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川
摘 要:經濟發展事實表明,增長的動力源自創新,因此發展高技術產業、提升技術進步水平,能夠有效補償資源約束對未來增長的限制,從而實現有質量的增長。《資源約束、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一書遵循新增長理論分析框架,建立數理分析模型,證明資源約束下實現經濟增長的可能路徑: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以技術進步來克服資源短缺的瓶頸,并利用隨機前沿技術方法對全球及中國區域的實際數據進行實證檢驗。
關鍵詞:區域經濟增長 高技術產業 隨機前沿模型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9(a)-125-02
我國不同地區之間由于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的不同,不同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不同。對于東部地區來說,其所處的發展階段相對較高,雖然其資源約束較強,但是其技術水平較高,技術進步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資源的約束,經濟增長較為持續,因此東部地區技術參數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逐步擴大,而資本和資源的作用逐漸下降。對于發展階段較低的中西部地區,雖然資源較為豐富,但是由于技術水平相對較低,資源約束對增長的限制正在逐步顯現。在資源短缺已經顯現和日益加劇趨勢下,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重塑經濟增長新動能,將資源約束從資源短缺的底線約束提升到節約資源的制度約束,是我國未來一段時期內經濟結構調整、增強發展韌性、加快動能轉換必須解決好的戰略性問題之一,《資源約束、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一書正是出于對上述現實思考的理論探索。
1 技術進步內生化:高技術產業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理論溯源
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增長的極限》,預言了經濟的增長不可能無限持續,人類社會面臨自然資源危機。雖然預言沒有如期變成現實,但是資源危機的威脅始終存在,問題的嚴峻性也與日俱增。回顧人類生產力的進步軌跡,以蒸汽機為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實現了社會生產從工場手工業到機器大工業的飛躍,生產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把人類社會帶入電氣時代,生產力再次空前提升。但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規模的擴大,資源消耗也急劇增長,同時資源使用效率低下,導致資源相對不足,日益暴露出對資源約束的輕視。20世紀70年代開始,由資源約束帶來的發展瓶頸猛然收窄,世界各國紛紛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進一步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在區域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和貢獻,使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增長的主要動能來源之一,從而全面提升資源使用效率、實現有質量的增長成為共同選擇。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全球化浪潮洶涌澎湃,高技術產業在全球化中邁向新的發展階段,進一步擴大了要素資源配置范圍,有效緩解了由于資源短缺導致的經濟停滯和放緩。
審視經濟學理論的發展,新古典理論曾為如何在資源約束下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給出了解決思路和方向,為后續理論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新增長理論的貢獻在于:開創性地摒棄了技術進步外生的理論框架,將技術進步內生化,更加清晰地展示了技術進步與資源之間的關系及相互作用方式,從而找到了技術進步內生化前提下實現增長的路徑,一定意義上為高技術產業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從而為解決增長中的約束困境提供了更為有力和合理的分析工具。發展高技術產業、克服資源約束實現增長的作用機理隨著新增長理論模型分析框架的發展而不斷豐富,準確描述技術內生化下經濟增長的方式從而實現有質量的增長,為現實中的理論研究留下了很大空間,通過理論模型對現實問題進行科學模擬及深入探究亦是《資源約束、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一書的核心內容。
