融創新,終將引發金融風險的劇烈爆發。因此,不論是經營模式創新(如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推廣運用),還是圍繞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新技術發展而帶來的服務模式創新(如互聯網金融),或者是金融衍生產品創新,都應當以實體經濟的需求為基礎,充分考慮實體經濟的風險承受能力,否則,不僅融資效率提高不了,反而嚴重影響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是積極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著力拓寬直接融資渠道。與間接融資相比,直接融資不僅具有成本優勢,而且有助于生產要素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穩定發展。為此,應加快主板、創業板、中小企業板等市場體系建設,創新股權交易市場,建立股票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健全完善信息披露、強制分紅、保護中小投資者、退市機制等政策規章,支持發展各類資產證券化業務;進一步擴大債券市場融資規模,放寬企業發債限制,完善債券發行中介配套服務,推動債券市場產品創新;適時組建民間資本管理公司,放松對非金融機構信用活動的限制,豐富和優化民間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方式。
三是大力推進綠色金融發展。綠色發展是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理念,綠色金融作為一種市場化的制度安排,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金融行業要做好綠色金融的制度安排,加強綠色信貸人才隊伍建設,優化內部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從激勵和約束兩方面著手,建立有利于發展綠色信貸的長效機制,積極發展綠色信貸,把更多的社會資金配置到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上,促進經濟結構更加綠色化、低碳化。
(四)深化改革,創新服務,努力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一方面要加快推進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建設。在如何正確處理金融支持與實體經濟發展的關系上,地方政府是可以有所作為的,而區域金融中心建設就是最好的平臺。正是區域金融中心的資金匯集、人才聚集、信息披露、風險管理等功能,使之能有效打通金融和實體產業之間的循環,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為此,應加強對地方金融創新和發展規劃的領導,整合區域金融組織體系,構建互補型金融集聚組織網絡和區域金融協調發展系統;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培育地方資本市場,推進融資方式創新,改善中小企業社會服務體系;加快區域金融信息平臺建設,組建地方金融控股集團,提升金融集聚的輻射能力和擴散效應,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協同發展。
另一方面要堅守風險底線,全力維護金融穩定。金融機構應加強公司治理建設,做好信貸資產分類管理,提高對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的管控能力,著力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產能過剩行業、房地產金融等重點領域風險,助推實體經濟去杠桿,有效避免資產價格泡沫的膨脹。建立資金流向監控系統,強化各類非標債權業務治理,完善表內外業務統一授信管理,加強對跨市場、跨行業、跨機構交叉風險的監測、識別和預警,對資本的異常流動予以高度警惕,切實提高風險管控能力。建立金融風險共擔機制和銀政企信息對接平臺,定期不定期對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面臨的風險進行評估檢測,積極探索資產證券化、貸轉債、貸轉優先股等方式,化解不良資產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確保金融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鄭鈜.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制度創新邏輯[J].中國發展,2016(01):25-29.
[2]歐陽浩,王觀.銀行的錢豈能“虛投空轉”?[N].人民日報, 2017,02,13(18).
[3]吳清等.“十三五”江蘇推進地方金融改革的思路與對策[J].決策參閱, 2015(18).
[4]高玉偉.促使資金有效流入實體經濟[J].中國金融,2015(07):45-46.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Economy
Xie Qibiao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Xiamen Municipal Party School,Xiamen,Fujian 360127)
Abstract: Economy decides finance and finance reacts to economy.Sustained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cannot do without strong financial support,but the funds idling,speculation money atmosphere,financial overheating to finance and the real economy phase separation trend are increasingly apparent,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economy are on the rise.Therefore,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function of the financial services to the real economy to avoid the reality of the virtua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Key words: financial development;real economy;countermeasures
責任編輯:梁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