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素有衣冠古國之美譽,儒道互補是數千年來中國思想的一條主線索。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結構、藝術理想、審美興趣上起著重要作用。儒家思想對中國服飾文化的影響主要在中國人“天人合一”、中庸的服裝審美意識,其道德對服裝審美意識也有重大影響。
關鍵詞:儒家;思想;服飾文化
1、儒家美學思想與中國人“天人合一”服飾審美意識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粹,不僅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中庸情結,而且構成了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核心內容。“天”指的是自然,“人”指的是人文。“天人合一”是儒、道兩家都認可的哲學觀,肯定了人與自然的統一性,肯定了人與自然的交融性。雖然儒、道兩家都講人與自然的和諧,但道家著重強調人的自然屬性,而儒家更強調人的社會屬性,認為人之所以異于其它動物,就在于人類社會建立了有別于自然的文明準則,人的社會屬性要高于自然屬性。“天人合一”這種觀念在服飾設計上,它表現為將外在自然的服飾人性化,使其具備與人的情感、道德理想相呼應的屬性。無論是設計者還是使用者,都是通過服飾來表達對美好道德的向往和稱頌,并使服飾達到人與社會整體的和諧美,充分體現了儒家的中庸哲學思想。
2、儒家道德觀對中國服飾文化的影響
首先,“君子之德”是上層社會男子的道德標準。“君子”是與“小人”相對而言的。君子指社會地位高和有道德的人;小人指社會地位低和無道德的人。君子服飾的基本準則是“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即必須按禮法的規定穿戴,既不僭上,也不逼下。以此為原則,形成了一系列貴族男子服飾的規范。其中,不但有如何穿戴的問題,有些服飾形制本身也被注入了道德的內容。甚至對待服飾的態度也與道德有關。
其次,陰陽相濟的傳統觀念來自中國的易傳。男為陽、為主,女為陰、為附,是倫理中的重要關系。無論是皇室貴婦還是小家碧玉,都不能不屈從于君權、父權和夫權,一切都要服從男子、取悅男子,這就是“婦德”的核心。婦女服飾的道德規范也不能例外。上古時期婦女的服飾與“節操”相聯系,強調婦女對男子的從屬地位。無論是孔孟還是道學家,都強調婦女的“節操”,甚至視為“婦女第一德”,將其提到與生命等同的高度。古代往往還以服飾掩蓋婦女的形貌,達到“存天理、滅人欲”的目的。中國婦女服裝自古代至近代多為寬松型,直線裁剪很難說合身不合身,為的是減弱身體的曲線。女子在酷暑季節也要穿三重衣,不露肌膚、不顯輪廓。另外,在古代“男女不通衣裳”,這進一步明確尊卑之分。
再次,忠孝是儒家倫理道德觀念的本元思想,又以孝為核心。正如《孝經》所說:“夫孝,德之本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中華民族是個極重血緣親情的民族,在“家國同構”的宗法社會里,家以父為最高主宰,國以君為最高主宰,作為子和臣必須順從,因此對父母孝順,對君忠順,才附合儒家的道德標準。同時,又必須以“善事父母”為人生中的大事。“善事父母”首先要有子孫繼承祖業,其次是盡贍養父母的責任,第三是要保全自己的身體,因為是父母所給。圍繞“孝”和“忠”的觀念,中國的服飾形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形式。有的是將忠孝觀念滲透到文化內涵中去,有的則是將“忠孝”標簽貼在服飾上。
3、儒家的藝術思想與中國人中庸的服飾審美意識
情景合一是藝術創造活動中個體情感與自然風景的統一,景被看作情中景,情被看成景中情。中國藝術在情與景之間選擇了一條中庸的道路,情景合一這種和諧的藝術論,是中國人中庸思維方式在藝術領域的杰出體現。在藝術創造上,它使得中國的藝術意味雋永,真正做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服飾作為一種審美客體,自己并不能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它必須與使用者重新組配。換句話說,必須與使用它的人體重構,形成新的審美對象,表現出整合后的、全新的視覺形象,這樣才能顯示服飾的光彩。服飾的重組表現在如下的幾個層面:一是色彩重組。服飾色彩必須遵循原色、間色、復色和補色的形成規律,講究色相、明度和純度,處理好色彩的對比關系,把握主題、主旨的變化,實現整體的協調性。二是服飾之間的重組。由于地域文化的影響,人們的著裝形成了傳統的搭配形式,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在領、袖、三圍以及襟、擺、扣等項之中存在固定的比例關系。同時,穿什么樣的服裝,就要求什么樣的鞋帽與之相搭配。三是服飾與環境的重組。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之中,服飾必須與之相匹配,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協調關系。四是服飾與人體的重組。服飾應該與穿著者的年齡、性別、身份及愛好、審美要求一致,結合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服飾是形象再造型的藝術,它的美只有與人體協調重組才能得以實現,它的協調恰恰體現了情景合一這種和諧的藝術理念。
總的來說,儒家美學是在部分肯定人的主體情感的前提下,將個體情感更多地賦予社會性的意義和使命感,這種對于道德的充分重視使他們的美學觀帶有非常強烈的道德上的“善”的內容,都在中國后世士大夫直至平民的靈魂里刻下印記,而后世子孫周圍的人造自然,即設計所創造的物質環境,無一不以體現這些儒家先哲的美學原則為基礎,并對他們的后來者繼承前輩事業的行為進行著一種無聲的潛移默化的鞏固和鼓勵。
參考文獻
[1]藝術與設計[J].2011.05
[2]肖文陵,李迎軍.服裝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中國文化概論, 王寧 主編 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4]華夏美學, 李澤厚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5]先秦諸子的文藝觀, 張少康 上海文藝出版社
[6]設計學概論, 尹定邦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7]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 吳山 主編 江蘇美術出版社
作者簡介:崔靜 (1991-), 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6級研究生 專業為視覺傳達設計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