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慧云 王興山
摘 要:本文通過對蘇中地區兩個村落的調研分析,發現旅游業對于農村空心化有明顯的緩解效應。旅游業主要通過直接創造就業崗位、改變產業結構、提升基礎公共服務等幾個方面創造農民本地就業生活的拉力。另外,旅游業的季節性、社區參與不足和關于游客需求導向等問題,會影響這種緩解效應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旅游業 農村空心化 緩解機理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9(a)-054-02
1 問題的提出
1.1 農村“空心化”的界定
自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國家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不斷加快,農村勞動力不斷向非農業轉移,許多地區的農村出現“人走屋空、土地荒廢、空巢老人”的現象,“農村空心化”這一詞語出現在了大眾傳媒中。這一現象和問題也自然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逐漸成為農村相關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很多學者對“農村空心化”的概念都進行了較為成熟的界定,綜合來看,前人主要是從地理學與建筑學、經濟學和人口學三個維度對“農村空心化”進行界定。在地理學與建筑學方面,劉彥隨認為,農村空心化是由于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舊以及城鎮化引發的“人走屋空”,導致村莊用地規模擴大閑置廢棄加劇的一種“外擴內空”的不良演化過程[1]。更多的學者是從經濟學、人口學方面進行界定,如王進業、張軍認為“空心化”主要是指隨著農村大量的勞動力外出打工,農村出現人才缺失、資金流失、土地拋荒、組織渙散的現象[2]。周祝平認為農村空心化是隨著農村年輕勞動力大量轉移到城市,促使農村人口特別是青壯年人口比例下降,農村剩余的大多數是老人、婦女和兒童的獨特現象[3]。從上述定義不難看出,農村空心化,不僅包含農村要素(如農房、勞動力、資金、土地)的數量變化,也包含這些要素的結構性改變。在本文研究中,筆者將這兩方面的改變均加以考慮,并擴充考慮更多的農村要素,在本文語境中,“農村空心化”是指在不斷推進的社會城市化轉型過程中,由于農村人口持續向城市轉移,進而導致農村包括勞動力結構、產業結構、村莊規劃建設、公共服務等整體功能發生變遷的動態過程。
1.2 農村空心化的治理
我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農村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國民心理感知都具有特殊性,因此,“農村空心化”這一動態過程在國民語境和學界研究中都似乎具有了負面含義(農村空心化在學理和倫理上的是非探討不在本文研究范圍),關于農村空心化治理的理論和實踐都有很多。如薛力、劉洪彪、劉立新和張沖、張志勝、許彥彬等學者就提出要從文化建設、鄉村規劃、農村干部培養、土地流轉、農村管理體系重構等途徑治理農村空心化問題[3-7]。
目前,鄉村旅游業在很多地區快速發展,旅游業勞動密集性、人才門檻低、附加值高、產業帶動能力強等產業屬性對于吸引農村勞動力就業、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功能方面都具有天然的優勢。然而,相較于前述其他治理途徑的研究,目前關于旅游業對農村空心化緩解作用的內在機理研究較少。在本文中,筆者選取江蘇中部地區兩個典型村落,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嘗試分析旅游業對農村空心化的緩解途徑和機理,為我國農村空心化治理提供理論參考。
2 研究區概況及研究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筆者選取了位于江蘇中部興化市兩個自然村落——坂倫村和東旺村作為研究對象。兩村落位于里下河地區,歷史上都是傳統的農業村落,在20世紀90年代,均出現明顯的外出打工潮,村落里都出現了嚴重的老人兒童留守、土地拋荒、農舍廢棄等典型“空心化”現象。隨著新世紀以來興化垛田油菜花帶動的旅游業發展,因毗鄰千島菜花風景區的天然優勢,東旺村出現了明顯的勞動力回流、外資引入、鄉村基礎設施改造提升等逆空心化過程,村容村貌大為改觀,空心化緩解較為明顯。