《資源約束、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一書遵循了規范完整的經濟學分析范式,沿著經濟學理論發展的歷史軌跡,由遠及近,自技術外生化的新古典理論進入,提出實現增長的路徑分析思路與方法,逐步過渡到技術內生化的新增長理論,在其倡導的分析框架下,憑借著者扎實豐富的經濟學數理分析知識積累,將資源和技術進步都納入到“增長的發動機”,建立了較為折衷的模型框架,順利求解出最優增長路徑和均衡增長路徑,對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之間的關系進行理論演化,拓展并鞏固了高技術產業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理論溯源,將這方面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展現了著者在學術研究中的創新開拓意識和不斷探究的勇氣。
2 經驗支撐:區域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來源
《資源約束、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一書的主要目的就是解決如何在資源約束下使得現有的經濟增長模式可持續這一現實性的理論問題,該書清晰地展示了資源約束下實現經濟增長的可能路徑: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以技術進步來克服資源短缺的瓶頸。
著者建立了納入了資源要素和技術進步內生化的經濟增長模型,并利用動態最優化方法,求解出資源約束下的最優增長路徑和均衡增長路徑,得到如下主要結論:首先,在最優路徑上,滿足一定的參數條件后,產出的持續增長是有可能的,即技術增長水平超過產出增長水平可以補償資源約束對增長的限制;其次,在均衡路徑上,技術研究部門參數對產出的影響是確定的,當技術參數滿足一定條件時,持續的均衡增長是可能的,資源利用效率會隨技術創新而提高,使資源約束對產出的限制得到一定程度的釋放;再次,在穩態中,資源存量減少對增長存在約束作用,但當技術參數足夠大時,技術能夠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著者利用隨機前沿技術方法分析了全球及中國區域的實際數據,為這些理論觀點提供了經驗支持。首先,從世界典型國家經濟增長的事實看,資源豐裕國家的技術效率增長較為緩慢,而資源相對較少國家的技術效率增長卻表現突出,說明在經濟增長過程中,通過技術進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能夠獲得更好的增長質量,高技術產業發展在克服資源約束、實現有質量增長中的作用在逐步擴大。其次,對我國不同區域的技術效率進行比較發現,東部地區技術效率普遍高于中西部的省份,說明東部地區技術水平整體超過了中西部地區,由于東部地區的資源稟賦相對劣于中西部地區,因此也說明技術進步能夠減弱資源約束對增長的限制,在滿足一定的條件下發展高技術產業、加快技術進步能夠補償資源約束對增長的影響,使得增長路徑穩定且持續。來自世界和中國的經驗數據都證實了這樣的結論:推動高技術產業發展,擴大技術進步前沿,能夠減弱資源約束對經濟增長的限制。這個結論有助于深化和推進新增長理論對區域經濟增長驅動力問題的研究。
3 現實關懷:經濟增長的矢志追尋
《資源約束、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一書雖然研究的是普遍性的經濟學問題,但是其中蘊含著濃厚的現實關懷。當今中國,創新驅動發展愈加明朗,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發展處于首要核心地位,黨的十八大也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 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名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基于對人類發展歷史過程的深度剖析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正確判斷提出的新發展理念。長遠發展的動力源自創新,該書提出的發展高技術產業、提升技術進步水平,補償資源約束對經濟增長限制從而實現有質量的綠色增長,正是對此發展需求和方向的印證,對我國解決經濟增長中的約束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有益于開闊理論工作者的研究思路,同時指導和啟發實踐決策者的創造性思維。
探討經濟增長的著作已有一定數量,《資源約束、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一書致力于從科學的分析范式和理論模型推演中尋找經濟增長動力和有效路徑,對現實問題的回答繼承并發揚了新增長理論的有益之處。全書思路清晰,以更為合理、更有說服力的數理分析框架展開細致有序的理論推理和模型演繹,這種通過縝密的思考,提煉現實問題的矛盾集合點,經過科學分析范式得出有指導性結論的著作不多見,因此該書是一部有相當學術分量和實踐意義的專業論著。
參考文獻
[1] 王雙.資源約束、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
[2] 傅曉霞,吳利學.技術效率、資本深化與地區差異——基于隨機前沿模型的中國地區收斂分析[J].經濟研究,2006(10).
[3] 李國璋,王雙.資源約束、技術效率與地區差異——基于中國省際數據的隨機前沿模型分析[J].經濟評論,2008(04).
[4] 程郁,陳雪.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高新區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分解[J].中國軟科學,2013(11).
[5] 趙志耘,楊朝峰.轉型時期中國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