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邦
摘 要:綠色貿易壁壘嚴重困擾著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貿易,造成了國際貿易新一輪的不平衡。發展中國家面對這一日趨強化的國際形勢,必須找到合適的應對措施,找到一條能夠將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貿易二者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綠色貿易壁壘 WTO相關協議 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9(a)-065-02
綠色貿易壁壘也稱為環境貿易壁壘,指的是各國政府為了限制、禁止那些對環境和動植物有危害的貿易活動而采取的某些政策、法規等,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綠色經濟發展方式和可持續性的發展觀念已經成為世界各國不斷追求的主流趨勢。但是,一些發達國家卻把生態和環境問題滲入到國際貿易問題當中來,把發展中國家的一些他們認為不合格的商品拒之門外,造成了國際貿易新一輪的不平衡,發展中國家一直是受到不合理綠色貿易壁壘打擊的主要對象,發展中國家必須有所行動,積極謀求合作,找到一條能夠將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貿易二者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的發展道路。
1 綠色貿易壁壘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綠色貿易壁壘對國際貿易許多方面都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雖然發達國家之間也相互設置綠色貿易壁壘,但是這種在綠色經濟掩蓋下的貿易保護手段對技術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的打擊更為巨大,挑戰更為嚴峻。一直以來,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貿易受到發達國家綠色貿易壁壘的嚴重困擾,主要包括以下七個方面。
1.1 環境附加稅制度
一些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威脅或者破壞的進口產品征收進口附加稅,甚至實行貿易制裁。他們在環境標準的實行上“內外有別”,對待他國往往極其苛刻,而對本國企業卻十分寬松,在相關法律和政策的規定上明顯帶有歧視性的色彩,這種行為的實質就是在綠色經濟的掩蓋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
1.2 市場準入制度
一些發達國家以保護本國生態環境和動植物健康安全為名,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一些達不到環境標準的產品實行限制或關閉其進入本國市場的大門。但是,他們國內的市場準入標準如果不客觀,對國外進口產品所設定的要求過于嚴格,那么就有濫用綠色貿易壁壘的嫌疑。
1.3 綠色環境標志制度
綠色環境標志是由一國的政府部門或者社會團體所頒發,用來表明該產品不僅質量過關,而且也符合環境保護要求,對環境和人類的健康沒有危害。不過,綠色環境標志的認證卻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必須提出申請,經批準取得了綠色環境標志,其產品才能進入發達國家市場。這無疑大大增加了外國企業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抬高了進口門檻,增加了進口難度,綠色標志反而成為一種新的“通行證”。
1.4 產品加工標準制度
這是專門針對于有形產品的一種標準制度,發達國家往往擁有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其實行的環保技術標準是依照本國的技術水平制定,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工藝落后、技術力量薄弱,面對這些嚴格的環保和技術標準,有些可能根本達不到,最終的結果就是發展中國家的產品難以進入發達國家的市場,更別提和發達國家的產品競爭了。
1.5 綠色包裝和標簽制度
綠色包裝指的是不污染環境的包裝,其原理就在于和一般產品的包裝相比使用材料的不同和生產過程的差異。發達國家制定了比較完善的包裝材料標準,雖然有利于環境保護,但著實大大增加了出口商品的成本,給發展中國家的產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又增加了許多的困難,某些綠色包裝措施規定得過于嚴格,對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打擊程度相當大,不斷引發貿易爭端。
1.6 綠色衛生檢疫制度
各國為了避免本國的動植物受到污染物、添加劑等物質的影響,保護國內消費者的利益,對進口商品進行全面的檢測和鑒定。受綠色衛生檢疫制度影響最大的分別是藥品和食品。一些發達國家通過立法等方式建立了近乎苛刻的檢疫標準,阻止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產品進入本國市場,形成了實質上的貿易保護。
1.7 綠色補貼制度
綠色補貼是指各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國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對那些在治理環境和革新產品技術等方面有所投入的企業進行資金補貼,獎勵企業的創新行為。各國為了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資源,將環境政策推行到本國企業當中去,因此該國企業就必須要把環保費用計算在產品成本之內,這就大大加重了企業的負擔,政府基于市場考慮適當地對企業進行補貼,發達國家就以這種補貼不合理為由,拒絕發展中國家的產品。
2 發展中國家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措施
綠色貿易壁壘在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轉型期是一個機遇和挑戰,處理的結果如何將會影響到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發展中國家應當結合自身國情和其他國家發展形勢的前提下,提出切實可行的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措施。
2.1 建立對綠色貿易壁壘的有效預警機制
