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行
摘 要:當前,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際貿易和知識產權保護之間的聯系愈加緊密。知識創新作為經濟增長的最終源泉,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已經成為其對外貿易發展新的增長點,產品出口伴隨著知識產權的保護,而這已成為外貿轉型升級中很重要的內容。本文通過講述知識產權保護對技術創新、品牌優勢、產品質量、服務含量的影響來分析知識產權保護影響外貿轉型升級的內在機理。
關鍵詞:知識產權 外貿轉型 升級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9(a)-059-02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競爭的加劇,知識產權的擁有數量和質量、能力與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以及核心競爭能力的重要指標,成為改變我國現如今對外貿易產品處于全球產業價值鏈下游、外貿企業抗風險能力弱、品牌溢出效果不足等現狀的有利保證。通過知識產權保護,提高技術創新、品牌優勢、產品質量和服務含量,從而促進我國外貿產品結構轉型升級。
1 知識產權保護對技術創新的增效作用
馬克思曾經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當前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掌握先進的技術無疑掌握著未來的話語權。因此,科學技術的創新從來都是經濟學術界歷久彌新的話題,作為實現產能飛躍的必由之路被各國智庫和智囊們廣泛留意和細致研究。但由于我國當前知識產權保護思想較為落后,使得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創新的保護力度含量亟待提高。技術創新具有以下三個顯著性問題,一是企業作為組織者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二是從科技研發到商業應用時間周期過長;三是產品前期研發性投入過大。在技術創新產業化過程中處處可以碰到知識產權問題。
近年,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在國內需求不能迅速提升的前提下,擴大出口成了經濟增長突破口之一。我國企業為最大限度地擴大利潤,更多地將眼光投放到了海外市場。根據我國500強企業所提供的數據,2016年中國企業500強研發投入同比增長7.4%,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發明專利申請133.9萬件,同比增長21.5%,連續6年位居世界首位。這些年我國企業在研發投入上不斷增加,科技成果專利數量申請創新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增強,在國際專利官司中我國企業在以往吃敗仗的情況也來越來少了,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向國外輸出技術、人才、高科技產品,從而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的轉型升級。
現代國與國競爭中,必須把技術創新與創新成果保護相結合,不僅要有長遠的技術創新戰略,還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專利戰略。發達國家和大型跨國公司在盡可能大的范圍內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投入大量財力、物力、人力,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并申請專利,保護知識產權,以其技術創新實力、產品的科技含量搶占對外貿易的制高點。
2 知識產權保護對品牌的塑造作用
在貿易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構建我國商品的不可替代性意義重大,實施出口品牌戰略,以品牌代替價格成為我國商品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對企業品牌的塑造,為企業的產品特色和外觀包裝提供法律保護,提高企業在消費者心中的知名度,增強用戶的忠誠度,提升企業價值,在國際貿易中能夠站穩腳跟。
2016年我國出口13.84多萬億元的商品中,標有我國自己自己品牌的僅占到1/3左右,有1/3的商品沒有品牌,有1/3的商品是貼牌生產。由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201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顯示,中國入選的品牌總共有36個,其中入圍百強的品牌有國家電網、工商銀行、騰訊、CCTV、海爾、中國移動、華為、聯想等,而相較于美國228家企業入圍500強,我國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加強品牌建設,就是助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近年來,我國企業在國際上專利官司呈高發態勢,面臨處罰禁售的風險加大。由于好的品牌與知識產權中的保護客體(如商標、專利、版權、地理標志、植物新品種等)密切相關,甚至可將品牌本身看做知識產權的一種形態,所以大力促進品牌建設必須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促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造更多的全球知名品牌。
在當前的經濟大潮下,優質的品牌堪稱“無形的寶藏”。它看不見摸不著,卻如“活水容游魚”,會給企業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一個好的品牌的重要性在于,它往往使人們對于擁有此品牌的企業“一往情深”,不離不棄,發自內心的認同,從而使企業獲得長久而穩定的利益,增加他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全球化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屹立不倒。但是當前由于歷史原因和發展思路的問題,我國的自主品牌化之路道路走得并不順利。通過抽樣調查,珠三角二十家出口企業中,只有美的集團設有一個專門的品牌研究中心,而其他十九家并沒有專門的、獨立的品牌負責部門。超過45%的員工認為,自己的企業在品牌法律方面的投資遠遠不夠。集中體現在如下幾點。
