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
摘 要:企業多元化發展必將帶來各種經營問題,據調查發現,企業內產生的大部分危機情況都直接跟企業多元化發展有所關聯。企業發展的最終目標是要壯大和發展自身,可是壯大自身最不可或缺的兩點,一個是專業化,另一個就是多元化。本文主要針對企業的多元化經營方面展開了具體的分析和探討,且在分析我國企業多元化經營現狀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多元化經營應該注意的幾點問題,意在促進企業真正意義上的多元化發展。
關鍵詞:企業 多元化經營 探析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9(a)-114-02
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我國的很多企業開始進入到了多元化發展的行列中,雖然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是這跟當時我國國情息息相關。當步入到9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的經濟狀況開始穩步上升,此時我國的企業多元化在經營過程中開始變得逐漸困難起來,當經歷一系列艱難險阻之后,企業開始意識到轉向歸核化。也就是說,絕大多數企業都逐漸將培養他們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作為主要目標,不過隨著企業不斷的成熟,我們發現大多數國外企業都開始將資金投放到國內并且在國內創建工廠。所以,對于我們國家的企業來說,若想要發展得更加強大,縮短跟世界之間的差距,更好地順應全球化,首先要做的就是實現多元化經營。
1 具體描述多元化經營
多元化經營實際上指的是企業同一時間跨領域的經營多種業務。最開始提出多元化這種理念的是安索夫,他認為多元化經營主要有市場多元化、投資領域的多元化以及產品多元化等。多元化是一種有別于其他的獨特的經營方式,多元化主要特點是當企業明確自身能力、利益、風險等因素的前提下來找尋自己跟市場的最佳組合。一直到現在為止,很多大型企業都在采用多元化這種經營方式。
2 探析我國企業的多元化經營
按照我國企業實行多元化經營的整體趨勢來看,不管是大企業大肆招攬人才、擴大地盤,還是中小企業進行投資經營,其中都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問題。
2.1 盲從的轉行到與企業自身主業完全沒有關聯的多元化行業中
根據產品與產品間存在的關聯性,我們可以將多元化經營具體細分為相關多元化跟不相關的多元化。前者主要指的是在已存在的市場跟除產品外新增拓展的產品,可是這些新拓展的產品與企業原本的經營產品不管是在管理、生產還是技術等方面均有所聯系;不相關多元化主要是從目前已經存在的行業當中脫身出來,轉入到和現存的產品或者是技術、市場、管理等諸多方面均毫無關聯的其他行業中。我國有一句古語是這樣講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知道,在我國大多數企業中通常都是由領導做最終決定的,而面對市場上的巨大誘惑時,他們很容易就會在對其他行業運行上掌握得不是十分清楚的前提下就加入到其他的行業中,這時一旦出現新問題時,他們常常會變得不知所措。例如“巨人集團”,這顆新起之秀,在向房地產行業進軍的同時,在將其科技大廈升為70層時,巨人集團從危機聲中倒了下來。
2.2 不考慮自己實際情形,過于快速的進行多元化經營模式
對于每一家企業來講,它要想最終走上成功,就一定要完全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情況,只有當企業有充足能力站在世界中時,多元化經營才有可能順利地開展起來。但凡出現一私跟企業的成長規律相違背的行為,都從某種程度上預示著企業必然會陷入困境中。企業在發展中一定會經歷創立、發展與產業擴張、調整結構等階段。而在創立與發展這一時期中企業可以充分累積自身特色,創造獨特的支柱性產業。在此階段中,企業領導層應該要做到心平氣和,要足夠沉穩,防止出現方向不明的情況。但是目前我國的大多數企業在處于發展階段時甚至是剛到達創立階段就往往會過于著急,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過早走向多元化發展階段,這樣只會致使企業走向沒落和失敗。
2.3 多元化發展的步伐過快,企業管理開始失去控制
這在我國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是不可避免存在的一種問題。2009年我國著名的鋁業集團在世界500強中名列第499,其營業收入達到了185.79億美元。這樣龐大的銷售額如果僅根據生產一種專業性強的產品,明顯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通過調查發現,中國鋁業集團在發展鋁業時,還將其目光轉向了有色金屬行業,另外還投入到了市政公用和建筑等方面。
通過上述事件我們可知,展開多元化經營本無可厚非,可是如果企業的前期準備工作做得不是特別充分,再加上進軍速度太快,只會對企業的發展造成反作用。例如太陽神自從確定好多元化發展的方向以后,一年之內馬上在酒店、房地產、化妝品、石油等二十多個項目內展開了發展,此外,還在新疆和云南等地展開了巨大的收購等措施。結果使得企業內部的管理跟不上事物實際發展情況,致使企業最終衰敗。