發達國家設置的綠色貿易壁壘具有很大程度的擴張性,總是不斷出現新的內容和形式,一旦發展中國家自身所掌握的信息不對稱、資料更新不及時,遺漏了一些發達國家最新的綠色貿易壁壘措施,那么這種壁壘的產生和作用就會顯示出相對的“突然性”,從而使發展中國家的應對工作難度更大,這時候采取的挽回措施就不可避免的有了“滯后性”。
綠色貿易壁壘的表現形式多樣、操作手段多變,發展中國家必須積極行動,主動承擔起一系列的責任,對發達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信息進行收集整理,著手建立一個關于綠色貿易壁壘的數據中心,將可能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產生不利影響的綠色貿易壁壘信息向企業進行披露,增強企業抵御綠色貿易壁壘的維權意識,使企業在面對發達國家的相關壁壘措施的時候也能做到“心中有數”,準備好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減小國外設置的綠色貿易壁壘對自己的消極影響,最終可以提高發展中國家企業的出口抗風險能力。
2.2 扶持綠色產業
國際市場的綠色消費需求很大,綠色產品將會不斷占領市場份額,成為市場的主流,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產業可能成為發展中國家未來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第一,政府著手淘汰一些污染嚴重、環境成本高的傳統產業,扶持一些少污染甚至無污染的新興產業。
第二,積極樹立企業的國際綠色營銷觀念,提升科研投入,加大綠色產品的開發力度,獲得更大的市場發展與貿易空間,真正打破國際上存在的綠色貿易壁壘。
第三,嚴禁發達國家污染嚴重的產品流入,對發達國家借助綠色貿易壁壘的機會,將本國有污染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行為提高警惕。
第四,鼓勵發展中國家企業到國外進行投資,采用當地的技術標準,順利地避開發達國家針對國外產品設立的雙重標準,從而有效規避綠色貿易壁壘。
2.3 建立和完善國內環境標準
發展中國家制定的各類環保標準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甚至與國際標準也不能完全接軌。為了更好地適應國際市場,給自己的綠色創新企業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發展中國家必須爭取在國內建立和完善基本的綠色安全標準體系,使用立法等手段逐漸將國際標準轉化為國內標準,加快發展中國家采用國際標準的步伐。
同時,發展中國家應當在一定范圍內投入人力和物力,培養環境人才,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工作,跟蹤國際標準制定的全過程,杜絕將經濟發展不平衡帶入到國際貿易中來的貿易歧視行為,也為自己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創造條件。對于因為各國之間不同的環境標準問題而產生的國際貿易摩擦,發展中國家應當首先注重協調解決,努力挽回直接經濟損失,爭取不將問題擴大化處理,維護自身合法利益。
2.4 加強國內環境立法
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環境保護方面的立法還處在一個萌芽階段。有些法律頒布較早,條文原則性強、可操作性差,難以適應新問題和新情況;有些與環境保護法律配套的貿易保護的法規規章不完善,需要解決的問題無法可依,立法上的這些缺陷,使得發展中國家在與發達國家的對外貿易中處于劣勢,對環境與貿易的發展極為不利,因此,建立統一完善的綠色安全法律體系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勢在必行。
2.5 合理利用WTO的爭端解決機制
WTO爭端解決機制是從關貿總協定爭端解決辦法發展而來的一套完整的國際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統一適用于 WTO 體制下的所有協議,其直接效果就是避免了各成員國在應用解決爭端方面的法律時可能出現的分歧。目前,發達國家倚仗自身所擁有的經濟和技術優勢,長期占據著國際社會的主導地位,處處打壓發展中國家,因此,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改變不平等的經濟秩序是非常必要和緊迫的任務。
在國際貿易中頻頻受到歧視待遇的發展中國家必須盡快強化南南合作,積極開展南北對話,促進國際溝通與協作,在WTO爭端解決機制等相關制度上投入更大的時間和精力,將其轉化為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旦發生了有關環境方面的貿易糾紛案件時,毫不遲疑地使用WTO的爭端解決機構來處理相關問題,借助法律武器維權,充分利用其對發展中國家有特殊照顧的規定,合理應對來自發達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
3 結語
發展中國家絕不能讓綠色貿易壁壘成為發達國家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工具,要抓住發達國家設置綠色貿易壁壘的這個機遇,勇于面對挑戰,認識到綠色經濟未來的發展前途,把對外貿易的發展水平往更高的層次推動,努力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轉型,積極參與國際活動,維護本國正當利益,使國際貿易市場處于一個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
參考文獻
[1] 沈曦.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研究[J].企業導報,2013(16).
[2] 別濤.金槍魚引發國際環境貿易爭端——墨西哥訴美國金槍魚/海豚貿易糾紛案評述[J].綠色視野,2005(2).
[3] 文伯屏.加入WTO后貿易與環境法律問題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9).
[4] 張家宜.我國中小企業如何應對新一輪綠色貿易壁壘[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中旬刊),2013(11).
[5] 袁松.論非WTO條約在爭端解決機制中的作用[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8).
[6] 文伯屏.加入WTO后貿易與環境法律問題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9).
[7] 高凜.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及其法律對策[J].江南大學學報, 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