筆者對這兩個村落進行了翔實的問卷調查和深入的訪談,收集了大量一手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深入挖掘分析,來探討旅游業對緩解農村空心化的途徑和機理。
為方便表述,下文中用“傳統村”來表述未發展旅游業、仍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坂倫村;以“旅游村”來表述已發展旅游業,村容村貌發生明顯改變的東旺村。
3 結果與分析
3.1 傳統村與旅游村空心化程度的差異
通過對兩個村落的實地調研,發現傳統村在前述農村空心化的各個維度上均比旅游村要嚴重。
在空心化的基礎維度勞動力結構方面,兩村落差異明顯,其中傳統村中18~60歲勞動力僅有7人,占比8.21;而旅游村為109人,占比24.66%;與之相對應的,這兩個村落18~60歲勞動力流出方面,傳統村為55.65%,旅游村為40.45%。
在產業結構方面,傳統村從事傳統農業的人數為65.8%,而旅游村為42.8,產業結構提升明顯。
在鄉村基礎設施方面,傳統村僅有幾年前政府撥款修建的簡單水泥道路,無停車場、路燈等公共照明;公共廁所及垃圾桶等公共設施缺失,村民仍然使用自家旱廁,垃圾自主堆放。而旅游村則有高等級公路直達村落,村里道路全部硬化,道路兩側公共照明、綠化帶完整,村落有公共停車場兩處,多處垃圾桶進行垃圾統一收集處理,公共廁所、下水系統完善。
在公共社會服務方面,兩村落相差無幾,醫療教育單位均缺失,就醫、子女教育問題都需要到城鎮解決。唯一不同的是傳統村落基本醫療保險由村民自己承擔,旅游村基本醫療保險由政府統一解決。
綜上所述,在各個子維度上,傳統村的空心化程度均比旅游村更為嚴重,旅游業對于農村空心化有明顯的緩解作用。
3.2 旅游業緩解農村空心化的機理分析
3.2.1 旅游業與農村人口空心化
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能夠為所在村落的勞動力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使農村勞動力能夠就地就業,減少了勞動力外流的根本動因;根據D. J. Bagne修正的人口學“推-拉”理論[8],旅游業帶來的直接就業產生了勞動力的“拉力”,成為緩解農村人口空心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此外,鄉村旅游業的就業崗位,大多對于職業技能要求較低;且由于其勞動特點,對于女性更為偏好,因此為大量農村婦女提供了就業崗位,使農村婦女勞動力能夠就地就業。這種農村婦女的就地就業,直接緩解了農村空心化帶來的“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問題,且由于婚姻家庭的關系,對于其配偶——農村男性勞動力,也產生了一定的“拉力”,間接減少了農村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距離、時長。
3.2.2 旅游業與農村產業結構
在鄉村旅游業發展之后,大量游客的進入,使得農村產業選擇由單一的經濟效益導向逐漸轉變為游客需求與經濟效益雙導向,使得農村的三種產業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在第一產業方面,由于游客游憩體驗和觀光的需求,農村的傳統農業向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發展,傳統農業門類也由單一的種植業向種植業、養殖業、林業等多元化農業發展。在第二產業方面,由于游客對于優質自然社會環境的偏好,外向型工廠式加工業向內需型手工業轉變,增加了就業崗位、提高了職工收入,并減少了現代工業對農村自然環境的污染。而第三產業更是得到了長足發展,住宿業、餐飲業、零售業等發展迅速。農村產業結構由原來的一產為主,逐漸向三產為主演變。
3.2.3 旅游業與農村基礎設施
大量游客的進入,使得良好的自然環境、方便的基礎服務在農村地區轉變為剛性需求,為了贏得更大的旅游市場,農村地區會通過外資引入、政府扶持、本地投資等多種方式,提升本地基礎設施水平。本次調研中,旅游村的道路、給排水、公共照明、衛生設施等,都是為了滿足游客需求、旅游要求而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上述產業結構的轉變、基礎設施的提升,增加了本地農民尤其是青壯年農民對家鄉的認同感,增加了本地就業生活的信心。本次調研中,大量18~35歲的青壯年認為,在就業崗位增加之外,本地交通便利程度的提升、現代零售業如超市、現代游憩產業如餐廳、休閑廣場、游樂廳等的設置,是他們選擇本地就業的最重要動因。