一是自主出口品牌商品比重不高。目前,在我國出口貿易實踐中,套牌加工出口依然占領著相當大的比重。在這些定牌加工出口所使用的品牌種類中,相當大的比例都來自于國外知名企業,而我們國家大量的民族企業僅能在門檻比較低,價值比較差的來料加工和“貼牌制造”環節分得一杯羹。絕大部分的利潤被品牌的所有者——境外資本企業賺取走,而本土的加工只能掙得微薄的加工費,使得兩方之間的經濟差距進一步被拉大。
二是對于本國品牌的保護意識不強。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優秀的勞動人民創造了無數優秀的產品品牌。如果勤于保護,善加利用,這些產品品牌會極大地提高我國外貿產品的競爭力和生命力。但是由于歷史上的原因,我們對于傳統品牌的使用一直處于一種“只用不養”的狀態,很多經營者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對傳統的優秀品牌進行“過度消費”,榨取其經濟價值。這樣固然可以在短時間攫取到可觀的經濟利益,但是它透支了品牌中的信用價值,影響了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長此以往必然會對產品品牌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和破壞。
3 知識產權保護對產品質量的提升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們收入增加的同時,對利益的追求也在日益擴大。并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由于科技水平低,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弱,模仿、假冒、低含量成為我國出口產品的代名詞。 究其原因,主要來源于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本國出口商品科學技術含金量偏低,專業化程度不高。外貿工業品“輕工、非重、碎片、凌亂”的問題仍比較嚴重,大多數的出口外貿工業產品仍然停留在對外來產品簡單的仿制和抄襲,薄利多銷,市場占有成為企業的主要進攻策略。雖然經歷改革開放后數代人的艱苦奮斗,但資源整合效果依然不到位,產品附加值差,科技含量低,無法滿足日趨嚴酷的競爭需要。
二是在出口產品質量管理方面重視程度不夠。產品的質量管理是產品質量的直接決定力。這是一個細致的,長期的過程,需要組織企業投入大量的資金,技術和精力作為支持,而這就造成管理成本的居高不下;同時絕大多數企業由于管理工作的滯后性,導致在質量管理方面所做的的努力并不能短時間顯現效果,這使得很多公司管理者認為質量管理是成本花費極大而沒有實際意義的。因為這些原因導致很多外貿企業不愿意在質量管理工作上花費成本,這使得產品質量一旦出現問題,企業將無法及時妥善地進行解決。
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提出“中國制造2025”的宏大計劃。《中國制造2025》作為國家層面長期戰略性規劃,提出把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生命線。提升產品質量關鍵在于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影響創新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知識產權保護。當知識產權保護對技術創新保護在一個合適的程度,技術共享,模仿創新,機器設備更新,從而縮短出口產品的生命周期,加快產品更新換代,從而促進產品質量升級。知識產權保護可以激勵創新,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到本企業,隨著人力資本積累,不僅提高了我國自主研發效率,而且消化能力不斷增強,這也會加速產品質量升級。
4 知識產權保護對服務質量的帶動作用
由于我們將服務業劃分為知識密集型和非知識密集型,那么,根據知識產權保護影響存在行業差異性的邏輯,非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對于知識產權保護并不敏感,而對于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產業影響顯而易見。我國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必須依靠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產業。
在創新活動上,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絲毫不亞于傳統制造業,但傳統制造業更加強調內部自主研發活動,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強烈地依賴于客戶與供應商之間良好互動而形成的“網絡效應”。在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時期,國內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到位,制度不完善,導致很多企業在投入大量財力所研發出來的產品被別人竊取侵權,嚴重地打擊企業的研發積極性,“網絡效應”無法發揮其真正作用,行業內的技術成果、思維成果被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的使用模仿,企業之間競爭壓力縮小,發展停滯不前,出口的產品創意低,服務質量差。為轉變對外貿易發展結構,必須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大企業研發成果保護,鼓勵創新,提供更有創意、更加科學、更具人文的服務。
加快轉變我國對外貿易產品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提高國家與企業的科技創業能力,擴大品牌優勢,提升產品質量,提高服務含量成為各方共識。其中,知識產權保護作為國家制度層面上的約束,是對國家、企業所研發成果的一種保護,能有效應對產品相互模仿,科技含量、附加值低,國際專利官司等一系列問題,對一個國家外貿轉型升級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代中強,梁俊偉,孫琪.知識產權保護、經濟發展與服務貿易出口技術復雜度[J].財貿經濟,2015(7).
[2] 宗慶慶,黃婭娜,鐘鴻鈞.行業異質性、知識產權保護與企業研發投入[J].產業經濟研究,2015(2).
[3] 史宇鵬,顧全林.知識產權保護、異質性企業與創新:來自中國制造業的證據[J].金融研究,2013(8).
[4] 汪紅梅.知識產權保護與企業創新之間關系研究[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7(6).
[5] 胡凱,吳清,胡毓敏.知識產權保護的技術創新效應——基于技術交易市場視角和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財經研究, 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