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紅梅
摘 要: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有利于培訓機構學院的發展,又有利于金融企業的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本文重點介紹了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作用與途徑。
關鍵詞:金融 企業 高素質 人才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8(c)-185-02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需要生產、建設、服務與管理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這是社發展的需要,所以我們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要培養一批這樣的人才。對于人才的培養,要實行培養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既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還要形成適應企業文化的能力。我們的培訓部門、或者是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金融行業、校友、集團共生態”的辦學理念,把社會上那些優秀的金融文化滲透到我們的培訓當中去,形成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培養機制,培養出優秀的金融技能型人才。
1 把金融文化融入到培養機構文化之中
金融文化屬于企業文化的一種,金融企業受到社會、政治、經濟、自然環境的深度影響,在社會業務經營與管理過程中而逐步形成了金融文化。高等職業教育或者金融培訓機構具有一定的職業性、技術性、應用性特點,這些機構培養出來的人才結合以后迅速地走上工作崗位,并很快地進入到工作之中,這是社會的需要,也是機構要培養的目的之一。但是,就目的情況來看,很多剛畢業班的人員剛進入到工作崗位之后不能迅速地進入到工作狀態之中,不能用途工作,還需要很長的實踐之后,也有些人不得不因能力有限離開了這些崗位,這不得不說這種不良情況的出現,是培訓機會的教育失誤。出現人才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知識技能力的不足,也有不適應企業文化導致的心理差異、文化差異、習慣差異、經驗不足等,而且這是主要的。為了在培訓中改變這種所謂的“不適應”現象,我們應該在培訓過程中嚴格執行“依托金融行業,積極開拓市場,面向基層一線,培養實用人才”的原則,加強培訓點與企業的合作力度,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建設內在需求的校園文化,把與金融有關的一些特征、技術、職業道德、所需的人文素質等各個方面都與校園文化整合在一起,以“行業、校友、集團生態辦學模式”為指導,進行開放式的辦學,把更多的優秀的金融文化在校園中開展起來,學生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得到熏陶,從而形成有力的現代金融企業的管理理念與意識,形成高技能的人才。
2 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作用
2.1 有利于培養學生高素質的職業技能
金融文化是文化的一種,特別強調“誠實守信”與“敬業愛崗”,對這方面的人才培養時,更加重視受教育者的誠信教育,培訓機構把優秀的金融文化引入到課堂上來,從而實現校園文化與金融文化的融合,讓學生在學校或者培訓機構中就能對企業文化、金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與感受,讓他們明白在人才之間激烈中能脫穎而出,靠的不僅僅是有技能,還要有一定的道德,危機意識讓他們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上發揮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2.2 體現了人才培養的經濟性
這里所說的經濟性,一般包括是針對性、有效性、實用性。培訓機構融合金融文化實施訂單培養,根據企業的要求,為企業量身打造具有職業能力的人才,所以職業能力強的人才是培訓機構根本的工作任務,使受教育者在學習期間就已經掌握到了金融企業的企業文化,幫助學生形成與企業無縫對接的專業知識人才。讓學生明白,上課就是已經在上崗了,在課堂上就能感受到企業的氛圍,從而培養了學生的適應能力,他們一旦參加工作就能迅速地進入到工作狀態。學校根據企業的特點與實際情況,讓他們進行金融企業業務實際操作,培養出來的學生個個手快腦快,他們的動手能力強,思維敏捷,很快為企業所用,從而實現了教育的經濟性。
2.3 實現了培養機構與金融企業的共贏
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有利于學校的發展,也有利于企業的發展。第一,相對學校為說,實現了學生零過度就業,即學生畢業后可以直接進入到企業去工作,從畢業到工作可以說是零過度。包括一些高職教育或者培訓機構等他們的工作最終目的是培養出適合企業的人才,他們的教育把就業看成了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主要工作任務,這是職業教育的立校之本,沒有很高的就業就是失敗的職業教育。第二,相對于金融企業而言,有利于得到自己需要的人才,有助于自身企業的發展,剛剛培訓出來的學生,他們如果沒有對企業文化有足夠理解,就很難在工作中很快地適應企業的管理,不能準確的對自己進行定位,導致跳槽頻繁等,如果學校進行了訂單式的人才培養,那么,用人單位就可以提前對學校提出適合自己人才的需要,學校就可以給他們進行專項性的培養,從而是用人企業有計劃地得到自身所需要的人才。
3 在實踐探索的中形成創新性的金觸文化途徑
在培養機構中引入優秀的企業文化,把企業文化的精華全方位而深層次融入到教育與培訓當中來,是形成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學校教育機會與企業文化的對接途徑有很多,也是多樣性的,教育機構要與金融文化的融合起來廣泛合作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3.1 將行業要素融入到在物質文化之中
在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過程中,培訓機構要大力宣傳和引進金融企業文化的各方面內容與企業文化。建立專門的校園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對培養機構的進行文化方面的專門指導,還可以修改一些與金融文化特色那建筑物或者是景點等。在建筑物的室內空間,比如培養教室、走廊、黑板報等,并引起足夠的重視,建立專門的企業的文化主題進行專門展示,或者把社會上很多個的金融企業的企業文化成果進行歸納與分類綜合展示。還可以把受教育者帶到真正的企業大院之中,讓他們親身感受金融企業的全貌,讓他們感受廠景、廠貌、文化宣傳、創業史介紹等,親身對這些有一個真實的認識,讓現身說法與金融企業文化進行“零距離”接觸。
3.2 制度文化與金融企業文化融合
為了使更多的受培訓者能形成高素質的新型人才,他們的專業更加與金融企業的實際相適應,我們進行了訂單式的人才培養,與企業全面對接,為他們打造更加對口的人才,我們專門成立了銀領學院,主要目的是為商業銀行業務一線和金勝機構共同打造高素質的新型人才,實現是了制度上的創新,節約了教育成本。
3.3 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形成與金融文化精神層面的融合
無論什么的人才光要有專業的技能是不夠的,還要是一個具有高尚品質的人,只有這樣,才能信任金融企業的人才需要,所以在對人才的培養時既要注意專業知識的講解,還要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培成良好的金融職業道德,有崇高的金融職業理想,強烈的金融職業責任。在實際的思想品質教育中,要把這些品德行為方面的行為規范融入到教材之中,讓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到誠信、守紀、敬業、團結的重要性,這些是與金融文化分不開的。可以定期舉行一些專題品德教育活動,比如講座、專題報告會、企業文化論壇等,通過這些活動實現了校園文化與金融文化在精神層面的融合。
參考文獻
[1] 楊瑞.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中國成人教育,2007(05).
[2] 吳愛文.技校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J].職業, 2008(02).
[3] 王巍.把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技校教學改革的關鍵[J].中國培訓,2006(06).
[4] 陳文國.關于校園和諧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學習月刊, 2007(04).
[5] 張學書.正確評價教與學——淺談技校教學方法[J].福建勞動和社會保障,2001(04).