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博
摘 要:在碳稅與管理激勵存在的條件下,如企業擁有低碳技術,最優選擇技術轉讓方式的問題即為本文研究的重點問題。本文通過數量競爭模型、討價還價模型的應用,假設低碳技術被雙寡頭市場中的某企業所擁有,探討具體技術許可方式的優劣,確定最優選擇的結果。
關鍵詞:碳稅 管理激勵 技術許可方式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9(a)-182-02
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環境污染的控制工作,為能盡快達到控制目的,我國實施了環境稅政策,盡管環境稅一定程度上發揮了應有的積極作用,但由于其對環境因素并未充分考慮,實現社會成本定價,因而要將環境稅的涉及面擴大,讓其將社會成本與污染外部性盡量反映出來,真正將其環境保護作用發揮出來。從歐盟經驗可知,碳稅是最佳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碳稅條件下,企業必須要大力研究低碳技術,以促進自身的長久發展。不過,從我國企業低碳技術專利申請狀況來看,數量并不多,由此一來,企業將十分注重低碳技術獲取時的技術許可方式。此種背景下,本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管理激勵與技術許可方式分析
促進經濟增長因素中,關鍵性的即為技術進步,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取主要依賴于科技創新或具備創新優勢。企業所擁有的創新技術,不僅節約了成本,同時,生產產品后所得到的效益是非常巨大的。企業競爭優勢要想持續存在,必須要開展自主研發,不過,自制研發需投入較多的成本,且研發時間較長,加之不確定研發成果應用前景,因而此種策略的實際應用受到限制[1]。隨著逐漸的完善專利保護制度,企業技術領先優勢保持方法開始轉變為向獨立研發機構購買技術成果。所謂專利制度,是指在確定時間段內,專利技術的擴散由所有者控制,以獲取收益,激勵技術創新。在獨立研發機構中,專利所有者將其創新成果許可給企業,企業以此作為創新技術,獲得理想的收益。早期時,專利許可文獻僅對傳統經濟理論做出考慮,認為企業單標是單一的,即追求利潤最大化,但現代企業制度表現出所有權分離于控制權,對于管理者利益、管理者與所有者的關系開始關注,由此代理問題產生,管理者為使所有者利益一致于管理者,需要設計激勵機制。
管理激勵條件存在前提下,最優選擇技術轉讓方式問題為首先需要分析的問題。多項研究指出,管理層激勵并非僅僅是為了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如利潤、銷售額、企業績效等變量通常包含在管理者薪酬中,在寡頭市場中,委托人以競爭情況為參照,將激勵契約因子選擇出來,促使他們在外部市場中的進取心更大。對于最優技術許可方式,傳統費用均衡條件下,非重大創新技術運用固定費用許可方式時,獲取的收益要大于單位費用許可方式,原因是后者促進生產者邊際生產成本增加,從而降低生產效率。在雙寡頭壟斷產業中,專利所有者采用單位費用許可方式,獲取的收益要多于固定費用許可方式。
2 考慮碳稅條件下企業管理激勵及技術許可方式
近年來,我國大力號召節能減排,并積極地推行碳稅政策,此種背景下,企業如果擁有低碳技術,那么究竟何種許可方式為最優選擇成為研究的重點,基于此,本節對碳稅及管理激勵存在條件下的最優技術許可方式做出探討。
2.1 構建模型
經比較,Q1均衡結果要小于Q2的均衡結果,由此得出結果,管理激勵作用下,會增加產品總產量,降低價格。
2.2 管理激勵
假設,企業1在技術創新作用下,低碳技術獲得,碳排放強度降低,繳納的碳稅減少,c-ε為此時的產品單位成本。若技術許可不存在,因較多降低成本,市場被企業1壟斷,企業2無法在市場中繼續生存,只能被迫退出,即q2為0;若管理激勵不存在,由公式(2),a-c的差值即為ε,如果ε比a-c的差值大,或與差值相等,企業2也會退出市場[3]。管理激勵存在條件下,根據公式(3),ε≥1/2(a-c)時,企業2將無法再在市場中立足。由以上分析可知,企業技術創新類型包含兩種,一種為顯著創新,一種為非顯著創新,這兩種類型所產生的降低產品成本的幅度并不相同。
據此,作出如下定義:管理激勵不存在時,顯著創新情形為ε≥a-c,非顯著創新情形為ε2.2.1 顯著創新情形
情形三:比例抽成技術許可。管理激勵不存在時,技術許可行為發生后,通過公式(2),企業1與企業2的均衡產量與均衡利潤均可計算出來,而且ε即為企業2最大的抽成比例值,參照討價還價模型,抽成比例均可獲得,據此計算出企業1的收益;管理激勵存在時,利用公式(3)與討價還價模型,也能獲得企業1收益。
根據上述3種情形分析結果發現,創新不顯著情況下,管理激勵存在時,除非企業1僅有較小的創新程度,否則許可方式并不會采用固定費用方式;而管理激勵不存在時,企業1具有較小的創新程度時,許可方式即會采用固定費用方式,否則不會許可。
3 結語
政府實施碳稅時,管理激勵存在條件下,會放大雙寡頭市場中技術創新所具備的效應,降低企業利潤,但會增加產品總產量,降低價格,有利于消費者。企業創新顯著情況下,無論管理激勵是否存在,其所掌握的新技術均不會以任何方式許可給其他企業,若創新不顯著,且程度一定時,企業會做出許可行為,且兩種方式即可,如果超出一定幅度,愿意采用的許可方式為比例抽成。
參考文獻
[1] 羅小芳,盧現祥.論發展低碳經濟的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6,37(03).
[2] 徐立峰.環境政策對企業低碳制造實踐的影響研究——以水泥企業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6(22).
[3] 魏航,談丹,李佩.具有技術轉讓的捆綁采購最優決策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16,19(06).
[4] 張善秀.論低碳技術國際轉讓的強制許可制度創新[J].濰坊學院學報,2014,14(03).
[5] 朱晉偉,彭瑾瑾,劉靖.高層管理團隊特征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影響的研究——激勵的調節效應[J].科學決策,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