3.3 旅游業緩解農村空心化的不足
3.3.1 旅游業淡季導致農村季節性空心化
旅游業的淡旺季之別,是旅游業的重要特點,在本研究區表現的更為明顯,本次研究中的旅游村其核心旅游資源是里下河地區的垛田油菜花,雖然經過地方政府的推廣和扶持,本地油菜花大多已改種為花期長的品種,但每年仍只有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在非油菜花開期間,其他旅游吸引物缺乏,導致旅游村游客市場季節性變動極大,旅游季節較短。在非旅游旺季,大量本地居民仍舊選擇外出務工,使得旅游村出現明顯的“季節性空心化”。
3.3.2 居民收益比重低導致社區參與不足
旅游業對于基礎設施的要求較高,而基礎設施的改善需要大量資金,因此大多數鄉村旅游業的初期發展均依靠外資的引入,而這就導致了農民話語權和收益的降低。在本次調研中,有不少村民并不滿足于旅游業帶來的經濟收入增長,對于旅游業總收入和本人收益之間的差距頗有微詞,從而對旅游業的發展并無明顯的信心和興趣。這種情況,勢必影響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旅游業對農村空心化的緩解作用也存在能否持續的疑問。
3.3.3 游客需求導向對農民需求的影響
前文提到,旅游村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的提升明顯,這一方面滿足了游客需求,也提高了本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然而,鄉村旅游業發展中對游客需求的過度重視也導致了對本地居民一些生活需求的忽視。在本次調研中,道路交通、公共衛生等游客與居民能夠共享的公共服務確實得到了很大提升,而對于一些本地農民需求較大、游客幾無需求的公共服務,提升非常有限。如教育和醫療服務,旅游村發展至今也沒有得到任何提升,本地居民仍然需要將子女送往城鎮解決教育問題,為了優質的教育資源,甚至把子女送往大城市,成年人也因此到大城市就業生活;醫療同樣如此,這都形成了農民外出的推力。
隨著村民經濟收入的增加,社會福利、教育與醫療資源,在農民居住地、工作地的選擇中越來越成為重要因素。如果旅游業不能提升這些方面,其對農村空心化的緩解作用將會越來越低。
4 結語
通過本文的實證分析,旅游業對于農村空心化現象的緩解途徑主要有就業、經濟效益、基礎公共服務等,這幾個途徑相互促進、相互作用,對于農村空心化現象有明顯的緩解效應。
然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生活訴求出現新的變化,農民外出務工出現新的推力,鄉村旅游業需增加社區參與程度、改善季節性缺陷、重視農民新需求、滿足農民新訴求,增加新的拉力,緩解新的推力,才能更好地、持續地緩解農村空心化,從而推動新形勢下的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 劉彥隨.中國農村發展研究報告——農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J],科學出版社,2011(15).
[2] 王進業,張軍.“空心村”綜合征[J].農村展望,2003(1).
[3] 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現象及其對策探討——以江蘇省為例[J].城市規劃,2001(6).
[4] 劉洪彪.新農村建設中“空心村”的整治[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5).
[5] 劉立新,張沖.農村空心村現象及原因分析——以淶水縣為例[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11(3).
[6] 張志勝.土地流轉視域下“空心村”治理.新視野[J],2009(2).
[7] 許彥彬.人口學視角下的空心村治理研究[J].西北人口,2012(5).
[8] D. J. Bogue. The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M]. U.S.A. Free Press,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