所以,在剛開始實行多元化經營時,我們不應該過于著急,要平穩進行。在從專業化轉向多元化時期,存在很多細致跟艱苦的工作要我們去做。例如資源分配、建設管理團隊、確認企業的戰略目標、企業經營業務的主次等等問題。企業在進行多元化經營時一定會面臨多個不同市場,相應的就會加大管理的難度,與此同時也會使得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變得極為復雜,并為企業在進行決策時帶來一定的風險與困難。而從實際中可知,我國在過去進行多元化經營時一直以來都是企業領導步入到全新的陌生的領域里,因為他們不是特別了解新行業,業務方向掌握得也不是十分準確,在處理危機情況時常常出現差錯。這樣的事情經常會從不同的層面上有所發生,最終產生的結果往往會造成企業管理上的失控。
3 多元化經營注意的幾點問題
對比多元化跟專業化,我們發現多元化存在的優點有很多,它避免了把所有資金都投入到一個項目中,有效規避了企業在經營途中產生更大的風險;企業經營的不同行業都得到了同步發展,所有線路能夠同時獲利,另外,這些行業之間還存在著互相促進與共同進步的作用,而且還能進一步做到資源充分共享,從而提升企業無形資產跟有形資產之間的運行速度,為企業帶來了更多的利益,加強企業的能力,促使企業發展的更加強大。在企業不斷拓展、進行多元化經營時,如果想要發展得更好,那么一定要注意下面幾點問題。
3.1 對自身實際情況有所了解,培養核心競爭力
一直以來自我認知都在挑戰著人類的夢魘。就企業來講,看清自身所處的發展時期、明確自身擁有的資金實力、管理能力、技術水平、在該行業中自身所處的地位等問題相對較為困難。假如我們弄清了上面提到的所有問題,那么也就確定好了企業今后發展的大致走向,也就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了。處在創立階段或者是發展過程中的企業,一定要戒驕戒躁,將培養自身核心競爭力當成是這一階段中的第一要務。這主要是由于實行多元化經營的企業一定要有足夠的實力跟資源,除了擁有那些人力、物力、財力等有形資產以外,還包含有企業的外在形象以及品牌等無形資產;此外還要確保企業的核心業務可以為新業務在開始盈利之前提供各種資源支持。多元化經營順利展開的前提就是企業有一定的核心競爭力且能夠全力發展自身核心業務,可是核心業務跟核心競爭力并不是永遠固定化的,隨外部環境的改變,核心業務也會逐漸進行更新,所以企業要逐漸養成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核心競爭力,永遠保持一定的活力和新鮮的血液。簡單來說就是企業首先要全力發展其核心產品,并基于此發展與之相關的多元化產品,隨周遭環境的不斷改變,再陸續從與之有關的那些多元化產品中培養企業的核心產品,這樣反復操作利于企業發展的越來越好。
3.2 對跟企業有關的其他產業展開多元化經營
跟企業發展產業有關系的其他產業間產生的關聯性對能夠成功經營企業多元化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經過研究可知,企業實行多元化經營這一過程中,經濟效益的排序通常是:內在相關的多元化、外在相關的多元化、內在的不相關的多元化與外在的不相關的多元化。在具體選擇時,還要充分考慮到這一產業是否存在做大做強的可能,對于市場兼容量過小的產業來說很難達到幾億、幾十億的規模,這點我們要尤其注意。
實行相關多元化經營,不僅能夠充分將企業現有的資源優點全面發揮出來,而且還能夠節省企業的經營資源,主要包含有資金、管理團隊、技術、品牌等資源??墒羌偃绠a業和產業之前沒有一定的聯系性,企業管理層不是十分熟悉和了解這種產業的話,那么就會很容易受制于其中。
3.3 掌握經營多元化的方法、加強管理者的手段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通過新建投資和并購來實現多元化。新建投資主要是針對于那些本身實力夠雄厚、且有充足資金的企業,可是這種方式周期相對較長,成本過高,且風險也會隨之增加。相對來說,根據購買一家企業產權的方式來控制被其并購的企業,更容易幫助企業朝著多元化經營的方向發展起來。通過并購企業能夠得到被它并購企業的內部資產,可以幫助企業盡快邁入到全新行業中。
實行多元化經營就會從某種程度上增強管理上的難度,因此作為企業的管理者一定要有較強的管理能力,進而幫助管理者全面控制企業,有效預防企業在多元化經營途中存在的風險,確保企業良好發展。要想有效提高企業領導人員的管理水平,最為有效的一個方式就是加強他們對新業務的掌握能力,對新業務發展規律有所了解。在此前提下企業的領導者還要選擇有較強責任心的人來經營,且還要有膽量放手讓他們去做。
總而言之,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步伐較快,我國多數行業都開始出現了“代表”,結合企業發展的一定規律來看,相信將來大多數企業的發展趨勢都會是多元化。本文主要討論了我國企業多元化經營的現狀,并提出了相應的戰略方式,希望能夠為我國企業今后的發展提供一點參考。企業在進行多元化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明確其中存在的隱患,并與自身緊密相結合,從而明確企業內部的核心業務,企業不僅要培養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核心競爭力,還要掌握好多元化經營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金燕.企業多元化經營與績效關系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6.
[2] 王宇輝,趙澤梅.企業多元化經營的財務風險控制研究[J].中國商論,2016(15).
[3] 李百吉,賈海濤,李征.企業多元化經營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中國商論,2016(20).
[4] 陳瑛.企業多元化經營與財務風險控制探析[J].全國商情, 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