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嬋
摘要:實現大學生就業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它為國家和社會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另一方面,它是大學生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必要途徑。然而,隨著社會發展,我國大學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勞方市場供過于求這一局面久居不下,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了。因此,加快大學生就業保障制度建設不僅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奮斗目標,還是出于促進教育公平、保證社會良性運轉的重要舉措。這不僅是貫徹落實“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題中之義,還是發展知識經濟、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保障制度;建設
1大學生就業現狀
1.1就業人數增加
根據分析搜狐數據可知,2000年的畢業生人數為107萬;而截止到2017年畢業季,將有高達765萬畢業大軍涌入人才市場。逐年激增的畢業人數和增長變化緩慢的人才需求模式之間構成了難以調和的矛盾,這就導致大學生失業人口的不斷增加和就業率的逐年走低。此外,存在相當一部分應屆大學畢業生未能在當年實現就業,因此大量往屆畢業生的存在就使得擇業人口基數再次變大,就業競爭因此變得更加激烈了。
1.2供需矛盾深化
通過分析可知,部分高校存在專業類別與課程項目設置不合理的弊病。一味將學科設置參考標準的重點放在自身學科尖端建設上而缺乏必要的社會關照,或盲目采取簡單的大類平臺教育而缺乏量體裁衣的專業分流意識,這都會導致本科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脫節,進而增加了部分學生的就業難度。此外,隨著經濟結構轉型步伐的加快,文史類與理工類學科呈現出冷熱分明的極端化狀態。相比歷史、考古等專業,計算機、生物工程類專業擁有更廣闊的就業市場和更旺盛的人才需求。
1.3條件不匹配
通過分析社會現實狀況,不難發現以下問題:以工資標準和工種難度二者之間的權衡作為考量依據,部分用人單位對低學歷、低薪資的畢業生興趣更大,而對較優質畢業生則不予聘用。此外,對于已成功實現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而言,編制的有無、工種的高低、薪酬的多寡等因素都無時無刻不刺激著他們跳槽的欲望。因此,倘若在畢業生簽約率的統計基礎上加入就業滿意率和就業時間長短這兩個新要素,可以想見我國就業市場局面必將更加嚴峻。
2大學生就業保障制度內容
有效保障大學生就業離不開政府、學校與社會三者的通力合作。具體來說:
2.1完善就業政策
就政府而言,一方面,立足于我國現存的“以市場為導向、勞資雙方相對自由”的整體就業格局,政府應適當采取宏觀手段,如通過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進而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通過增加用人單位補助金額從而激發用人市場活力等,最終實現擇業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利益均衡。另一方面,政府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切實保障擇業者信息渠道的暢通和競爭平臺的公正,保障就業者的合法權益,并同時為待業(失業)大學生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
2.2完善服務體系
就社會而言,首先,社會服務部門應注重搜集相關就業信息,著力疏通就業信息渠道,為擇業者提供公開透明的信息平臺,保證相關就業信息得以及時準確地發布。其次,應通過設置相關的課程和培訓進而匡正大學生擇業觀和提升其能力。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這類課程的設置應具有針對性,結合不同擇業者的自身需求安排不同內容,切不可“一刀切”。再次,社會服務部門應切實治理目前市場上所存在的“中介”亂象,嚴格核實中介身份,依法審核營業資格,同時注重培養大學生的防騙意識,在確保中介正確發揮其作用的同時將大學生受騙風險降到最低。
2.3提供就業指導
就學校而言,應扮演好大學生“從象牙塔到社會”這一過渡階段的引導者角色。學校應注重“就業指導課程”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樹立以人為本、服務學生的正確教育觀念,幫助大學生形成對自我的完善認知和對角色的準確定位。此外,學校應重視起實習經歷對于學生的巨大價值,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教學計劃,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令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前提前感受社會,從而對未來有更加清晰地把握。
3 大學生就業保障建設展望
立足于我國大學生就業現狀這一現實基礎,筆者將從實現大學生就業的意義和為實現從大學生就業而提出的建議兩個方面展望未來。
3.1意義
首先,實現大學生就業是避免教育資源浪費和對口人才流失的必要舉措。隨著全球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創立相對公開的就業市場、公平的工作條例和公正的競爭平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優質生源為避開國內就業壓力而轉向國外這一人才流失現象。此外,“學以致用”是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完善就業機制、凈化就業市場,同時提升大學生自身競爭力,合理配置人口和資源,無不是出于避免“專業不對口”這一現象的長遠舉措。其次,幫助大學生就業還有利于實現其人生價值。很多大學生將就業作為求學的最終目的,幫助這部分大學生順利就業既能增強其自身認同感,提升自信心與意志力,同時有利于避免部分大學生因長期失業最終形成“去社會化”人格。最后,實現大學生就業有利于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為勞動市場注入新鮮血液可以避免其因僵死化的人員構成而出現的發展停滯等現象。同時,良性競爭機制也是激發全社會活力與動力的重要源泉。
3.2建議
截止到現在,我國大學生就業保障制度還存在不足之處。一方面,應嚴格實行有效的監督機制,肅清就業市場信息渠道不透明、中介亂收費等固有亂象。政府應在不妨礙自由競爭的前提下適當發揮宏觀調控手段,以其話語強制力杜絕損害大學生利益現象的出現。另一方面,應推動創新型改革,通過合理借鑒國外新型就業機制解決國內現存弊病。同時,應加大對冷僻專業門類的扶持力度,確保大學生擇業平臺的公正性。
參考文獻
[1] 羅立滿.大學生就業問題與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的構建[A].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
[2] 馬廷奇.大學生就業保障制度的實踐困境與創新路徑[A].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
[3] 馬廷奇.大學生就業保障制度建設與政策創新[A].高校教育管理.2014(09).
[4] 錢云.社會轉型期如何構建大學生就業創業保障機制[A].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06).
(作者單位: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