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言言
摘 要:本文選取1993年~2014年的陜西省樣本數據,構建人力資本與陜西省經濟增長質量的動態模型,采用VAR模型對基于人力資本視角的陜西省經濟增長質量進行了動態研究和分析,檢驗表明,人力資本不僅是經濟增長質量的格蘭杰原因,而且對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的貢獻度是不容忽視的。此外,人力資本對陜西省的經濟增長質量還有一定的沖擊作用。本文針對陜西省人力資本和經濟增長質量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相應的政策和建議,來提高人力資本存量,以促進陜西省經濟快速、健康和持續發展。
關鍵詞:經濟增長質量 人力資本 VAR
中圖分類號:F2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8(c)-139-03
1 文獻綜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一直處于高速增長時期,但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在各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尤其是東西部之間的不平衡更加突出,經濟發展出現了“梯度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民經濟健康、持續、快速地發展。知識經濟的時代,技術、知識和人才成為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能否在經濟全球化的激烈競爭下獲勝的關鍵因素,這就取決于其所擁有的人力資本的數量和質量,以及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因此,本文從人力資本視角研究陜西省經濟增長質量問題,為陜西的人力資本投資提供一些建議。
從國外文獻來看,Romer(1990)研究發現,人力資本存量水平不僅會影響知識的創新能力,還會影響其模仿、吸收與消化新技術的能力,進而來提高技術進步率,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這充分強調了人力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1]。Mankiw等人(1992)的實證研究表明,要素投入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增長,80%以上跨國收入的差異都被用人力資本投入差異所解釋[2]。
從國內文獻來看,楊俊等(2007)的研究表明教育結構的不均衡將會阻礙經濟的發展,中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就是教育的不均衡[3]。王小魯,樊綱,劉鵬(2009)認為勞動力數量的簡單擴張正在被教育投資所帶來的人力資本存量的提高所替代,在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4]。魏下海、李樹培(2009)在研究《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結構與區域經濟增長》一文中論證了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而人力資本結構對經濟增長卻存在負面的影響,人力資本結構越不均衡,經濟水平越低[5]。
2 相關數據分析
本文用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來度量經濟增長質量(R.M.Solow(1956)的研究表明,技術進步變化引起的實際人均產出的增長就是經濟增長的質量部分,技術進步變化對人均產出的貢獻越大,經濟增長質量越高)和受教育年限的變動來度量人力資本存量的變動。
2.1 經濟增長質量——全要素生產率的測量
較高的生產率是經濟增長質量的根本保證,是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保平(2009)認為從現有的文獻來看,要素投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而要素生產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生產系統中投入產出的效率,所以用全要素生產率作為經濟增長質量的一個維度有其合理性和客觀性[7]。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陜西省的全要素增長率逐年提高。經濟的質量是指由技術進步的變化引起人均產出的增值的部分,技術進步變化所引起的人均產出的部分增長得越多,就說明經濟增長的質量越高。這就說明了陜西省的經濟增長質量有了逐步的提高,但速度相對緩慢。
2.2 人力資本的測量
2.2.1 人力資本存量的測量
本文選用人均受教育年限來表示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存量的計算公式:


本文研究的是人力資本,本文設時間跨度設為5年。根據《陜西統計年鑒》(1993-2015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社會固定總投資K、總就業人數L、人力資本存量H,計算出陜西省各年階段的人力資本變動比率和經濟增長質量變動比率為表2。
從表2可以看出陜西省人力資本在2007年~2011年最小值為-0.42%,在1999年~2003年達到最大值3.52%。其變動幅度比較大。而經濟增長質量變動則是從1993年開始先逐漸變大,之后逐年變小,在2001年之后相對穩定上升且波動幅度降低。然后在2006年~2010年上升到最大值10.09%,之后逐年變小。
3 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質量的關系研究
3.1 模型的構建
3.1.1 滯后值P的確定
建立VAR模型首先就要確定模型的滯后階數,在確定VAR模型的滯后階數時,要遵守兩個原則,模型的滯后階數要足夠大且需注意滯后階數越大模型的自由度就越小,因此在選擇其滯后階數時要綜合考慮,本文根據AIC、SC最小原則,由表3可確定此VAR模型的最佳滯后階數為3。
3.1.2 VAR模型的構建
VAR模型就是把測算系統中的每一個內生變量作為系統中所有內生變量的滯后值的函數來構造模型,從而將單變量自回歸模型推廣到有多元時間序列變量組成的“向量”自回歸模型。它是處理多個相關經濟指標分析與預測最容易操作的模型之一,因此近年來VAR模型受到越來越多的經濟工作者的重視。由上面的滯后階數的檢驗結果分析得出,此模型的最佳滯后階數為3,假設變量
和分別代表經濟增長質量的變動和人力資本(即和α的時間序列),構造二元的VAR(3)模型,如公式所示。
3.2 相關性檢驗
為了避免偽回歸問題,在檢驗變量間協整關系之前,先檢驗各個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本文利用ADF檢驗方法和計量工具Eviews6.0進行平穩性檢驗,時間序列α和時間序列σ是小概率事件,因此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即這兩個時間序列是平穩性序列。則可直接建立無約束的VAR(3)模型并且模型的所有模根都小于1,即都位于單位圓內,則表明本文所設定的VAR模型是穩定的。
3.2.1 格蘭杰因果檢驗
格蘭杰因果檢驗實質上就是檢驗一個變量X的滯后變量是否可以引入到變量Y方程中,如果一個變量Y受到變量X的滯后影響,則就可以說“ Y是由 X Granger引起的”。用Y、X分別表示時間序列
經濟增長質量比率和α人力資本的變動,對時間序列和α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中的檢驗結果可知,在5%的顯著水平上,人力資本的變動比率是經濟增長質量變動比率的Granger原因,而經濟增長質量變動比率不是人力資本變動的Granger原因。
3.2.2 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質量的脈沖反應曲線
VAR模型是一種非理性的模型,它分析的是模型受到某種沖擊時對系統的動態影響,即計算變量間的脈沖響應函數,是考慮擾動項的影響是如何傳播到各個變量的。根據脈沖響應函數的原理我們可以得出,變量Y對變量X的沖擊作用如圖2所示。
由變 量Y對變量X的脈沖反應圖可以看出,人力資本的變動對經濟增長質量的變動既有正向的沖擊作用,也有反向的沖擊作用。開始時的沖擊是0,從第三期開始有正向沖擊作用且正沖擊達到最大,在第二期負向沖擊達到最大,第四期之后沖擊相對平緩。這表明人力資本變動對經濟增長質量變動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且反應的方向不定。
3.2.3 差分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過分析每一個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變化的貢獻度,進一步評價不同結構沖擊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給出對VAR模型中的變量產生影響的每個隨機擾動項的相對重要的信息。人力資本的變動沖擊對經濟增長質量變動的貢獻率如圖3所示。
由圖3的差分分解圖可以看出,不考慮經濟增長質量本身的貢獻率,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從第一期就開始逐漸增加,在第六期達到最大值42%左右,這足以說明人力資本的變動對經濟增長質量的貢獻率也是不容忽視的,人力資本可以通過多種機制來影響經濟增長質量,因此,陜西省政府一定要重視人力資本的投資變動進而來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
4 實證的結論
本文通過對陜西省經濟質量和人力資本的現狀分析,并運用向量自回歸模型及脈沖響應函數對人力資本和經濟增長質量的相關性進行了實證檢驗,總結出以下幾個結論。
(1)從相關性檢驗中的格蘭杰檢驗結果知道,人力資本存量的變動是引起經濟增長質量變動的格蘭杰原因,這就說明了人力資本的變動可以引起經濟增長質量的變動。
(2)從差分分解圖可以看出,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質量的貢獻率達到42%左右,說明陜西省經濟增長質量與陜西省人力資本的水平有很大的相關性,因此,陜西省人力資本存量的高低與陜西省經濟增長質量的高低有著密切的聯系,且隨之增加而增加,降低而降低。
(3)從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質量的脈沖反應曲線圖中可以看出,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質量有一定的沖擊作用,且在第三期的正沖擊達到最大,在第二期負向沖擊作用達到最大,第四期之后沖擊作用相對平緩。這表明人力資本的變動對經濟增長質量變動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且反應的方向不定。
參考文獻
[1] R . L u c a s , O n t h e M e c h a n i c s o f E c o n o m i 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22,1988
[2] Mankiew N G.contribution to the emperies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es. 1992(107).
[3] 楊俊,李雪松.教育不平等、人力資本積累與經濟增長:基于中國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2).
[4] 王小魯,樊綱,劉鵬.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換和增長可持續性[J].經濟研究,2009.
[5] 魏下海,李樹培.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結構與區域經濟增長—基于分位數回歸方法的經驗研究[J].財貿研究,2009(5).
[6] 任保平.以質量看待增長:對新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評價與反思[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7] 吉川洋,松本和幸.產業結構的變化和經濟增長[J].金融評論, 2001(7).
[8] 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